戚揚[曾任江西省省長]

戚揚[曾任江西省省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戚揚(1857——1945),字升淮,清末山陰安昌白洋西塘下人。曾任江西省省長。《民國人物大辭典》有錄。

戚揚是南宋遺臣戚亞卿後裔。鹹豐辛酉(1861),太平軍占領紹興城,沿海盜賊四起,其父戚學仕率百餘人奮起抗賊,賊平而西塘下舊廬被毀,遂移居塘外。

人物概述

戚揚兄弟五人:璋、揚、源、靖、翔。惟揚自幼秉性聰慧,讀書用功。仲夏蚊蠅肆虐,揚將兩腳伸進兩個酒潭中避之。下此苦功,練就一手好書法,寫得一手好文章,據傳,他能在一粒谷上寫三個字。

一生經歷

諸生十年,戚揚在西塘下馮家坐館(私塾教書),光緒十四年(1888),三十二歲的戚揚戊子科中舉。翌年(1889),己丑科中進士,入庶常館。次年受任刑部主事,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因福建安溪水患,受任安溪知縣。“分俸活民,毋一夫失所”。乙未光緒二十一年(1895)遷侯官知縣。十月,其父學仕卒(1818—1895),回籍奔喪,後改任浙江布政使署管理文案,繼後任江西省南昌臨川縣知縣、直隸州知州。甲辰光緒三十年(1904)任江蘇省松江府知府。民國2年(1913)四月,任海軍塘工總局局長,同年九月任江西省內務司司長。民國三年(1914)一月,代江西省民政長,四月任江西省民政長,五月改任江西省巡按使。民國四年(1915)特封一等男。民國五年(1916)七月,升任江西省省長。

民國十年(1921)二月戚揚去職返里,因房子狹小,選定在紹興觀音橋造了一所美輪美奐的五間三進住宅(建國後為紹興茶廠),定居紹興,安享天倫。戚揚平日閉門不出,不問世事,絕少與紹興地方官府往來和參加社會活動。

民國二十三年(1934),紹興成立修志委員會,作為社會名流的戚揚也名列其中,後又參加紹興“十老會”,有《十老會紀事》。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紹興城內形勢岌岌可危,救國公債、抗衛經費開始派到戚揚頭上,同年十月二十六日購救國公債十萬元。戚揚計畫全家遷避上海,但當時由紹興去滬需經寧波,必須有合法手續,而且當時紹興縣縣長賀揚靈對遷避上海之人籠統地都扣上了“脫離抗戰”的帽子,戚揚想舉家遷往上海難之又難。於是戚揚破例親自拜會賀揚靈,還帶去一幅慈禧太后所畫的墨綠蘭花和翁同和的題句條幅等禮物。賀揚靈原籍江西,戚揚又當過江西省省長,兩人一見如故,經過幾次相互答拜,雙方就有了友誼。不久,戚揚又破例設宴招待紹興縣府和三區專署科員以上的官吏及地方士坤。不日後,賀批准了戚揚赴滬療病,臨行之日又親自送行。但據戚揚之孫陽蓀言,當時遷避上海只是個幌子,其實是隱居在紹興里山,戚揚本人亦未去上海,獨自隱居紹興觀音橋本宅。後子媳相繼謝世或徒居外埠,唯戚揚仲子余清家居紹興里山。抗戰時期,因進城出關十分不便,對老人亦無多少照顧。

晚景淒楚

戚揚晚景淒楚,曾以書報等物到街上換些六穀粉度日。民國34年(1945)秋,終在貧病中去世,享年八十九歲。

多才多藝

戚揚善書法,能詩文,曾為盛陵吉生布廠題匾額,在安昌籍工商巨子徐吉生作古時又為之其寫訃告、輓聯,此外還為《山陰白洋朱氏宗譜》寫過序言。

關於生卒

關於戚揚生年,《紹興縣誌》記為1857年,但《清代人物生卒表》中之《鹹豐十五年乙丑科會試同年齒錄》記為1860年,待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