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康奈爾·伍爾里奇,生於1903年,19世紀20年代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時開始創作小說,並與30年代至40年代與雷蒙德·錢德勒以及詹姆士·M·凱恩一起成為“黑色體裁”小說的創始人之一,寫出如《後窗》、《我嫁給了一個死人》之類被稱為“黑色系列”的經典懸念小說,他於1968年酗酒過度而去世。
劇情簡介
故事內容被男友拋棄的海倫,絕望地搭上一輛告別過去的遠行列車,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在火車上,她巧遇一位同樣身懷六甲的年輕少婦,兩人的人生境遇雖然天差地別,但彼此卻短暫溫暖了這孤獨的旅程。誰知這段巧遇竟因一場意外改變了兩人的命運,某段美麗而惴慄的人生於此展開……《我嫁給了一個死人》讓一場火車災難產生“浴火重生”的新生命,讓一個人能成為他所偶識的另一個人;車禍過去,新人於此誕生,帶著全新的身份以及全新的前途,帶著不可測的發展與極危險的因子,這個新人將要重新面對某人的過去與未來。這個“身分變換”的構想,後來也是無數電影丶電視翻拍的故事。
觀後感這是一部讓人心裡發出痛楚的作品!僅這一部作品,伍爾里奇是不朽的!
你說它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也好,海倫與比爾的愛情是讓人由衷祝福的那種,它給予你的愛情體悟絕不亞於大多數愛情經典所給予你的;你說它是一部不朽的人性作品也好,海倫與哈澤德一家平淡而又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關於家、關於親情,關於幸福、關於靈魂歸宿,這部書給予我們一種新的、積極的理解;你也可以說它是部浪漫主義冒險作品,命運在一趟遠行的列車中得以改變,在一場火車脫軌事故中得以逆轉,又在令人窒息的幸福即將到來之時被擊得粉碎,我們所能構想的不同結局、在這裡因為可能出現的反差而那么讓人揪心,海倫決定槍殺喬治森的那一幕讓你心酸又擔心,然而你相信愛足以可以包容一切。
海倫的命運是悲慘的,懷孕後被男友(喬治森)拋棄,一個人乘上火車隻身從紐約來到美國西部,身上只有一毛七,不知命運將把她帶往何方。在擁擠的火車裡,生下孩子,並遭遇火車脫軌事故,幸免於難,陰差陽錯被當成哈澤德家的新媳婦帶到一個陌生的家中。為了孩子及不至於傷害患心臟病的哈澤德母親,海倫在一種痛苦、矛盾的心理掙扎中決定善意地繼續“欺騙”下去。日子本可以就這么平靜地繼續下去,無論對海倫還是對哈澤德一家來說,都只有好處,而且,真正的愛情第一次在海倫和比爾之間萌發並開始發展下去。不料,厚顏無恥的喬治森追蹤到這裡,要挾她跟他結婚以牟取哈澤德家的財產。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海倫決定殺了喬治森,卻發現他已被殺,她的心理再度遭受了一番痛苦的掙扎。
海倫又是幸運的,在火車上偶遇善良的新婚夫婦休和帕特里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場悲慘的火車事故使她的生命得以重生,她遇到了善良的一家子——哈澤德一家,感受到了濃烈的親情和愛情,為了孩子,她的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
在這裡,你要么同情,要么噴怒,別無其它。兩條線,一條是極為醜惡的喬治森拋棄、要挾海倫的故事,一條是極為溫馨感人的海倫與哈澤德一家的事,兩條線的交織處,是一個可恥靈魂罪有應得的毀滅,是兩種愛——愛情和親情——的升華。伍爾里奇把兩種同樣深沉、同樣讓人揪心的情感——愛和恨——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部敘述角度獨特的小說,通過海倫的心理視角描述故事的整個歷程,非常富有感染力,仿佛一顆鮮活的心在我們面前躍動敘說著,海倫的心裡獨白像是一個視窗,我們通過這個視窗感受著她的感受,經歷著她的經歷。有時真懷疑伍爾里奇是不是女性,要不筆調怎么能夠如此細膩和感性?要不怎能夠讓每一段感情——不管是愛還是恨——在看者心裡激起那么大的波瀾,而不管是愛還是恨,在它們的背後都隱隱有一股痛楚滲透而出,這種痛楚構成了這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這種表達方式是獨特的,它是這部作品成為“黑色體裁”代表作的主要原因。我不知道奧爾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否受了伍爾里奇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風格跟《我嫁給了一個死人》很像(不同的是,《我的名字叫紅》里不管是人還是物都成了活生生的具有意識的生命,輪流出來講述故事,構成了一部充滿藝術張力的傑作)。
海倫一開始就想過要回歸自己的生活歸道,對於她來說,新的身份使得她必須刻意去面對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良心的譴責是件比生命喪失本身還要難以忍受的事情。然而,一個新的生命——孩子的出現使她暫時選擇了安逸,在後來更為了不去傷害患心臟病的哈澤德母親,而決定把善意的欺騙繼續下去。她的善良單純本性讓她無所欲求,她留下來之只是出於一種安全的需求,而絕沒加害別人之意。
海倫的純潔本性是作品最打動人心的一部份。伍爾里奇並不僅僅從正面來滲透這種感動,也從一個反面來進行了更有力的渲染,那就是喬治森利用了海倫的善良,要挾她以謀奪哈澤德家財產,而海倫在開始的時候仍然抱著天真的幻想。海倫的善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強化,甚至到了讓人為這種善良而悲哀的地步。直至海倫決定殺害喬治森——這也意味著,海倫把自己也推入了無盡的深淵——這個自我放逐的過程,讓人快意卻又心酸。這其實是善良的自我放逐,它引發了我們一個思考:人該善良、克制到什麼地步?
關於喬治森的被殺,是一場曖昧的謀殺,直至終了,我們仍不知道兇手是誰,甚至連動機都不知道。可能只是一場因賭博而臨時起意的事故,也可能是比爾殺了喬治森?它留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思索空間?作品最懸疑的地方即體現在此,哈澤德母親死前留下的兩封信,構成了推理小說雙重解答的逆轉結果,具有獨特巧妙的意味。
然而,在這樣的一部作品裡,謀殺絕不是表達的重點。它只是一個傳導點,一個工具,它讓我們思考人性。伍爾里奇天性里肯定不是樂觀的那種,他用黑色幽默的姿態在最後來了一段逆轉,帶來了一個人性的裂縫,這個裂縫似乎將先前所表述的愛可以包容謊言,可以置虛假的身份於不顧——如同比爾與他母親所作的那樣——善意地推倒,帶來一層略微黑色的氣氛。通過海倫的心的獨白我們看到了普遍存在於人性深處的忐忑感,不幸與幸運,危機與安寧,不總是與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相協調的。當不幸深得讓我們麻木時,我們反而坦然;當這世界並沒給我們帶來更多不幸之時,我們卻習慣於讓自己處於一種危機重重的心理環境中。這是否我們不能自制的一部分?它是否一直就潛藏在人的本性裡面?這是人的悲哀還是可敬之處?為何罪惡總能帶來那么大的傷害,為什麼善良的心反而更容易受到折磨?
伍爾里奇四個短篇內容簡介
1.《後窗》
因車禍導致左腿骨折而在家養傷的攝影師哈爾·傑弗里斯,整天坐在輪椅上,只能通過屋中的後窗以觀察鄰居私生活消磨時日,卻意外發現一個男人謀殺他妻子的事實。作品視角獨特,小場景,大視角。通篇採用傑弗里斯細膩的內心獨白形式進行敘述,揭示了深藏在城市平凡生活之下的各式各樣的人性。
希區柯克根據這個短篇改編拍了一部電影。(故事細節做了很大的改動)
2.《三點鐘》
鐘錶修理工斯塔普因自認掌握了妻子有外遇的確鑿證據,處心積慮計畫謀害妻子,孰料在謀害現場準備完畢之際,小偷進屋行竊,將他捆綁到地下室從而讓他無法逃脫,一場完美的謀殺瞬間將目標倒轉向了他自己。小說中通過斯塔普非常細膩的內心獨白行進,形象生動的語言將斯塔普複雜多變的心理活動及其因嫉妒和怨恨而扭曲的靈魂表露無遺。
如上所說,主幹情節富有諷刺意味,特別是在斯塔普被捆綁無法脫離地下室、看著時間流逝焦急無奈地等待爆炸時刻到來的整個過程,更是將一顆醜惡的靈魂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而結果發現的兩個事實(1.爆炸材料被妻子無意丟棄了;2.所謂的情夫是妻子的兄弟)更是強化了這種黑色幽默的味道,讓人震驚之餘又忍俊不禁。
3.《死後》
警方在追查一件子虛烏有的兇殺案時,卻發現了一件意外死亡的真相,並成功阻止了另外一件正在實施中的罪行。
4.《謀殺的變更》
布賴恩斯·唐利維如果想要殺害某個他看不順眼的人,從來沒有他不能得手的時候,而且每次他都能成果地逃脫懲罰,這都有賴於花錢能夠買到費德·威廉士的假證詞,提供不在場證明。這一次的謀殺,一切關於不在場證明的準備工作依然沒有紕漏,然而最後一刻他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挨宰的羔羊。孰料通過秘密通道回到費德·威廉士辦公室的時候,後者被走火的手槍誤殺自己。當大伙兒進來的時候,手槍正握在驚詫未定的布賴恩斯·唐利維的手裡。這個他為策劃一起謀殺而設定的不在場證明,反過來成了他確鑿的在場證明,他該如何證明自己?他能夠以一場未遂的謀殺來證明這是一場無辜的意外死亡嗎?
情節滑稽,真不知是該同情還是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