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是在2008年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駿、張松。

內容簡介

歷史保護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城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倍受矚目。“城市歷史與文化保護”課程作為城市規劃專業方向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中外城市遺產保護的發展歷程,歐美等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制度建設;保護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歷史街區調查研究與整治技術,文化景觀保護與旅遊觀光開發,世界遺產保護理念和發展趨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歷史演進、保護規劃的編制、遺產管理與開發利用等內容。

目錄

寫在前面(一)
寫在前面(二)
制度·理論·方法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行政制度分析
眾里尋“她”千百度——我們的“歷史遺產觀”
關注今朝吾之所有——歸檔可能成為歷史遺產的現存環境
百姓聲音——淺論我國歷史保護中的“公眾參與”
反對“本本主義”提高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程度
留住故鄉——基於江西陸村實踐調查的思考
文化線路與遺產廊道兩種保護策略的比較
我國文化生態學相關研究綜述
爭鳴·討論·探索
從長江到雅魯藏布江——我國遺產保護之弊端剖析
危險的權力
淺析中國名城保護中的若干問題
留住真實的北京——有感於南池子改建工程
制度之前的反思——對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
歷史保護為了誰?——從上海市提出“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想開去
喜歡上海的理由?——我看上海提出最嚴格的保護制度的建設目標
保護:為歷史,為大眾——對桂林“宋城”景區的一點看法
比較·借鑑·吸收
三城記——南京、蘇州、上海的歷史保護比較
蘇州與成都名城保護工作的比較
市民關懷的缺失——北京與京都歷史保護的比較
古建築的拆與建——由“式年遷宮”和“復建永定門”所想到的
城市保護中公眾意識的覺醒——以香港和上海兩地民眾的保護行為為例
魚與熊掌可否兼得?——韓國河回村和我國宏村的保護與開發探討
水網城市——論威尼斯的水景觀特色
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文化遺產保護淺談
城市特色·景觀·風貌
留住城市的記憶——歷史遺產與城市特色的關係分析
虛構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淺析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特色創造的關係
殘缺的歷史風貌流失的場所精神
歷史遺存的景觀再生
歷史的第四維度——淺論城市景觀的和諧再生
拾取的與遺忘的——淺談城市特色建設中的歷史保護問題
留不下的寬窄巷子——有關城市特色保護的思考
楚風漢韻兼收並蓄——淺議武漢的歷史文化保護問題
歷史街區保護整治
對普通舊城區在歷史保護中之地位的思考
什剎海因“野趣”而精彩
城市精神與街區保護
廈門鼓浪嶼的保護狀況與問題剖析
誰動了我的泉城路?——評濟南歷史街區改造工程
關於天水古民居現狀與保護問題的思考
產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
印跡·記憶·共鳴——對產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認識
產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方式——以韓國首爾仙遊島為例
產業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以上海莫乾山路50號為例
蘇州河上看LOFT——關於產業遺產保護模式的點滴思考
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
保護而非保留——論述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係
要驅殼,更要靈魂——論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
千年古井可否打出千年的水?——古鎮旅遊開發中“生活”與“文化”的保護問題
留不住的昨天回不去的今天——有關“邊城”旅遊性破壞的斷想
江南古鎮未來發展的幾點假設——旅遊開發前後產業結構的變化
為周莊鳴不平——對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係思考
不要“逼良為娼”
上海城市遺產保護
大都市上海城市設計中的保護觀
守住最後的“灘”地——對上海城市遺產保護的認識
上海城市遺產保護實踐的創新
從“外灘源保護規劃”談歷史地段復興
歷史保護重現還是延續?——對上海提藍橋地區修繕工程的看法
談上海舊里生活形態的保護
上海工人新村的保護價值
鄉村聚落現存問題及發展思考——以上海青浦區為例
城市保護的歷史鉤沉——50年代上海歷史保護的史料整理
調查與記錄
葡萄酒與夜光杯——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特色商業調查
蘇州河外灘源地區歷史保護調研
失落的小維也納——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調查報告
記憶縫合——上海提籃橋歷史地段調研報告
核·合·和——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調查報告
城市再生中的景觀環境和歷史風貌——上海盧灣區思南路花園住宅區調查報告
從狄思威路到溧陽路——溧陽路、海倫路歷史街區調查報告
上海石庫門建築群保護可能性初探——建國西路建業里的保護構想
上海靜安區泰興住宅區調查報告
尋蹤——上海華山路大勝胡同地段現狀調研及保護建議
老廠房,新故事——楊樹浦路產業遺產調查報告
危機·生機?——第五毛紡織廠(老怡和紗廠)近代工業地段調研報告
上海青浦區傳統民居調查報告
正在消失的村落——青浦中心村建設的調查報告
濟南芙蓉街歷史街區保護現狀調研
生活著的千年古鎮——西塘古鎮歷史調研報告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