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我們從天山中走來】這本集子是從提交的文章中選出來的,絕大多數均未發表過,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向社會、同行匯報作者的學術成果,也是讓學術界了解這些在邊疆默默無聞耕耘的老師們。
【我們從天山中走來】 從這些老師身上倒是發現了三個閃光之處:一是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們在學院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在教學任務超負荷的情況下,還從事著科學研究的工作,還在發表論文;二是對學術探索和研究的執著精神,因為我們的老師所研究的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徵,但對於國家和邊疆的建設、穩定和發展又是特別重要的,而這些問題在北京或其他內地大多數地方卻罕有學者關注;三是這些老師問題意識,他們那種及時發現和探討具有地域性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確實是令人讚嘆不已的!例如,書籍中有關兵團的研究就是如此。也許我們的許多老師的研究水平不能和內地許多名牌大學的教授相比,但他們所從事的研究往往又是內地學術界所忽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所從事的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
作者簡介
王磊,1965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憲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憲法學會副會長。曾於1996年以國際訪問者身份訪問美國,2000年以校際交流身份訪問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2006年5月由北京大學派往石河子大學任政治學院院長。出版《憲法的司法化》(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布希訴戈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選擇憲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三本專著。研究方向為憲法與行政法,港澳基本法。
目錄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新疆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加快推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城鎮化步伐
試論新疆兵團精神
試論新疆兵團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兵地民俗文化的交融和影響
兵團文化淺析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社會文化特性初探
加強公民教育 推進新型團場民主政治建設
體制變革與兵團工業——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兵團工業發展述評
論兵團人法律信仰的培育
兵團法制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問題研究
論兵團職務犯罪的特點、成因及防治——兼析兵團反腐敗與建設和諧新疆的關係
論民事再審程式的缺陷與重構
談“多次搶奪”應構成犯罪的必要性
人權訴求與權力制約
論行政處罰追訴時效的起算
淺談1933-1942年新疆基層政治體制的演變及原因
論西漢與烏孫的關係發展及其影響
新疆石河子地區史前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民族交往與和諧民族關係
維漢關係中族群意識與國家認同的實證分析
民族心理與俄羅斯國家性格
隆務鎮回族文化變遷的人類學思考
論儒家與伊斯蘭教哲學中道思想的差異
論宗教對新疆公民道德建設的影響、
新疆佛教地理的發現和傳播——以近代新疆考古探險為中心
統籌城鄉發展 縮小城鄉差距——新疆喀什地區的城鄉經濟差距與應對策略
唐、清邊塞詩之旅遊文化意識
論西部大開發中石河子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後記
精彩書摘
1.全面推廣和套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經濟發展是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物質基礎,農業是團場的基礎產業,發展團場經濟,離不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須全面推廣和套用現代農業技術,實施農業“三項提升工程”:一是糧棉豐產攻關工程,以最佳化種植品種為突破口,提高單產,擴大總量,最佳化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提升“千家萬戶養畜,致富千家萬戶”工程,重點普及畜牧業十大主體技術,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三是“提升三五九生態建設工程”,充分挖掘一切土地資源潛力,將節水灌溉與開發地下水結合起來,重點發展特色林果,實現林果、園藝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科學化管理。
2.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快速發展。實現團場的“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工業落後的矛盾,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發展,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團場。藉助師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契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最佳化工業布局和結構;立足農業資源優勢,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大力發展支農工業;在繼續做強做大傳統優勢行業的同時,積極參與南疆石油化工、煤炭等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培育工業新的增長點;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最佳化投資環境,通過招商引資擴大增量;大力引進急需的工業方面人才,為工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促進工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3.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促進團場二、三產業發展。以團部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快速推進農工市民化進程,加快團場“三個文明”建設步伐,美化、最佳化團場環境,提高職工生活質量。將城鎮建設、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三者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促進三者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城鎮群;促進墾區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增加就業崗位,逐步推進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努力促進全師的城鎮化進程。
多年來,兵團大多數團場始終沒有擺脫“農業經濟”的格局,團場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水平比較低,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因此,在推進團場經濟結構調整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擴大二、三產業的比重,開闢職工民眾致富增收的“第二戰場”,進一步壯大團場實力,致富職工民眾。
(二)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就是從創新屯墾戍邊體制、機制,增強屯墾戍邊實力出發,提高兵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促進職工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職工屯墾戍邊的歸屬感、責任感、自豪感和競爭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技能就業能力,增加收入,縮小差距,提高生活質量,走向共同富裕,這是建設新型團場的具體任務。如何實現生活富裕?
1.合理確定土地承包職工上交指標。在確定職工上交指標時,將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職工民眾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兼顧團場和職工雙方的利益,嚴格按照《土地承包上交指標確定的指導意見(試行)》的要求,合理確定土地承包職工上交指標。切實做到定項限額,公開透明,逐級下達,契約約定;加大收入分配向一線職工傾斜的力度,在保證職工定額收入的前提下根據團場實際確定上交指標,並明確上交指標的範圍,規範操作程式,增強職工上交指標的透明度。
2.適度擴大職工承包土地規模,拓寬職工增收渠道。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兵團團場職工的收入有了較快的增長,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12000元,但據調查,這些工資性收入扣除各種費用,實際收入就更低了。上交指標、產量和價格是影響職工收入的根本性因素,在上交指標及價格一定的情況下,產量就成了決定收入高低的決定性因素,而一些師的單產水平已經很高,再提升單產水平難度很大。因此,要增加職工收入,擴大承包規模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這就要在充分考慮有水資源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加大生態開發力度,擴大職工承包規模,而且目前團場大戶承包及臨時工承包土地現象較為普遍,部分單位還有個別領導幹部承包土地的現象,所以,有必要對大戶承包、臨時工承包以及領導幹部承包土地的現象進行清理整頓,將大戶、不縣備從事團場農業生產能力的臨時工承包的土地和領導幹部承包的土地清理出來,用以擴大職工承包面積;同時,以“兩用地”等庭院經濟為平台,大力發展林果畜牧業及商貿流通業等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持職工參與農業、水利、交通、生態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職工的勞務收入,不斷拓寬職工增收渠道。
3.完善扶貧幫困的長效運行機制和農業社會化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以豐補歉資金制度,大力推行訂單農業,全面落實職工民眾的經營自主權,並逐步形成團場與承包職工家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農一師按照《以豐補歉資金管理辦法》的要求,規範以豐補歉資金計提、管理和使用程式。將生產資料供銷納入訂單體系,建立生產資料統一採購與職工自主購買相結合的生產資料供銷體系,即主要生產資料以各團場為單位統一採購,輔助生產資料允許職工自主購買,做到既保證農用物資的供應,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減輕職工負擔。
加強團場職工養老和貧窮職工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提高團場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完善的適應時代發展又符合團場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扶貧幫困長效運行機制,完善扶貧幫困體系。在扶貧幫困過程中,要注重轉變傳統的扶貧方式和手段,變“輸血”為“造血”,大大提高職工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場風文明
場風文明就是從構建和諧團場出發,弘揚兵團精神,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職工隊伍,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技能型新型職工,推動團場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文明相處,這是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思想基礎。具體說就是:
1.將以兵團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進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服從和服務於屯墾戍邊使命的新型團場文化。通過兵團屯墾戍邊文化建設,使廣大幹部職工更加明確兵團是新疆“經濟建設的力量、安定團結的力量、祖國統一的力量和民族團結的力量”,從而增強廣大幹部職工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2.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職工隊伍,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屯墾戍邊使命的新型職工隊伍,從而為服從和服務於屯墾戍邊使命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