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道教音樂

極具特色的道教音樂。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成都作為道教的發源地和發祥地,是歷史上中國道教文化發展傳播非常典型的地區,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難以替代的重要地位。道教音樂作為成都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瑰寶。道教音樂作為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自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東漢年間(公元126-144年),張道陵在大邑縣鶴鳴山創立道教以後,齋醮科儀作為道教獨具特色的祭祀儀式也逐步形成,道教音樂也應運而生。成都道教音樂是中國道教音樂的一個發展源頭,由我國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祭祀音樂發展而成。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北魏高道寇謙之等人的整理和創新,道教音樂脫離了簡單原始的形態,形成了一套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特色的科儀。到了唐代,由於唐代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對道教的尊崇,道教音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具有音樂天賦的唐玄宗李隆基大力弘揚道教音樂,並親自為道教音樂填詞譜曲,如《霓裳羽衣》、《步虛韻》等。1906年,成都青羊宮二仙庵出版發行了《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這部全真道教音樂樂譜的出版,標誌著道教的十方經韻音樂已經成為全國規範的通用道樂唱譜,也證明了成都青羊宮二仙庵已經成為當時傳播道教音樂的中心。此書共收錄常用道曲56首,自今在全國道觀中廣泛使用。

道教音樂的特點:

1、保留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特色。道教音樂自它形成開始,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和重視,在道教宮觀的體制和清規戒律的制約下,受外界影響較小,道教音樂得以自成一體的連續發展。同時,道教音樂的傳承方法主要是口傳心授,方式隱密保守,因而使道教音樂能將其傳統古代音樂保留自今。
2、道教音樂與民族、民間音樂密切關聯。道教音樂的發展史史一部不斷吸收融化民族、民間音樂成分,以豐富自身的歷史。道教音樂是一種帶有中國各地地方音樂特點的宗教音樂,曲調、行腔、旋律均帶有濃郁的地方音樂色彩,特別是融入了地方戲曲和民間音調的特色。道教音樂的價值:
1、內在價值:
(1)唯一性。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其產生和發展與古代祭祀音樂、宮廷祭祀音樂及各地民間音樂有密切關係,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音樂。
(2)不可替代性。由於各地的方言不同,即使同一主旋律的贊、頌、偈等,各地的行腔和旋律裝飾也都各不相同,因而道教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成都地區的道教音樂而言,聲樂就有韻曲、吟誦曲和朗誦曲等諸多形式,其樂器有獨具特色的道情、編鐘、古琴等。
(3)豐富性。道教音樂是一個蘊含著多層文化價值的藝術寶庫,它廣泛吸收宮廷、民間民俗音樂及外來音樂,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唐代創作的《霓裳羽衣》道曲,是玄宗皇帝在漢代相和大曲的基礎上,部分吸收印度《婆羅門曲》創作而成,樂器用鍾、磬、鐃、鈸、簫、琵琶,演奏時,金、石、絲、竹參差交錯齊鳴。
(4)獨特性。很多道教音樂全靠道士口傳心授得以傳承,成都二仙庵刊刻的《全真正韻》採用“當請記譜”,其曲調旋律全憑道士口授心傳的感悟,獨具特色。
(5)美學性。道教音樂的美學價值突出表現在表演技巧和鄉土語言上,清朝時期青城山道士張孔山演繹的七十二滾拂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國錄入鍍金唱片,由太空飛船"旅行者二號"帶上太空,在海內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2、學術價值:
(1)道教音樂歷史悠久,是研究中國音樂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音樂則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許多曲目中還保留著深刻的時代印記,是研究中國音樂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唐代的歌詩傳至日本,成為今日的“詩吟”,而在中國,只有道教音樂中有其餘音,四川民間稱正一道童為“歌詩娃”。
(2)道教音樂對研究地方音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道教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作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發祥地,成都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歷史底蘊,尤其是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昌洞經音樂和廣成道韻。從青城山流傳到麗江的道教音樂與納西文化相結合碰撞,形成了現在著名的納西洞經音樂。廣成韻的許多曲牌與川劇音樂中的曲牌在曲調和風格上一致,並與四川曲藝音樂、民間音樂存在密切的聯繫。
(3)道教的一些經典如《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等,對音樂的產生、用樂的目的以至樂律理論等方面作了較詳細的闡述,對研究古典音樂美學有較大價值,清末民初,道教日趨衰落,道教音樂的研究處於停滯狀態,僅有少數學者和民間藝人自發地進行蒐集、傳習和研究,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更使得研究一度中斷。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道教音樂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加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道教音樂在多數地區已殘缺不全,特別是那些靠口授心傳的道教音樂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