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館

成都市文化館

成都市文化館是專門從事研究和指導民眾藝術活動的文化事業機構,是我市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落實民眾文化權益為根本宗旨,緊密圍繞全市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公益性民眾文化的社會職能,努力滿足全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推動著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的繁榮。

建設

衛星照片衛星照片

2005年,市委、市政府投入上億資金遷建了成都市文化館,新增土地面積18餘畝,新建民眾文化活動廣場3個,運用新館陣地,成功推出了“成都故事百家談”周末講座、老年藝術大學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公益文化服務品牌,引起轟動性社會效應,迅速成為全市民眾文化的活動中心,老百姓心中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綠色家園。

影響

衛星照片衛星照片

在構建和諧社會,實施文化惠民,繁榮新時期民眾文化生活的號角聲中,成都市文化館滿懷激情,開拓奮進,開展了“成都風”——“蓉城十佳少兒藝術新苗大賽”、“老爸老媽才藝秀”、“人日唐風民俗游”、“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一系列創意新穎的民眾文化活動,響徹了蓉城,成為對外宣傳成都的文化名片。《成都掌故》《成都群文》《成都故事》系列叢書,引領和培養了一批批代表本土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營造了成都的文化綠洲,增強成都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在開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熱潮中,成都市文化館建立了基層民眾文化網路,每年輔導培訓數萬人,讓各具特色的民眾文化活動遍布城鄉街道社區,繁花織錦。利用成都得天獨厚的民間藝術,向世人展示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組織民間藝術團體在香港、澳門、北京舉辦成都大廟會、瑞士日內瓦國際文化旅遊節等,使獨特的民間藝術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

作用

作為成都市文明形象的重要視窗,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成都市文化館將堅定不移地在公益性文化道路上,為服務全市人民,通向和諧成都奏響激情壯麗的進行曲。

文化陣地

衛星照片衛星照片

“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正式開館了!相信市民們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究竟有哪些內容?大家可以在這裡享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務?對於市民關心的問題,記者特別進行了採訪。

“簡單的說,文化館里有的文化活動‘報紙的文化館’都有,在文化館現場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活動,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傳播方式,讓所有的成都市民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來參與!”市文化館館長成都說,“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在2009年將圍繞全市開展的文化活動主題,在每個月的15日推出不同的文化活動和文化資訊。這些主題主要包括“成都風”特色文化品牌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活動、基層文化陣地活動等。

特色文化

衛星照片衛星照片

在推進民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中,我市形成了“成都風”特色文化品牌。這些特色的活動每個月都會在“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舉辦,展現蓉城萬種風情,讓我們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們在快樂中感受城市文明和民眾文化魅力。主要有:

1、廣場文化同步播報——成都市民眾藝術館承辦的廣場文化活動將在“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上同步播報,讓無法到現場的市民也可以參與、享受。

2、報紙上擺龍門陣——“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將對每個月的故事會內容進行報導,市民可以從報紙上“聽”老故事,也可以在這裡“講”故事。

3、社區活動搬上報紙——社區的文化活動也會搬進“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方便市民第一時間參與。

4、未成年人專門板塊——“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將開闢專門的欄目,關注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動,我市舉行的“民間遊戲進校園”、“古琴藝術進校園”、留守兒童課堂等針對未成年人的特色文化活動將在該欄目中進行播報。

5、報紙上參與文化培訓——今後,無論是少兒藝術、成人藝術培訓,還是文化專業講座,都可以在“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定期舉辦,讓全市市民都可以從這裡參加文化活動培訓,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非物質文化

衛星照片衛星照片

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我市的文化珍寶,也是我國文化的珍寶。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還需要更多的市民了解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來保護傳承這些民族文化的珍寶。在對“非遺”的保護中,“非遺”保護中心已經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40餘個,建成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庫,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

“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將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把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搬到報紙上。目前,我市有入選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0項,四川省級名錄26項,國家級名錄17項。“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將向市民介紹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布我市“非遺”保護的最新訊息,向市民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同時還將邀請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作客,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參與到保護傳承的行列中來。

活動涵蓋

在成都,已經建立了一批標準規範、功能齊備、極具蜀地風情和極具蜀地文化特色的基層文化陣地,全市20個文化館,100%達三級館以上標準,其中7個達一級館,9個達二級館。就在2008年,成都市23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準化建設已全面啟動。成都市文化館專門設計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成都藍本”,還對全市街道文化設施進行調查,提出並制定了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和功能配置標準。要求每箇中心面積達到500平方米,設有閱覽室、活動室、配置2000冊以上圖書和音響、桌椅、器材等設施設備。目前全市88個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全面建成,中心城區文化陣地地圖向社會公布。

在“報紙上的成都文化館”活動中,這些基層文化陣地將陸續與市民見面,向市民展示它們的最新建設情況和最新活動,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雙流黃龍溪火龍隊”、“蒲江天華高足獅子隊”、“邛崍夾關高蹺隊”、“龍泉驛洛帶雞公車隊”等基層特色文化隊伍也將登上報紙,讓大家感受到各具特色的成都文化風情。

時代變遷

衛星照片衛星照片

近幾年來,一些市民每到周末就會去位於草堂路的市文化館(原民眾藝術館),聽每周一次的“成都故事·百家談”。已舉辦200多期的“成都故事”,內容包含成都歷史文化、生活常識,深受市民喜愛。昨日,已退休的原民眾藝術館職工葉占祥向記者回顧了民眾藝術館建館初期的成都民眾文化活動。
市民眾藝術館是在1958年成立的,館址在總府路18號,2005年遷至草堂路。葉占祥回憶說,成立之初,市群藝館只有20多人,大多從文工團調來。工作分為創作和表演兩大部分,並設立了中心活動組。“活動組派員下到各企業、事業單位輔導,發現苗子就吸收到中心活動組進行定期培訓。這對民眾文化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後來的很多文藝骨幹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最讓葉占祥難忘的是街頭教歌活動。當時,為了傳唱革命歌曲,中心活動組在市內各地設點,並向路人發放歌單,“跳上凳子就教民眾唱歌,《我愛北京天安門》《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通過這種現場教唱,革命歌曲隨即被廣為傳唱。”除了教歌,還教舞蹈。每逢節日,群藝館的藝術家就會去文化廣場等地教習舞蹈,每次都有上千人參加。“另外,還組織各單位在體育場搞大型歌詠比賽,很多人到現場,熱鬧得很。”葉占祥說。
隨著時代變遷,民眾文化工作也在變化。上世紀80年代,市群藝館辦了雜誌《開心大笑》,在全國影響極大,馮鞏、姜昆等都是特約作者。
2005年,市群藝館遷到草堂路,並於2008年11月更名為成都市文化館。據市文化館的陳陽介紹,新館占地23.5畝,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民眾文化活動廣場2500平方米,園林綠化率達70%,被文化部授予國家一級文化館稱號。
隨著市民興趣的轉變,文化館的活動也在改變,在推進民眾文化活動中更注重成都特色,形成了“成都風”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成都風情節”“大型月末音樂會”“舞動蓉城大賽”“天府藝術大行動”等廣場民眾活動。此外,市文化館還建立了基層民眾文化網路,每年輔導培訓數萬人,讓各具特色的民眾文化活動遍布城鄉街道社區。

四川省文化館名錄

文化館,指文化活動中心,作用是開展民眾文化活動,並給民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目前我國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館,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文化館將被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