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恩寺

懷恩寺

泉州市泉港區肖厝村的懷恩寺,地處肖山西坡,始建於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取名“天華堂”,“文革”中被毀殆盡。1991年,台胞肖如建先生在原遺址上重建,改名“懷恩寺”。重建後的懷恩寺,因其建築完整、造型獨特,裝飾得堂皇精緻,主體建築與周圍景觀的和諧完美而別具一格。

懷恩寺由來

懷恩寺 懷恩寺

原“天華堂”由當時的國學生肖大成、舉人肖建標等人倡建。《天華堂碑文》中有“星君輔世”、“得董祖師正法,立場渲教”的記載,並註明其始建“齋堂”的目的是為了使“持齋者”有一處聚集學道的場所,“天華堂”的名字,是取自“天女散花”之意。從這一連串道家用語來看,天華堂似是一座道觀。清光緒十五年的《蘭陵書院碑記》中,既有“壯哉此觀也”的讚嘆,也有“皆崇奉佛天”的記述。這也許與本地習俗有關,本地人常把道釋兩教的不同偶像混稱為“菩薩”,一座寺廟裡既奉觀音佛祖也奉天師玉皇的,並不鮮見,可見天華堂是一處亦道亦佛的宗教場所。1991年重建時,才徹底皈佛,改成佛寺了。

懷恩寺慨況

懷恩寺座落於一道山坳間,由於地勢較高,山嶺半遮,樹木掩映,立於山麓或遠處望山間,金碧輝煌的寺廟殿宇,半藏半露,若隱若現,顯得深邃而幽雅。

寺前至山腳,原是陡立的山坡,重修時以圖案畫的風格構築,砌以高大的石岸,配以平台石階,點綴以花草喬木。寺前從下至上有五層平台,台沿均有古城牆般的堞口。第二層平台寬闊,內側是一堵石砌高岸,岸牆上嵌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各一米見方的大紅字;上方是刻著“懷恩寺”三字的石匾。兩側各層小平台內均種植花草,其間石階曲折迂迴,雕欄玉砌,造型精美。

懷恩寺大殿二進,重檐歇山式,規模構造與別處寺廟並無太大差別,所奉菩薩也與別處大同小異,但是整座寺宇彩梁畫棟富麗堂皇。連大殿兩側的二層護厝,也是翹檐琉瓦,拱門花窗,雍容典雅。還有大殿兩旁的十八羅漢,不像其他寺廟那樣一尊尊囚於神龕之中,而是塑成牆上的浮雕,人物鮮活;並在人物周圍配上相應的景物,極是新穎別致。

殿頂屋脊上飛龍雕塑的色彩鮮艷。前殿屋脊上是兩龍搶球造型,而大殿屋脊則是兩條飛龍反向朝著燕尾脊,龍尾處的屋脊中間是一座小塔。一條條飛龍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立於寺前望去,直如殿頂是一汪深潭,一群飛龍在騰躍嬉戲。

寺的右邊,有一道雕石台階穿過樹叢通向山樑。山樑上恰到好處地點綴著一座玲瓏別致的六角翹檐涼亭。寺後三面有蒼翠的山坡圍拱,把寺院置於茂林修竹繁花綠草之中。整座寺院猶如一盆巨型的技藝超凡的人工盆景。

懷恩寺除建築精緻外,當代著名文人留下的墨寶,使新建的佛剎顯出不俗的文化品位來。大殿正門頂上嵌著的“妙相莊嚴”四字,出自佛教界書法界耆宿趙朴初先生之手;大門兩側的兩對石柱上鐫有廈門大學莊景輝教授撰寫的對聯。其中:“蟹谷震潮音聲通海峽,墩山顯靈光澤被閩台。”道出了本寺在海峽兩岸閩台之間溝通交往的重要作用。

佇立寺前遠眺,湄洲灣北岸的秀嶼港區、南岸的沙格港區、福建煉油廠的雄姿以及莆仙兩縣寬闊的海域和遠處迷茫的山景,盡收眼底。近處腳下,本是一道小海灣,“文革”後才圍墾成陸域,其間樓房田園魚塘工廠大道,布局整齊有序。

肖厝村《梅峰肖氏族譜》之《新建懷恩寺記》有這樣一句:“朝霞樓上樓,夕陽山外山。”後一句引自弘一法師的詞句,用來形容寺院的黃昏景色,倒也恰如其分。當晚霞滿天的時候,立於寺前望去,遠山夕照,恍如佛境。紅光閃爍處,仿佛就是佛門弟子們所夢寐以求的西天極樂世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