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獨樂寺

薊州獨樂寺

獨樂寺,俗稱大佛寺,位於天津薊州城內西大街。傳說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師,因他想做皇帝,“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古寺建於唐貞觀十年,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為國務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津門十景之一。獨樂寺現已列為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名錄。

基本簡介

獨樂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最著名的古建築之一,位於天津市薊縣縣城內。 獨樂寺相傳始建於唐,遼統和二年(984)重建。

薊縣縣城不大,從長途車站下車,步行就到了武定侯街,也許是由於獨樂寺外的鐵門緊閉,無法從馬路上體會山門的震撼,從側門進入寺內,山門的氣勢就讓人感到不同一般,山門高約10米,正中匾額楷書“獨樂寺”,這是明朝嚴嵩題字,顯得剛勁渾厚。

同去懂建築的朋友介紹,獨樂寺山門的屋頂五條脊,四面坡。檐角如翼似飛,使建築物莊重而高昂,表現出了中國建築特有的藝術效果。

走過山門就看到了觀音閣,閣上的匾額“觀音之閣”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在52歲北游幽州時所題寫的,觀音閣中間的觀音像高16米,頭上還有10個小頭像,所以還被稱為11面觀音。

觀音閣後的八角小亭名“韋馱亭”塑像韋馱身著鎧甲,雙手合十,以往看到的韋馱像一般都在天王殿或大雄寶殿里,而單獨給韋馱設亭的寺院在中國還是十分罕見的。

由於觀音閣與山門同在一個中軸線的原因,當你站在山門正中,從山門的畫框裡,能把觀音閣高聳的雄姿全納入鏡頭,這種把高層建築放在山門之內的布局,是南北朝及以後建立寺院的傳統手法。

修建於唐朝的獨樂寺,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史載多年的戰亂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至如今,獨樂寺依舊安然無恙。梁思成先生說,“在薊民心中,實為無尚聖地”。

觀音閣的西北,有28塊乾隆皇帝的書法碑帖,都是乾隆的書法真跡,如今看上去已經字跡斑駁,不過,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縣城裡卻能看到如此的珍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東陵在遵化,皇帝去遵化祭祖,薊縣成為一個重要的中轉休息站。

談到薊縣獨樂寺,就不能不繼續說到梁思成先生,梁先生曾親自撰寫《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二期)“獨樂寺專號”,在解釋觀音閣上鹹豐皇帝手書“具足圓成”時,梁先生認為,“具足”是佛家語,“圓成”不是佛語,應為“具足圓通”。

1966年,中國的政治形勢已經發生變化,梁先生依舊冒著風險,抵達薊縣,提出要為觀音閣“裝避雷針、安門窗,為防止鳥類落在觀音頭像上,要為觀音頭像上罩鐵絲網”,於是,文化部當年就撥款9000元人民幣,由河北省古建隊施工安裝完畢,使獨樂寺受到了妥善保護。

獨樂寺津門十景之一,景名“獨樂晨光”。位於薊縣城內西大街,占地10500平方米。始建於唐代,寺內的觀音閣和山門重建於遼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據說安祿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該寺由山門、觀音閣和東西配殿組成。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相當於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壯有力,為典型唐代風格,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 山門上懸掛的“獨樂寺”匾額相傳是明代官吏嚴嵩所題。山門內有兩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守衛兩旁,俗稱“哼”“哈”二將,是遼代彩塑珍品。獨樂寺山門正脊的鴟尾,長長的尾巴翹轉向內,猶如雉鳥飛翔,十分生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物。

主建築觀音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閣下檐上高懸“觀音之閣”匾額,相傳為唐代李白所寫。觀音閣高23米, 木質,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三層式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著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桿圍繞著建成的暗層。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台,直入頂層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十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觀音的兩側侍立著兩尊菩薩,面目豐潤,姿態優美,和唐代仕女畫一脈相承。觀音閣四壁,繪著五彩繽紛的壁畫,南牆大門兩側是四臂和三頭六臂的明王像,北牆後門兩側和東、西牆畫著十六羅漢。這些都是古代藝術中的精華。

在寺院內,有乾隆書壁碑,共28塊。長方形,橫豎皆有,嵌專修的矮牆上。全部是清乾隆皇帝手書名家詩。壁碑原放在薊縣與遵化齊界處清隆福寺行宮內。後移到薊縣馬伸橋議事廳,嵌四壁(後改為馬伸橋中學)。80年代因於橋水庫擴建,馬伸橋被淹沒,壁碑遷到獨樂寺院內。

布局介紹

該寺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建築,其它都是明、清所建。布局、結構都比較奇特。全寺建築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西部分別為僧房和行宮,中部是寺廟的主要建築物,白山門、觀音閣、東西配殿等組成,山門與大殿之間,用迥廊相連結。這些都反映出唐、遼時期佛寺建築布局的特點。

獨樂寺之山門

山門是入寺的主要通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做穿堂,前兩稍間是兩尊遼代彩色泥塑金剛力士像,後兩稍間是清代繪製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

圖片 圖片

山門樑柱粗壯,斗拱雄碩,“升起”和“側腳”明顯。屋頂為廡殿頂,五條脊四面坡,又稱“四阿大頂”,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正脊兩端的鴟吻,造型生動古樸為,遼代原物。

山門建築在一個代矮的台階上,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柱身不高,側角明顯;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約為柱高之半;屋頂為五脊四坡形,古稱“四阿大頂”,檐出深遠而曲緩,檐角如飛翼,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正脊兩端的鴟吻,魚尾翅轉向內,與明、清寺院建築的大吻龍尾翻轉向外不相同,是我國較早的鴟尾實物。南面檐下正中,懸有“獨樂寺”扁額,相傳是明代嚴嵩手筆。山門中間是門道,兩廂分別是哼、哈二將塑像,威武雄壯;兩邊山牆上都有彩畫,華而不俗。

獨樂寺之展廳

薊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館藏文物豐富。境內有八千年前青池遺址和商周至明清時期文化遺存,已知文物點325處,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53處。獨樂寺有展廳12間,現正舉辦“獨樂寺維修展”,“薊縣出土文物展”,內容豐富,圖文並茂,讓參觀者進一步認識薊縣,了解獨樂寺歷史。之前,展廳還舉辦過薊縣歷史展、薊縣瓷器展、紅旗頌展覽、自然展等。

獨樂寺之觀音閣

主體建築觀音閣,是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因為第二層是暗室,且上無檐與第三層分隔,所以在外觀上像是兩層建築。閣高23米,中間腰檐和平坐欄桿環繞,上為單檐歇山項,飛檐深遠,美麗壯觀。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聳立著二尊高16米的泥塑觀音菩薩站像,頭部直抵三層的樓頂。因其頭上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故又稱之為“十一面觀音”。面容豐潤、慈祥,兩肩下垂,軀幹微微前傾,儀態端莊,似動非動。雖製作於遼代,但其藝術風格類似盛唐時期的作品,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觀音塑像兩側,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塑像,造型勻稱,姿態優美。這也是遼代的原塑。觀音閣下層的四壁上滿是彩畫,為十六羅漢立像和三頭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間繪山林、雲、水和世俗題材畫。此系明代畫師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畫面清楚,色澤鮮明。觀音閣內以觀音塑像為中心,四周列柱兩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將內部分成三層,使人們能從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繞像而設,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貫通,容納像身,像頂覆以斗八藻井,整個內部空間都和佛像緊密結合在一起。閣內光線較暗,正面光線較足,像容清晰,背面僅可辨輪廓,從而加強了佛寺的神秘性。整個樓閣梁、柱、斗枋數以千計,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規律。樑柱接桿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而使用了24種斗拱。其大小形狀,無論是襯托塑像,還是裝修建築,處理都很協調,顯示出遼代木結構建築技術的卓越成就。此閣雖歷經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並以其建築手法高超著稱。

圖片 圖片

觀音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樓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下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通高23米。大閣設計別具匠心。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兩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聯結成一個整體,賦予建築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繁簡各異,總計24種,152朵,使建築既莊嚴凝重,又挺拔軒昂。三層樓閣,中間做成暗層,省去一層瓦檐,避免了擁簇之感,暗層處里外修迴轉平台,供認禮佛和憑欄遠眺,既實用又美觀。閣內聳立十一面觀音像,閣下層四壁布滿壁畫。

獨樂寺之韋馱亭

韋馱亭位於觀音閣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攢尖頂八角亭。韋馱原為古印度婆羅門教天部神,在佛涅盤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韋馱急追取回,後來便成為佛教中的護衛天神。亭內韋馱像,身著盔甲,表情肅穆,雙手合十,懷抱金剛杵。據說韋馱的不同姿勢對於行腳僧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只要看見寺內的韋馱像雙手合掌,表示寺廟裡歡迎,路過和尚盡可大搖大擺進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廟不歡迎掛單和尚。

獨樂寺之報恩院

報恩院始建於明,清乾隆年間重建,四合院式建築,為明、清兩代僧人重要的禮佛場所。

鹹豐八年(1859年)仲秋,鹹豐皇帝駕臨獨樂寺,應本寺方丈之請,為四合院題寫“報恩院”。“報恩”二字在此有二層含義:自乾隆十八年後,獨樂寺被闢為皇家禁地,本寺方丈皆為御封,報答皇恩,此為一義,二者:佛弟子懷恩四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即: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

報恩院前殿為彌勒殿,正中供奉一尊銅製彌勒菩薩像,兩邊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四大瘋僧塑像,分別是寒山、普化、風波和濟公,這種布局全國寺院中實屬罕見。

報恩院的後殿是三世佛殿,裡面供奉著橫三世佛,即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東西配殿分別是文殊殿和普賢殿。

獨樂寺之乾隆行宮

獨樂寺行宮,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稱乾隆行宮,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處行宮。行宮存有正殿一層,附屬建築三間,現恢復迴廊十四間,垂花門一座,使行宮獨立成院。乾隆之後的皇帝都來過獨樂寺行宮,並留下了大量讚美獨樂寺的詩篇,行宮內新增設的展覽,輯錄了12首清帝即興之作和與行宮有關的帝後嬪妃畫像17幅。

獨樂寺之乾隆碑刻

乾隆御筆碑刻,共28塊,詩文107篇,是乾隆皇帝臨摹王羲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名人書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獷蒼勁,或圓潤秀麗,不僅是乾隆皇帝的書法真跡,而且是歷代書法大家作品的匯集,彌足珍貴。碑文又分御筆臨和御筆兩種,御筆臨有《艇子新浮水》(臨文徵明)、《朝辭白帝》(臨趙孟頫)、《朱闌畫柱》(臨蘇東坡)等,筆法和神韻均堪稱一絕。御筆有《敖不可長》、《金剛四句》、《大學聖經》、《秋興八首》等,或蒼勁挺秀、或行雲流水。很多作品反映了乾隆皇帝受佛、道、儒思想影響所持的中和、平常的修身之道。碑刻現鑲嵌於行宮迴廊內。

圖片 圖片

相關傳說

魯班顯聖

唐朝大將尉遲敬德奉皇帝李世民的旨意監修獨樂寺,既是敕命修建,自然要修得與眾不同。黑臉將軍找來了十幾個有名的工匠,對他們說:“佛得高,閣得高,不用釘,不用鉚,你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

一個月過去了,設計式樣沒有一個中意的。又一個月過去了,工匠們還是設計不出來。他心急火燎,一個人喝起了悶酒,喝得迷迷糊糊正欲入睡,忽見一位黑鬍子老者推門進來,手裡提著一個蟈蟈籠子。尉遲敬德一看,這個蟈蟈籠子可不尋常,精巧別致,和他想像中的閣樓一模一樣。外看兩層,中間有空井通到閣頂。他一陣高興,趕忙說:“老人家,您這蟈蟈籠子要多少錢?”老者說“多少錢也不賣。”尉遲敬德一聽急了,忙向老者說明原委和自己的憂愁。老者說:“我是專門為修觀音閣給你送來的。”說罷,把蟈蟈籠子放在桌上,轉身走了出去。尉遲敬德抬腿要追,猛然驚醒,原來是南柯一夢。於是他急忙把工匠們集合在一起,把夢裡見到的蟈蟈籠子式樣給大家講了,工匠們就照此設計施工。

三個月後,觀音閣的骨架已經支起來,就要上椽子了。一天中午,工匠們正坐在地上吃飯,一個黑鬍子老者走到跟前,作了個羅圈揖說:“我也是木匠,同行是一家,出門斷了盤纏,諸位賞口飯吃吧。”工匠們說:“就一塊兒吃吧。”老者端起碗吃了兩口飯,又夾一箸菜放進嘴裡,巴嗒巴嗒嘴說:“鹽短。”一個工匠就給他捏了一捏鹽。老者又吃了一口菜,說:“鹽短。“另一個工匠又給了他一捏鹽,老者一會兒把飯菜吃光了,用手抹抹嘴,揚脖看了看觀音閣,搖著頭朝外面走去,一邊走還念叨著:“鹽短,鹽短。”

過後,尉遲敬德聽說了這件事,他猛一驚,這位老者的長相和夢裡的那位一點也不差呀!莫不是魯班師傅顯聖吧?他站在觀音閣前,看著上好的椽子琢磨著“鹽短”的意思。 驀地明白了,原來椽子出檐太短了。他讓工匠蹬上腳手架,把椽子放長一尺,哈,太好了。最後就做成象現在這樣的斗栱,出跳深遠,象飛起來的一樣,美觀極了。

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勞動,觀音閣建成了,尉遲敬德想請人寫一塊匾。一天夜裡,他剛入睡,魯班又來了,向他說:“寫匾的事,先不要著急,眼下有太白金星下界了。轉世為大詩人,等著他來寫吧。”

後來,李白果真來到漁陽。一天,他喝得大醉,朦朦朧朧地寫了“觀音之閣”四個大字,又題上“太白”的落款。可是,等到匾懸掛起來以後,才發現之字少了一點。李白站在閣前,把筆蘸飽墨水,用力往上一甩,正好點在“之”上。這就叫作“飛筆點之字”。

泥塑金身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漁陽,就是現在的薊縣。因為糧草接濟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煩悶,無意中來到一座寺廟,只見廟內香菸繚繞,銅鑄神像,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李世民心中一動,便雙膝跪倒,向神像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路過此地,糧草不濟,欲借神明貴體一用,待李世民班師之日,當以十倍金身奉還。”祈禱完畢,叩了三個頭,隨後命人搬倒神像,化成銅水,鑄造錢幣。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

東征還朝之後,轉眼就是一年,此事卻沒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賴帳,而是實有難處。當初因是急於借用銅像,並沒細加考慮,便許諾以十倍金身奉還,如今細細一想,諾大一個金像,恐怕用光金庫也不夠。

唐太宗正為此事憂慮得寢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徵的奏摺,打開一看,原來正是催促皇帝還願的。言語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責難,上寫“昔萬歲東征,糧草困窘,曾於漁陽借一銅像,以籌糧草,並許諾神明,一旦班師,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今聖上迴鑾過載,未踐前言,故敢奏聞。臣聞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於天,下不可失信於民……。” 李世民心裡有病,正怕人說,一見魏徵又來揭他的短,不由心內火起,他耐著性兒看看奏摺,忽然發現“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稱快。魏徵所加“泥塑”字,可真正解決了難題。於是李世民馬上發下詔書,建設獨樂寺,重塑觀音像。

李白飛筆點字

唐天寶11年,李白北游薊州來到獨樂寺,恰逢獨樂寺觀音閣落成。眾所周知,李白不但是“詩仙”,而且還有“劍仙”、“酒仙”之稱。於是主持命人以好酒款待,當主持請他題匾時,李白已酩酊大醉,但心裡明白,乘著酒興,提筆一揮而就。第二天,當人們把匾額掛上去之後,現場一片譁然,原來“觀音之閣”的“之”字上少了一點。這下急壞了主持,急忙跑到李白面前躬身施禮:“先生您看如何是好?”李白一愣,接著便開懷大笑,高聲斷喝“拿酒來!”此時有人備上兩壇酒,筆墨也隨之奉上。但見李白抱壇狂飲,直至臉紅微醉時,抓起毛筆,蘸滿濃墨,眼望大匾,踉蹌兩步,一個舉火燒天,筆脫手而出,只見筆尖不偏不斜,正好點在“之”字頭上,此時人群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就是著名的李白飛筆點之字,傳為千古佳話。

白塔修建的原由

古塔者,獨樂寺塔,又名觀音寺白塔、漁陽郡塔,位於薊縣城內西南隅,獨樂寺南300米。

圖片 圖片

白塔與獨樂寺,是古薊城的瑰寶,它們兩者在布局上不僅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也是千餘年前薊縣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標誌。1932年,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等人來薊縣考察時,除對獨樂寺進行詳細勘測外,對白搭也進行了考察,以先生慧眼,觀察出獨樂寺、白塔和薊洲古城的關係,借十一面觀音之眼,看出寺、塔、城的規劃設計構思,作了高度的評價。他在《薊縣觀音寺白塔記》一文中說:“登獨樂寺觀音閣上層,則見十一面觀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視,若深賞薊城之風景幽美者。遊人隨菩薩目光之所之,則南方里許,巍然聳起,高冠全程,千年來作菩薩目光直焦點者,觀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測之,似正在獨樂寺之南北中線上,自閣遠望,則不偏不倚,適當菩薩之前,故其建造,必因寺而定,可謂獨樂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廣義言之,亦可謂為薊城千年前城市設計之一著,蓋今所謂‘平面大計畫’者也。”

關於塔的創建年代,史書上沒有確切記載。根據歷史文獻和現有碑記所記載,在遼清寧、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代乾隆年間都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維修。乾隆六十年(1795年)維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視,特由“直隸總督梁公肯堂奉旨重修白塔”,並立了“奉旨重修觀音寶塔”石碑,另一塊明朝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維修白塔的石碑,也保存在塔下,兩碑之間,還有遼乾統九年(1109年),獨樂寺沙門立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幢,在塔室門洞東側牆上,還保存一塊明代嘉靖年間“重修漁陽郡塔記”石碑,它們共同訴說著古塔的風雲歲月,歷史滄桑。

1976年,唐山地震時,白塔受到嚴重破壞,塔剎震落,塔身多處震裂。1982年,國家進行了搶救性維修,發現古塔已經過兩次包磚大修,並於塔內找到舍利石函,石函三面刻有銘記:前面是“中京留守兼侍中韓知白葬定光佛舍利一十四尊。”右面“守司空輔國大師沙門思孝葬釋迦佛舍利六尊”。左面“知州守太子太保秦簽葬定光佛舍利二尊。清寧四年歲次戊戌。四月二日記”。得知該塔為遼清寧四年(1058年)重建。石函中藏有金、銀、水晶、琥珀、瓷器、玉器等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不少罕見的珍品。

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全高30.6米,外觀分作須彌座、塔身、覆缽、相輪、塔剎五部分。

塔座高近6米,平面八角形,下半部由巨大的花崗岩條石壘砌,其上用磚砌作覆盆形和梟混線,上面收為束腰的形式。束腰處用磚砌壺門二十四個,內鑲舞樂伎浮雕,舞伎高髻長裙,翩翩起舞,樂伎手持各種樂器,共同協奏,壺門兩側雕供養人,手托果盤、鮮花,共同構成嚴肅而歡快的禮佛場景。八個轉角處有硬朗漢雕像,雙手上舉,似在努力支撐塔身,生動活潑。束腰壺門之上,是轉雕斗拱和雙重欄桿。在高大華麗的須彌座上置八角亭式塔身,下部八角各有一座磚雕小塔,是象徵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即:佛生、成道、現神通、從忉利天下果,化度眾僧、思無量、入涅盤。塔身四面刻佛偈語碑,把塔的佛教內容表現在塔的重要部位上。

東南:褚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西南: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西北: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東北: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塔身上設一台座,置覆缽,為半球形,高2.75米,肩部用減地平(金及)法雕懸魚十六個。再上是巨大的十三天相輪和塔剎,建築設計者巧妙地將碩大的印度窣堵波置於中國式亭閣之上,將亭閣式、密檐式、覆缽式幾種塔型結合為一體十分罕見,目前所知,象這樣奇特的古塔類型,只有北京房山雲居寺北塔等兩三處而已。

關於白塔,薊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

古時候,有戶人家為了給重病的兒子沖災,娶了個媳婦。這媳婦很是賢慧勤勞,但過門不久,丈夫就死了。婆婆非常刁橫,對媳婦百般挑剔,非打即罵,媳婦忍氣吞聲,每天要到老遠的地方去挑水,一天,媳婦挑水回來,婆婆嫌她去的時間長了,就劈頭蓋臉打了她一頓,還口口聲聲地嚷著,要把她賣掉。

媳婦心中委屈,一邊走一邊哭。忽見前邊站定一位白須白眉的老者,問她為什麼哭,她就把自己的遭遇說了。老者嘆了口氣,從袖中取出一支鞭子說:“這支鞭子通著海眼,你回家去,把鞭子放進缸里,正轉三圈,倒轉三圈,水缸就滿了。”媳婦一聽,對老者感激不盡,剛要跪下謝恩,老者倏地不見了。

媳婦回到家中一試,果然靈驗。不料,這時婆婆領著個人凶神惡煞地走了進來,原來婆婆真的把她賣了。婆婆一見媳婦手中的神鞭,就劈手搶了過去,可是缸里的水還是向外涌。媳婦心中一慌,也忘了怎么停水了。眼看著黑水咕嘟咕嘟往外冒,大街小巷全有水了,整個縣城就要淹沒了。媳婦急忙撥下鐵鍋扣在缸上,自己又坐了上去。這時,水漲,缸也長,好不容易水才住了,再一看媳婦,她也變成石頭人了。

薊縣人為了紀念這個心地善良,拯救鄉親的好媳婦,就為她修建了這座白塔,取名“金爐寶鼎塔”。

乾隆支頂觀音閣

觀音閣檐下有八根擎檐柱,這是清乾隆十八年維修時添加的,“乾隆支頂觀音閣”的故事在薊縣民間廣為流傳。相傳乾隆當皇帝之前就多次來過獨樂寺,並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乾隆十八年,便在觀音閣東北處大興土木,建造行宮,以便謁陵遊玩時駐蹕。一天中午,乾隆在行宮看書,迷迷糊糊睡著了,忽然看見觀音閣東北屋檐傾斜下落,直向行宮砸下,他大呼救命,猛然驚醒,原來是一場噩夢,但乾隆卻忐忑不安,想是在佛門聖地動土建行宮,有違天意?為彌補對菩薩的驚動,消災免難,決定大修獨樂寺,特別是在觀音閣檐角下支頂了八根擎檐柱,在心理上減少了大閣對行宮的威脅。

歷史淵源

寺之得名,一說是安祿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名;一說是寺西北有獨樂水,故名。相傳創建於唐貞觀十年(636年) 由尉遲恭監修,後毀。遼統和二年(984年),秦王耶律奴瓜重建。其後,又多次進行修繕和擴建,特別是在明萬曆、清順治、乾隆、光緒時期和1949年後,工程規模都比較大。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寺前曾砌照壁,並在寺側興建行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有觀世音菩薩的大塑像,故又稱“大佛寺”。

寺前是乾隆十八年擴建的照壁、東西配殿和東院的行宮,完全是清代模式。

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和1949年前夕,獨樂寺遭到了嚴重破壞,珍貴文物被洗劫一空,一些塑像和壁畫遭到損壞,寺院殘破不堪。1949年後,獨樂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撥款維修,最後一次維修是1998年。如今寺院和佛像均已修葺一新,千年古剎重放光芒。本寺屬密宗體系,著名方丈有談真太師。此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天津市文物局管理。

獨樂寺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的著名旅遊景點。

三絕介紹

談到獨樂寺,就必須要說說獨樂寺的“三絕”:

一、獨樂寺觀音閣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

二、觀音閣內的觀音菩薩像是我國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

三、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尊貴的廡殿頂山門。

旅遊信息

天津獨樂寺天氣概況:

天津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7月氣溫最高,在26℃以上,1月氣溫最低,在-4℃以下,有非冬即夏的說法。

天津獨樂寺最佳旅遊時間建議 :

正月初一至初七將舉辦獨樂寺廟會

天津獨樂寺自助交通指南:

北京方向:

公共汽車:在八四惠長途汽車站汽車站乘坐前往薊縣方向客車。票價:40元(高速,約2小時),30元(102國道,約3.5小時)

天津方向:

公共汽車:河通莎客運站或天津站站前廣場乘坐前往薊縣方向公交。

火車:北京東站前往薊縣火車站,每天往返各兩趟,天津北站前往薊縣火車。每天往返各約6趟,具體登錄12306查詢。

主題活動:

廟會:

獨樂寺廟會已有數百年歷史,清代達鼎盛時期,2003年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七舉辦了集民間藝術、地方習俗、佛教文化為一體的首屆獨樂寺廟會。有乾隆禮佛表演、佛事法會、文藝演出等大型活動,有吳橋雜技、民間花會、地方戲劇等傳統節目,又有吹糖人、手指畫現場演示及大碗茶、糖葫蘆等傳統風味小吃。正月初一至初七將舉辦獨樂寺廟會。

紀念法會:

獨樂寺於每年正月初一(彌勒佛誕辰日),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十二月初八(佛祖成道日),舉行規模盛大的紀念法會,八方信徒雲集至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