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應氏大宗祠
從明清至民國,芝英有應氏祠堂72幢。多為二三進建築。上進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兩進一般空著,作聚會之用。子孫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暫作居住。每個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產。常田租給子孫永佃耕種,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廳管事會負責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後舉行祖祭。祭祀異常隆重,祭品非常豐盛。參加祭祀子孫要臨場“接籌”。以“紅籌”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發給參加祭奠的男姓子孫。各人“紅籌”的多寡,和年齡、學歷、功名的高低有關。按民國時期分散份子的標準,一個應氏男姓子孫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滿60歲,可加1份;年滿70歲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畢業,可加1份;高小畢業,再加1份;國中畢業,又加1份,逢級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匡計好“份子數”,搞好籌劃。
應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應氏始祖的場所。大宗祠管事會由族內功名最高、輩份最長、年齡最大、最有權威的人組成。從明嘉靖年間開始,至1949年,歷年管事成員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會在族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合族訂有二十條《家規》,其標題為:建祠宇、守封塋、撫群從、事尊長、端心術、慎言語、養童蒙、行冠禮、議婚姻、嚴內外、謹稱謂、崇節儉、治喪葬、時祭饗、貽世業、黜異端、厚宗?、馭群小、供賦役、殖資產。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違者,合族共討。諸如清明祭祀、劃田資助學宮義學、纂修省志訪核人物、議立社倉、籌建義莊、義會、開創義市、建立文會,創辦學校、競選國大代表、選拔校長鎮長保長、成立消防水龍會乃至元宵活動、打更防盜等等事宜,一般都通過大宗祠管事會討論議決或贊允。遇有族人違犯家規公德,大宗祠則採取“開大宗祠”的辦法予以嚴肅懲治。開大宗祠時,總管事端坐於正堂,族人旁聽於堂前兩側,違者罰跪於堂前。大宗祠裁決之案,縣衙一般不再更改。由於這樣,非應姓鄰村也間有乘開大宗祠之便,委託應氏大宗祠裁決事端。宋明而後,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應仕濂獨建縣學,應尚道家設私塾,應屏山創建善林書院。至清代,又有應修創建西園書院,應孟義建造洞靈書院,應鼎和建設培風書院。由是文教興隆,芝英應氏中舉者39人,登進士者有應典、應廷育、應煒、應振緒、應德完、應濟川、應鳳儀等7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西園書院為培英高等國小堂以後,培英國小經費全由應氏大宗祠包攬。凡是應姓,學雜費全免。
應氏大宗祠管事會的族權直至1949年5月解放時逐步解體,其儒禮遺風直至實行土地改革後廢除。村鎮建設和公益事業轉由人民政府主持興辦。
為訪祖探幽研究應氏,芝英六村應昌金用6年時間,跑遍了全國各地80多個應姓古村,據他統計,這80多個應姓古村共有近20多萬應氏後裔。
應昌金今年67歲,一直忙忙碌碌掙錢養家餬口。改革開放後,先是組裝電風扇,上世紀80年代又創辦度盤秤廠,是永康最早從事度盤秤生產廠家之一。六年前,老應向家人提出退休,把廠里的事務全部交給兩個兒子,自己購買了照相機、電腦,在兒子、兒媳們的輔導下學會了使用,並在家裡設立了一間辦公室和一個資料貯藏室,專心致志研究中華應氏淵源。老應說,他們一班人馬正在編著《中華應氏世系》,已基本弄清應姓人氏的來龍去脈。目前,我市有45個應姓古村落,共3萬多應姓人口,其中最大的應姓村是芝英,有8300多人。他還說,他已查明胡公(胡則)是應姓人氏的外孫,他的父母分別是岩後、可投應村人,胡則的母親應氏曾被冊封為應氏太君。
民間關於芝英太祖的傳說很多,也很有趣。
傳說一:芝英初祖是一位小鹽商,靠擔鹽為生。一日,他挑鹽路過芝英,又餓又累且見天色已晚,露宿田畈。第二天早上感覺體力恢復了許多,再看看周邊有肥沃良田,又有青山綠水、風景秀美,於是在此住下發家致富。
傳說二:芝英太祖是朝廷大官,因為宮內動亂被追殺而往南方逃匿,後在芝英落腳,繁衍後代。
應昌金等人經多方考證,得出結論:應詹屬汝南郡應氏第46代孫,距今1670餘年。詹公,字思遠,生晉太康已西年三月廿五,壽79,先後與三位夫人生了四個兒子。他義勇立功,晉元帝間被授以武功大夫。之後,應詹的子孫後代聚族而居,並不斷往外遷徙。如第55代時,智璣遷往可投應村;第64代的緩公遷到寧海梅林。老應說,他跑了80多個應姓古村,每到一處都細讀他們的宗譜,除江西九應村外,幾乎都有太祖從浙江芝英直接或間接遷入的字句。他還在幾個沒有修譜的應姓古村,向年長者了解村史。據他統計,這80多個村共有近20萬應姓人士,看來都是同宗同族,同是應詹的後裔。
俗話說,芝英馱(大)祠堂多,的確,不到兩平方公里的芝英原有81處宗祠(現存40多處)、30處古民居。芝英並不僅有轟鳴的機器、高聳的廠房,在工業繁華的背後,還深藏著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芝英的祠堂等遺存之多,為國內罕見。古老的芝英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應姓人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其中的遷徙變化,又演繹出多少人間故事呢?
古應國,傳說起源於黃帝時期的應龍氏部落。相傳這個部落助黃帝打敗蚩尤氏之後,先定居山西,後又遷徙到河南魯山縣之應鄉;商代時,他們與商朝往來密切;至周武王滅商之際,應國也隨之被滅。
在古應國墓地發現之前,人們對古應國知之甚少。直到通過考古發掘古應國墓地出土的應國青銅器,專家們研究了青銅器上的銘文,人們才逐漸對它有所了解。
“古應國是兩周時期中原地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認為,它的範圍大致在現在的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其中心區域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帶。
3000多年以來,古老的應國經歷過無數戰爭的洗禮與時代的變遷早已消失,但有史書記載,應氏部落的第46代孫應詹、應滔兩兄弟渡江往南遷徙,應詹安家於婺州大田(即芝英),應滔安家於江西。
新中國成立前,傳說有12件應國文物傳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考古專家對古應國地域發現的三四百座古墓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挖掘,出土了數千件文物。這其中有應國貴族墓數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國貴族墓,證實了應國為楚國所滅的史實。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古應國消失之後,幾經輾轉,流落江南的芝英應姓,是古應國的一支主要人脈。
讀者欲了解古應國消失之謎,可登入央視網站“走遍中國”《尋找神秘的古應國》(2009年2月7日)。關鍵字:鷹形玉器,鷹形代表什麼?“鷹”與“應”之間有何聯繫?
史書記載,芝英始祖應詹,世居汝南,西晉末隨元帝渡江,安於婺,明洪武后,大田更名芝英。根據《龍溪冠陽應氏宗譜》“詹公後裔布衍初探”,我市官田(芝英)是南宗應氏的發祥地,如山東省齊院始祖應勤、湖北省楚院始祖應和、江蘇省吳院始祖應瑾、福建省福州始祖應讓公裔孫智穎公、上海市松江始祖等,都是從官田(芝英)析居而始。
去年8月,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欄目曾播出《失落的古應國》的專題報導,探究了古應國的消失之謎。而後河南平頂山市古應國墓考古組組長、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來芝英對應氏後裔進行了考察。王博士翻閱了芝英古村族譜後,證實芝英應氏是古應國的後裔。他還說,他已經研究古應國墓10年整。芝英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宗祠民居如此之多,且都姓應,如此古鎮全國十分罕見。
前年6月,應昌金在江西省跑了半個月,找到了從芝英遷徙至此的3萬多應氏後裔。江西有個九應村,其宗譜記載:太祖應滔與浙江芝英的應詹是叔伯哥弟,這個村現有人口五六千人。他在九應村查看了宗譜,又與幾位年長者座談,都未發現有外遷記載。
在其他應姓古村,老應收集了他們的村譜,發現他們與芝英應氏祖宗有血脈聯繫,證實芝英是江南一帶應姓的發源地。他還說,他收集的許多資料都通過北京故宮博物館、平頂山博物館的有關教授得到證實。
祖德宗功百世不遷;子孝孫賢萬代如見。 由應氏孝子賢孫--永康芝英族俊應昌金等共襄義舉,應氏南宗始祖應詹公之墓已勝利重建,榮踞靈岩福地。墓碑由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親筆題詞!這是海內外中華應氏裔孫的榮耀和喜事(如上圖)。
古應國遺民文化的活化石
芝英是有名的工業重鎮,一個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怎么能扯到一塊呢?近段時間,永康66歲老人應昌金到處奔走呼號:“芝英不亞於水鄉烏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原汁原味的古民居數量、歷史古蹟甚至比烏鎮還多。” 芝英是應昌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經過長達5年的走訪、調查,他驚奇地發現芝英並不只有轟鳴的機器聲、高聳的廠房,在工業欣欣向榮的繁華背後,還深藏著重脊高檐、深宅大院,芝英歷史古蹟之多世界罕見。應昌金花三個多月時間,繪製了“芝英祠堂古蹟世界之最”圖,上面詳細標明芝英現存豐富的文化遺產:宗祠81個、大宅院30處、寺廟道觀11個、牌坊8個……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數量眾多的明清、民國古建築及大宅院竟然分布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範圍,且都為一個姓―――應。
“芝英這么多古蹟如不加以保護,二三十年後有可能全部被毀。”眼下,應昌金正在著手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他希望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蹟和美好的歷史故事能夠代代相傳。
五年前,應昌金迷上了姓氏研究。芝英作為應姓古村,更為應氏第100世孫的他所關注。“芝英是江南一帶應姓的發源地。自晉代汝南郡應氏第46世祖,應詹遷居芝英至今有1670餘年歷史,為南宗應氏第一世祖,各代祖宗給後人傳下古樸民風、肥沃良田、參天古木、青山綠水的環境。”為訪祖探幽,應昌金幾乎走遍了大半箇中國,8月份廣東南社之行,卻有了意外收穫。
南社是一處在地圖上遍尋不著的地方,古村落卻頗有名氣。它隸屬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村內古建築眾多,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社名揚海內外,每天有數千人參觀,門票每張50元,收入可觀,當地村民均領工資,我慕名前去看了以後很有感悟:“呀,我們芝英不是也有這么多古建築嗎?”回到永康後,應昌金花3個多月時間遍訪村里上年紀的老人,弄清楚族譜記載及口耳相傳的每一處古蹟記載,發現“未經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的南社與芝英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雖然隨著天災人禍,芝英的古建築數量正在逐漸減少,但現存的可修復的要比南社多一半以上,而且宗祠的建築工藝難以相比。”應昌金說,南社由民居、祠堂、家廟、里巷、牌門等構成,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等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這些在芝英也是俯拾即是,可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別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芝英連市重點文物都不是。
應昌金繪製的“芝英祠堂古蹟世界之最”一人多高、五人寬,大小祠堂、廟宇、牌坊、戲台等每一處古蹟在上面標得清清楚楚。前不久,應昌金輾轉將該地圖交至全國人大,同時正積極著手申報世界吉尼斯,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地圖上一目了然的古蹟,應昌金可沒少花工夫。有時候,一個古蹟的具體位置、準確稱呼,往往要折騰好幾天。“景宗公祠”在“文革”中被毀,誰也說不清準確位置,應昌金花了一個星期,才從一位敬老院的老人處打聽出確切方位。當時,老人身體不適,正在輸液。“了解古蹟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再不進行搶救發掘,等這些老人去世,日後恐將逐一失傳。”應昌金說,每個宗祠里都掛有各種牌匾,而且每塊牌匾都有美好的傳說。
大宗祠堂里掛的“三吳文宗”牌匾與知名戲曲《玉蜻蜓》、《庵堂認母》中的主人公申時行有關。據記載,申時行父親申貴孫為廣東潮州人,遊山玩水到尼姑庵,與小尼姑相愛,不幸病故在尼姑庵中。申時行自小用功讀書,才學橫溢,可惜出身貧賤(尼姑所生),不能報考功名。當時永康芝英人應公延育在刑部任職,知道申時行才高八斗,愛惜人才的他冒險用自己的官轎把申時行藏入自己轎中,躲避驗證公差,把申時行送入考場。申時行考試及第後,為報應公之恩德,寫了“三吳文宗”的牌匾送到芝英應氏大宗。狀元、榜眼、探花為三吳,文宗意指應公為“狀元、榜眼、探花”文化祖宗、恩師。
此類故事,比比皆是。
應昌金將芝英與烏鎮相提並論,頗不以為然。直至實地走訪,穿行於一重又一重的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撲面而來,才有恍然入“烏”的感慨。
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弄堂中,滿眼歷經滄桑的古建築,應昌金無不如數家珍。他介紹說,芝英現留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是紫霄觀。據永康老縣誌記載建於南北朝梁大同年前,至今有1460餘年歷史。觀內有一石碑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陳亮撰寫,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保存數量最多的是宗祠。有記載的81處宗祠中,現仍完整的有50多處,其他已經毀壞的,也大多遺蹟尚存。
一座牆面已經剝落的古建築上,“大宗義會”四個字清晰可見。它可能是全省有記載的最早的慈善機構,建於明代,每月對應氏後代鰥寡孤獨及殘疾不能謀生的人發給一定的口糧。同時對難謀生的人給予救濟,且對讀書困難戶給予補助,延續至今,香港、台灣等地的應氏後代至今仍不時匯錢來。距它不遠的希范公祠也是一個慈善組織,主要對死後無力安葬的應氏後人給予棺材及安葬費用。這些資金均由各宗祠資助,希范意義是希望子孫後代都能像范仲淹一樣人人做好事。這裡還有最早的村委會。思源公祠外表不起眼,當初凡參加鄉試、會試的人可都得來這裡開證明。
芝英古建築連成一片,往往一個曬場、池塘周圍就豎立著四五個雕樑畫棟的宗祠。只是大多被挪作廠房或租住房。大宗祠堂里本來還有一塊“日見天顏”的牌匾,與“三吳文宗”同樣有名,說的是應氏一太公在朝廷為官,每天喊“上朝”“退朝”,所以“日見天顏”,非常有意思,但現在已不知所蹤。
應昌金感到時間急迫,甚至萌發了“請橫店徐文榮”的想法。“橫店能在沒有什麼資源的土地上創造出旅遊勝地奇蹟,芝英有這么多文化遺產,應趕快搶救”。前不久,平頂山應國墓考古組組長(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曾作《失落的古應國》專題報導)、河南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來芝英對應氏後裔的遺產進行考察,看了芝英古村後,他驚嘆道:“如此古鎮全國難得一見。”
古樸的村莊、清幽的池水,走出兩平方公里的“古蹟”,與重脊高檐、深宅大院一街之隔的依然是機器轟鳴的城市喧囂。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一雙雙透過喧囂讀懂“文化”的眼睛。
芝英祠堂古蹟世界之最
浙江省永康市芝英2平方公里分布81處宗祠、30幢大宅院,六旬老人著手申報吉尼斯紀錄。自古就有“芝英馱(大)祠堂多”的諺語,不過,這只是芝英人一代代口口相傳,誰也沒想到會與世界吉尼斯紀錄聯繫在一起。近段時間,芝英六村應昌金老人繪製了“芝英祠堂古蹟世界之最圖”,把81個祠堂、30處大宅院、11座道觀、8塊牌坊等等古蹟都標入圖中,著手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與此同時,他還在編制《中華應氏三千年》上、中、下三本應氏家族宗譜,也準備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
“芝英不亞於水鄉烏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原汁原味的古民居數量、歷史古蹟甚至比烏鎮還多。”“芝英這么多古蹟如不加保護,二三十年後有可能全部被毀。”“要讓芝英祠堂古蹟流芳百世,必須有一個熱心人,而這個人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有經濟實力,二是家人支持,三是有興趣,四是有文化懂歷史。”應昌金如數家珍。應昌金老人一邊向芝英幹部村民呼籲,一邊尋訪村里上年紀的老人,弄清楚族譜記載,果然發現未經破壞的明末清初古建築比南社多,古建築的工藝檔次也比南社高,雖然隨著天災人禍,芝英的古建築數量正在逐漸減少,但現存完整的祠堂就有50幢,經過小修葺能恢復原貌的有十幾幢。應昌金說,南社由民居、祠堂、家廟、里巷、牌門等構成,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但這些在芝英俯拾即是,只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申請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將會引來世界關注。
應姓在全國來說是個小姓,在古代的中華百家姓中排列第173位。然而,應姓卻是永康市的大姓之一,尤其在芝英街道一帶,應姓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現在,大家生活富裕了,許多地方開始修村志、宗譜,作為應氏後人,應昌金也對應姓的來源產生了興趣。
芝英耆老應昌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終於查出南方應姓始祖是應詹。應詹在東晉元帝年間(公元317年至公元322年),隨元帝渡江南下,因功封鎮南大將軍、平遠冠陽侯、忠國武平王。應詹死後葬於杭州,後遷葬永康芝英前山楊將軍壇。應詹的長子應玄隨至留居永康官田(即今芝英一帶)。應昌金得出結論,應詹就是南方應氏的始祖。應昌金的研究與不久前公開的《義烏應氏宗譜》對接,內容相符。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欣然應允題寫“重建應氏南宗始祖詹公墓誌”幾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