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版本一
憶王孫
西風一夜剪芭蕉 ,倦眼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醪 。讀離騷 。愁似湘江日夜潮。
版本二
憶王孫
西風一夜剪芭蕉,滿眼芳菲總寂寥 。強把心情付濁醪。讀離騷。洗盡秋江日夜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憶王孫:詞牌名。又名“獨腳令”“憶君王”“怨王孫”“畫娥眉”“闌乾萬里心”“豆葉黃”等。單調,共五句,三十一字,通壓平聲韻。
剪:削除,使凋敗之意。
心情:心事。濁醪(láo):即濁酒。
離騷(sāo):《楚辭》作品,屈原所作。
芳菲:代指花朵。
1.憶王孫:詞牌名。又名“獨腳令”“憶君王”“怨王孫”“畫娥眉”“闌乾萬里心”“豆葉黃”等。單調,共五句,三十一字,通壓平聲韻。
2.剪:削除,使凋敗之意。
3.心情:心事。濁醪(láo):即濁酒。
4.離騷(sāo):《楚辭》作品,屈原所作。
5.芳菲:代指花朵。
白話譯文
昨天晚上颳了一夜西風,今天起來一看,芭蕉都凋殘了。在這蕭瑟的清秋,滿眼的芳菲消歇,怎能不備感寂寞寥落?一壺濁酒固然可以勉強澆愁、暫時解憂。然而這愁情似江潮般滾滾而來且綿綿不絕,酒又豈能解懷,唯有用讀《離騷》來抒發愁思了。
創作背景
清朝三藩之亂(1673—1681年)期間,一向文質彬彬的納蘭性德居然請求到前線去衝鋒陷陣,立志報國,結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去上疏,都被康熙帝駁了回來。當時,朝廷和吳三桂的兵馬正處於對峙中,西線戰場上,清軍處於守勢。康熙捨不得將納蘭送到前線送死,有更重要的任命。納蘭這邊,反應是失望。據考證,這首《憶王孫》就是納蘭上疏不成後寫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西風一夜剪芭蕉。倦眼經秋總寂寥?”開頭“倦眼”兩字點明已是深夜。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夜晚,精神極度苦悶的容若愁眉不展,一夜未眠,只聽得窗外秋風吹打芭蕉的蕭蕭聲。西風凌厲而無情,不但剪落了芭蕉葉,還令夏日裡殘留的花草盡數凋零。芭蕉在詞人筆下,向來表達的是孤獨憂愁,尤其是離情別緒。面對黃昏雨夜,李易安在一闋《添字採桑子》里寫:“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李易安在詞中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她對著芭蕉愁緒悱惻低徊。同樣的芭蕉,吳文英在《唐多令》里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容若也寫芭蕉,他的《臨江仙》里有“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細雨淅瀝,滴答在芭蕉上,聲聲使人愁。
“強把心情付濁醪。”容若有一顆善感的心,面對此情此景,他是心生愁緒,然而這份愁緒無處排遣,他只有強壓住內心的痛苦,借酒消愁。“強”字道破此中真意。借酒澆愁,是常人之舉,更是文人之道。豪放不過李太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黃庭堅的“浮生只合樽前老,雪滿長安道”,豪放中又多了幾分蒼涼。容若取來一壺濁酒,對窗獨飲,將無限的寂寥倒進杯中,化作無奈一飲而盡,他想借酒一澆心頭塊壘。借酒消愁愁更愁,只是這愁緒,卻並非全是閒愁。
“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酒後,容若隨手拿起一本《離騷》,漫目讀去,字字盡愁語,篇篇有千結。容若胸懷天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有志報國卻立功無門。三藩之亂未得平叛,容若心中的愁悶,如日夜奔騰不息的湘江水般澎湃。《世說新語·任誕二十三》里有“王孝伯曰:‘名士不必須奇才,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魏晉名士多狂傲不羈,容若也有說自己是“德也狂生耳”,可見他對魏晉名士風度是心生嚮往。聞一多在西南聯大開楚辭課時的開場白就是,“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楚辭·離騷》中有“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愁,更是痛苦,印證了前句“強把心情付濁醪”。以酒澆胸中之塊壘,以詩抒心中之抱負。寫至此,此首抒發悲憤之意已出。
“愁似湘江日夜潮。”此句是對前文的註解。屈原的《離騷》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而容若此刻心情,有一種如同屈原般的憂國憂民的惆悵,卻又無法言說。他寫過詩:“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荊江日落陣雲低,橫戈躍馬今何時?”納蘭是八旗子弟,血管中流的是與生俱來的血性。欲馳騁疆場報國有心,卻立功無門,只能被束縛在朝堂之上,鑾駕之前,男兒的英雄志得不到伸展,只能將一腔英雄淚融入一壺濁酒,化入一闋清詞中。
全詞只短短三十一字,而其中直接間接言及“愁”的,全篇皆是。直接寫“愁”的如“倦眼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醪”“愁似湘江日夜潮”,而第一句“西風一夜剪芭蕉”雖未直接說出情緒,可也能根據傳統,理解到詞人正要表達一種愁悶。孔子評論《詩經·周南·關雎》“哀而不傷”,這也似乎成為了後世對於詩歌寫情中對抒情進行節制的理論依據。然而納蘭性德這首詞明顯沒有節制抒情。同時,這首詞全篇的“愁”體現出細膩的女性化情感的風格。西風引起人傷時,第一愁;西風毀壞芭蕉,第二愁;奮力遣愁,借酒澆愁愁更愁,第三愁;停杯讀《離騷》,所讀盡愁,第四愁;悲於人生,第五愁。這樣的寫法,在讀者方面感受起來,頗為壓抑。
此闋小令,雖然短小,然愁緒中隱有鬱勃之氣,與容若其他的一些借酒澆愁的哀婉之詞頗為相異,結句尤有豪邁之氣破空而來之感。
這首詞在字面上可以說是一篇《離騷》微縮版,所表達的意思是眾芳蕪穢,美人遲暮,借酒澆愁,心潮翻滾。至於“愁”的內容,翻滾的“心潮”究竟是政治抱負,還是詞學抱負,還是天性不得抒展的苦悶,或者僅僅是受了一時一事的委屈,這一切,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全詞雖可見得一種同屈原般的憂國憂民的惆悵,卻仍可見詞人一貫的細膩情感,具有一種黯然蕭索的韻味。
名家點評
現代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從這首詞看,納蘭性德的情緒相當苦悶。他說自己抵受得住寂寞,這是反話,實際上是說自己在政治上不甘寂寞。因此,才會痛飲熟讀《離騷》,才會心潮起伏,思緒洶湧。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