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位於今本溪湖公園內的慈航寺,經考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觀音寺,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保全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後湖寺。從歷代重修寺院的碣碑看,觀音寺、保全寺、後湖寺都是慈航寺的前身。看來慈航寺的歷史至少有200年。
寺廟簡介
對慈航寺當年的地理環境和創建年代,從清末一文人劉春烷作的一首《慈航寺遠》詩中亦可略知梗概。詩云:
藤蘿百丈石如船。 耳根寂後猶聞罄,
目力窮時僅辨煙。
振袖恐隨日影落,
登高遠認地形園。
摩挲斷碣尋殘篆,
為訪前朝創建年。
民國年間的慈航寺為前後殿房各三楹,東西配房各三間。正殿中供奉觀音聖像一尊,膝前兩側立著龍男信女塑像。殿堂左右是文殊、普賢的立像。牆壁上繪製十八羅漢畫像,人物刻畫逼真,栩栩如生。東西配房是住持僧方丈室、靜室和禪房,前殿是招待行僧起居之所。昔時慈航寺香火頗興,每逢陰曆初一、十五焚香拜佛的香客不斷。
經過東北淪陷和國民黨占據本溪的兩個時期,慈航寺因失修而十分殘破。1948年本溪解放後,政府對慈航寺實行關閉保護措施,1960年,在國民經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還撥款重修慈航寺,使其面目一新。翌年,溪湖區人民委員會公布慈航寺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從瀋陽請來畫工彩繪了塑像和畫壁。整修後的慈航寺,山門雄偉,殿堂敞亮,披彩的神像給人增添幾分神秘之感。殿內匾額高掛,殿外花草低鋪,給名傳古今的本溪勝境增輝不少。特別是1978年後,省、市政府先後撥款計17萬元,重修慈航寺,使百餘年的古剎更加為之一新。慈航寺堪稱本溪市修復最完善的佛寺。
始建於明末初(1613-1628年),清朝嘉慶24年(公元1918年),御賜重新修建,其廟貌風格以滿足四合院為主,奉供“觀世音菩薩”,以此得名“觀音寺”,後因管理不當,被荒棄,“中華民國”年間曾兩次復建(公元1912年-1946年),均由民間出資興建,寺院名號更改為”慈航寺,常駐僧人僅有幾人,歷史可考,每個歷史階段僅有一人,解放後列為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破壞,粉碎“四人幫”後落實了宗教政策,住進了森跟“華峰”師父,2003年“修志”主持率弟子進駐本寺後“嘔心瀝血”多方化緣,在眾居士和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復建“慈航寺”從此古老的寺廟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晨鐘再次驚醒,迷夢的人們。除復建原寺外,捐巨資修建“大雄寶殿”一座. 慈航寺現存於本溪市本溪湖公園內,適逢改革開放盛世,恢復歷史文化遺蹟,再現古城風邈,即是挖掘文化遺產,爭創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也是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經濟的社會需要。為此,經遼寧省宗教事務局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市政府決定,以古樸、典雅、雄偉、壯觀為基調,修復慈航寺,使之既體現歷史風貌,又展示現代風格,與千年古蹟杯犀湖交相輝映。慈航寺修復工程要在2005年完成,從1992年起作為獨具特色的佛教活動場所和旅遊觀光勝地接待八方遊客。
為積極有序地組織好慈航寺修復工程,市政府組建修復慈航寺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受市政府委託全面搞好修復工程的組織協調,並始終堅持以佛協為主體,組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使修復工程成為政府和佛協及社會各界的共同行為,從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為了本溪旅遊事業發展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修復慈航寺,塑造本寺新正殿工程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一批知名人士先後為慈航寺題詞和簽名,各界有識之士和廣大人民民眾慷慨解囊積極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