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大傳

慈禧大傳》從慈禧太后的家世寫起,直至她辭世為止,重點圍繞自鹹豐死後(1861)、以迄清廷滅亡之前三年(1908)的政局變化,史料嚴謹而全面,舉諸疑而設問,重分析而立論,不僅是慈禧太后一生重要事跡的實錄,也是一部角度獨特、內容豐富、波瀾起伏的晚清史佳作。

慈禧大傳

基本信息
作 者:徐徹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2987

出版時間:2012-01-01

版 次:1

頁 數:33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作者簡介

徐徹,著名晚清史學者,中國現代史學者,文玩收藏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39年生,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碩士。曾任遼寧古籍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兼任吉林大學、遼寧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張氏帥府博物館張學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日本史研究會理事,中國清宮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十八世紀研究會理事,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理事,奉系軍閥史研究會副會長等。著作有:《徐徹晚清史論》《慈禧大傳》《光緒帝本傳》《正說慈禧》《正說光緒》《建儲爭鬥》《張作霖傳》慈禧畫傳》《一個真實的慈禧太后》《一代梟雄張作霖》《東北王張作霖畫傳《慈禧十大謎案破解》中國百神仙》《清初二帝》《趣談中國銅墨盒》等20餘部,700餘萬字。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有:《文史辭書大系》《慈禧記實叢書》《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等,共10套叢書120種書。

內容簡介

作為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統治制度中最後一個手握皇權的女人,慈禧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高踞於皇帝之上,獨攬朝綱長達48年之久。可以說,她所遭遇的是中國幾千年不遇的大變局。其傳奇一生,就是大清帝國、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慈禧大傳》從慈禧太后的家世寫起,直至她辭世為止,重點圍繞自鹹豐死後(1861)、以迄清廷滅亡之前三年(1908)的政局變化,史料嚴謹而全面,舉諸疑而設問,重分析而立論,不僅是慈禧太后一生重要事跡的實錄,也是一部角度獨特、內容豐富、波瀾起伏的晚清史佳作。

章節目錄

1996年台灣版序言

1998年第四版序言

2012年第六版序言

第一章那拉家世

第一節葉赫那拉

第二節官僚小姐

第三節宮中貴人

第四節晉升貴妃

第五節齎志奇女

第二章辛酉政變

第一節激爭迴鑾

第二節兄弟嫌隙

第三節八臣贊襄

第四節那拉弄權

第五節秘密通信

第六節密謀政變

第七節兩宮掌權

第八節不興大獄

第九節一次垂簾

第三章調整政策

第一節重用恭王

第二節提拔親

第三節連誅二臣

第四節信任漢人

第五節降詔求言

第六節褫議政王

第四章二次垂簾

第一節贊同自強

第二節誅安得海

第三節納諫停工

第四節同治病逝

第五章甲申之變

第一節軍機內情

第二節吳氏尸諫

第三節慈安病逝

第四節清流興起

第五節甲申朝變

第六章太后歸政

第一節造頤和園

第二節慈禧訓政

第三節太后歸政

第四節帝後兩黨

第七章三次垂簾

第一節避戰求和

第二節靜觀變法

第三節政變準備

第四節發動政變

第五節召盛宣懷

第八章庚子西狩

第一節謀廢光緒

第二節策立阿哥

第三節仇視洋人

第四節改剿為撫

第五節決意宣戰

第六節圍攻使館

第七節倉皇西狩

第八節迴鑾心曲

第九章慈禧新政

第一節下詔變法

第二節設政務處

第三節新政要點

第十章籌備立憲

第一節出洋考察

第二節宣示立憲

第三節官制改革

第十一章兩宮賓天

第一節光緒駕崩

第二節立嗣溥儀

第三節慈禧崩逝

第十二章生活起居

第十三章個人愛好

慈禧太后大事年表後記

歷史評價

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人開始認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其實縱觀慈禧的一生,上蒼壓根就沒把她當做女人看待,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戰亂紛爭變革貫穿始終。甭說呂后武則天和孝莊皇太后了,就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后妃也沒經歷過如此紛飛的戰亂和變革。慈禧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動的格局,治理國家的難度要遠超歷代的帝王。按這一點來說,武則天也好呂后也罷又或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都是無法與之比擬的。

一直以來,人們把一些原本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和罪責強加在慈禧身上,更使得她承受了千古的罵名。認為她一味地列強委曲求全、割地賠款、簽訂諸多的不平等條約;扼殺了戊戌變法這一使大清王朝最後一次得以復興的政治運動。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入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以婦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兩。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