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禪

慈心禪(Keats XinChan)是佛教用語,目的是勸人向善。

慈心禪

若要修行慈心觀(慈梵住),首先必須了解不應對異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修行。

對單獨一個人散播慈愛時,不應選取異性者作為對象,因為可能會對該異性者生起貪慾。然而,在達到禪那之後,則可以對群體的異性修行慈心觀,譬如:「願一切女人得到安樂。」若選取死人作為對象,你將無法達到慈心禪,所以,無論何時皆不應對死人修行慈心觀。

應當對以下四類人修行慈心觀:

一、你自己(atta);

二、你喜愛的人(piya);

三、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majjhatta);

四、你討厭的人(veri)。

然而,最初時,你應只對自己及你所敬愛的人修行慈心觀。這意味著:最初的時候還不應對下列幾類人修行:

一、你不喜愛的人(appiya-puggala);

二、你極親愛的人(atippiyasahayaka);

三、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四、你討厭的人(veri-puggala)。

你不喜愛的人乃是不做對你或對你關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討厭的人乃是做出對你或對你關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剛開始時,很難對這兩類人培育慈愛,因為往往會生起對他們的瞋恨。開始的階段,向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培育慈愛也是困難的。至於你極親愛的人,一旦你聽到他們發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會太執著他們,甚至為他們哭泣,因而內心充滿關懷與悲傷。所以在最初的階段,不應以這四類人作為對象。然而,達到禪那之後,你就能以他們作為修行的對象來培育慈愛。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還是無法以自己為對象而達到禪那。那么,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對自己修行慈心觀呢?這不是為了達到近行定,而是因為培育對自己的慈愛之後,你就能推己及人地構想:正如你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其它一切眾生也同樣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願一切眾生安樂幸福的心。佛陀曾說:

「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attana kvaci.

Evam piyo puthu atta paresam,

Tasma na h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

「即使一個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個自己愛他的程度超過愛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眾生愛他們自己超過愛別人;

因此,願自己得到安樂的人不應傷害別人。」

(相應部-1-75)

所以,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軟、和善,你必須先以下列四種意念來對自己培育慈愛:

一、願我免除危難(aham avero homi);

二、願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o homi);

三、願我免除身體的痛苦(anigho homi);

四、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若人的心柔軟、和善、寬容以及能為別人著想,他將不難培育對別人的慈愛。因此,你所培育出來對自己的慈愛必須強而有力,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變得柔軟、和善,以及具有對別人的同情心、寬容心之後,就可以開始培育對其他眾生的慈愛。

對你敬愛的人散播慈愛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達到第四禪,你應再度開展該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禪定之光的協助與支持下,修行慈心觀對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於:第四禪的定力已經淨除心中的貪、瞋、痴與其它煩惱。從第四禪出定之後,心是柔和、堪能、純淨、明亮與發光的。因此,你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培育強力及完美的慈愛。

所以,當禪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你應將心導向一位與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愛的人:也許是你的師長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將發現那光以你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擴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見你選擇作為對象的那個人。於是,無論那個人是坐或站,你應選取自己最喜歡的影像。嘗試回憶你所見過那人最快樂時的影像,並且使該影像出現在你前方大約一公尺的地方。當你能清楚地看見該影像時,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對他的慈愛:

一、願此善人免除危難(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二、願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o hotu);

三、願此善人免除身體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四、願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ayam sappuriso sukhi attanam pariharatu)。

以這四種方式對那個人散播慈愛三或四次之後,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種方式,例如「願此善人免除危難」,然後採取那個人免除危難的影像作為對象,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人免除危難,願此善人免除危難……」一遍又一遍,重複多次。當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並且穩定地專注於對象一小時以上時,試看能否辨識到禪支。如果能,持續地修行初禪,然後進修第二禪、第三禪。接著,採取其它三種方式來培育慈愛,直到用每一種都能達到第三禪。如此修行時,針對這四種不同的散播慈愛方式,你應有個別適當的內心影像──當你想著:「願此善人免除危難」時,你應見到那人免除危難的影像;當你想著:「願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時,你應見到那人免除精神痛苦的影像;等等。應當如此修行三種禪那,然後繼續修行這三種禪的五自在(vasi-bhava)。

當你對敬愛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後,再對另一位你敬愛且跟你同性的人以四種方式修行。如此對大約十位你所敬愛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對其中每一位修行四種方式都能達到第三禪。到此階段,你可以安全地將跟你同性、在世、而且是你極親愛的人(atippiyasahayaka)納入為修行的對象。在這類人當中選取大約十位,然後以同樣的方法,逐一地對他們培育慈愛,直到成就第三禪。

然後,選取十個與你同性,而你對他們無好惡感的活人為對象,然後以同樣的方式對他們個別地培育慈愛,直到成就第三禪。

至此,你已經熟練慈心禪達到相當的程度,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大約十位你討厭的人修行,只要他們是跟你同性,而且是還在世的人。如果你是像菩薩(佛陀的前生)那樣的偉人──在過去生中,有一次菩薩投生為大猴王時,它不恨任何來傷害它的人──那么,你是真正不會討厭或輕視任何人。如此你不需要選取這類人。只有那些有討厭者或鄙視者的人,才需要對這類人培育慈愛。

借著如此修行慈心觀,從易至難地對每一類人培育慈愛,你就會令心變得越來越柔軟、祥和,直到能夠以四類人(你敬愛的人、你親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中的每一類作為對象都證得第三禪。

破除界限(Simasambheda)

繼續如此修行慈心觀時,你會發現對敬愛者與對親愛者的慈心變成相等。因此,你可以將他們合為一類。於是只剩下四類人: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

繼續對這四類人修行慈心觀,以便使你的慈心平衡、均等、沒有差別或界限。雖然你不能以自己為對象來達到慈心禪,然而,為了去除這四類人之間的界限,你仍然需要將自己包括在內。

你需要再次透過安般念或白遍將定力提升到第四禪。當禪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以短暫的時間散播慈愛給你自己,也許是一分鐘或僅僅幾秒鐘。然後,選取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各一人為對象,對他們個別地培育慈愛,直到第三禪。

然後,重新開始,先短暫地散播慈愛給你自己。但是這一次,你散播慈愛給另一位你喜愛的人、另一位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另一位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給這三類人時,應當記得修行四種散播慈愛方式的每一種:「願此善人免除危難……」。對這三類的每個人都修行達到第三禪,且一再地更換不同的人選。

一遍又一遍地對不同組合的四類人──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培育慈愛。使你的心持續地培育慈愛,沒有間斷,也沒有對任何人的差異。當你能毫無差異地對後三類的任何人修行都達到慈心禪時,你已經破除存在於不同類人之間的差異,這稱為破除界限。破除人際之間的差異之後,借著修行舍利弗尊者所教導而記載於《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方法,你將能更進一步地開展慈心。

二十二類遍滿

《無礙解道》談到二十二類遍滿慈愛的方法:

五類不限定的遍滿(anodhiso-pharana);

七類限定的遍滿(odhiso-pharana);

十類方向的遍滿(disa-pharana)。

五類不限定遍滿慈的對象[1]是:

一、一切有情(sabbe satta);

二、一切有命者(sabbe pana);

三、一切生物(sabbe bhuta);

四、一切個人(sabbe puggala);

五、一切個體(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七類限定遍滿慈的對象是:

一、一切女性(sabba itthiyo);

二、一切男性(sabbe purisa);

三、一切聖者(sabbe ariya);

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

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

六、一切人類(sabbe manussa);

七、一切惡道眾生(sabbe vinipatika)。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

一、東方(puratthimaya disaya);

二、西方(pacchimaya disaya);

三、北方(uttaraya disaya);

四、南方(dakkhinaya disaya);

五、東南方(puratthimaya anudisaya);

六、西北方(pacchimaya anudisaya);

七、東北方(uttaraya anudisaya);

八、西南方(dakkhinaya anudisaya);

九、下方(hetthimaya disaya);

十、上方(uparimaya disaya)。

要修行這種慈心觀,你必須再度提升禪定達到第四禪。然後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一再地培育慈愛,直到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接著,你先選定某一個範圍,例如你所住的寺院或居家附近,而在禪定光明的協助之下,你必須清楚地見到那裡所有的眾生。此時,以那範圍內所有的眾生作為對象,你可以開始散播慈愛,逐一地修行五類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與七類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總共有十二類方法。修行十二類當中的每一類時,你必須以四種方式來遍滿慈愛,例如:

一、願一切有情免除危難;

二、願一切有情免除精神的痛苦;

三、願一切有情免除身體的痛苦;

四、願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

總共以四十八種方式〔(7+5)×4〕遍滿慈愛。

你必須在定慧之光照射下清楚地看見慈心禪所緣取的眾生,而且對於每一類遍滿慈愛的方法,你都必須修行到第三禪,然後才進行下一類。例如,當你遍滿慈愛給一切女性時,你必須在光明中真正看見你所決定的範圍內所有的女性。同樣地,你必須真正看見在你所決定的範圍內所有的男性、天神、惡道眾生等。必須如此修行,直到熟練所有四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式。

熟練之後,你應逐步擴大決定的範圍到涵蓋整個寺院、整個村落、整個鄉鎮、整個縣市、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整個太陽系、整個銀河系乃至無邊的宇宙。擴大決定範圍的過程中,你必須對每一範圍內的眾生修行四十八種方式中的每一種,直到達成第三禪。一旦熟練之後,你可以進一步修行遍滿慈愛到十方的方法。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愛

將慈愛遍滿到十方,而每一方有四十八種方式,總共有四百八十種(48×10)方式。加上前述的四十八種時,總共有五百二十八種(480+48)遍滿慈愛的方式。

要修行十類方向的遍滿,你應先以在你東方無邊宇宙中所有的眾生作為對象。當你能在光明中看見他們時,以上述的四十八種方式遍滿慈愛給他們。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在你的西方等其它每一方向的眾生修行。

若能熟練這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式,你將體驗到佛陀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所開示修行慈心禪的十一種利益:

《增支部.慈愛經》里,佛陀說: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御、作為基礎、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是那十一種呢?睡眠安穩;不做惡夢;醒覺安穩;為人所愛;為非人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對於已精通慈心禪那的人,他能很安穩地睡眠,就好像入定一般。他不會做惡夢;如果做夢,也只有好夢而已。他醒來時會覺得很安穩。

除了人會喜歡他之外,天神也會喜歡他,就像毘舍佉長老(Visakha Thera)的例子。毘舍佉長老精通慈心觀,他以慈心禪為基礎修行觀禪而證得阿羅漢道果。由於他的慈愛非常強,所以眾天神都很喜歡他。有一天,他走在前往莊嚴山寺(Cittalapabbata Vihara)的路上,走到一個分叉路口時,不知道那一條路通向莊嚴山寺。那時有一個天神為他指路,所以他順利地到了莊嚴山寺。他有個習慣,就是在每個地方最多只住四個月,因此於該寺住了四個月之後,最後一夜他收拾好行李然後就寢,打算隔天就離開。當他正在睡時,摩尼樹的樹神便坐在梯級上哭泣,長老問:「是誰在哭?」「尊者,我是摩尼樹神。」「為什麼哭?」「尊者,因為您就要離去了。」「我住在這裡對你有什麼好處?」「尊者,您住在這裡令此地諸神互相慈愛;您走後,他們就會再互相爭吵,甚至說粗言惡語。」

長老說:「若我住在這裡能幫助你們安樂地生活,那么我就再多住四個月。」四個月後當他再要離去時,那樹神又再悲泣,如此長老無法離開那寺院,在那寺院住到最後進入般涅盤。如是,對於慈心很強的人,不只是人會喜歡他,天神也會喜歡他。

慈心禪的第六項利益是受到天神守護,這就有如之前提到被眾樹神驚嚇的五百位比丘之例,他們從佛陀那裡學習《慈愛經》之後,回到同一座森林背誦該經以及依照該經修行慈心觀,因而培育起極強的慈愛。由於慈愛的力量,原本驚嚇他們的眾樹神變得喜歡他們,幫他們打掃住處、準備飲水等,而且還保護他們,使他們能專心修禪。這顯示天神會保護已證得慈心禪的人。

關於慈心禪的第七項利益「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我要舉佛陀時代的幾個例子來說明。佛陀最特出的兩位在家女弟子當中一位是優陀羅(Uttara),也名為難陀母(Nandamata)。她修行慈心觀直到證得禪那,然後再以它作基礎來修行觀禪,因而證得須陀洹道果。有一天,當她正在廚房裡煮食物以便供養佛陀與僧團時,她雇來服侍丈夫的高級妓女師利摩(Sirima)看到她向丈夫笑而感到妒恨與憤怒,她衝進廚房裡,舀了一杓火滾的油往優陀羅頭上倒。當時優陀羅即刻進入慈心禪,因而那油就像荷葉上的清水一般從她身上流過,對她沒有一點傷害。

另一個是莎瑪瓦蒂王后(Samavati)的故事,她有一位侍女名叫古入達拉(Khujjuttara),是佛陀另一位最特出的在家女弟子。此侍女時常去寺院聽佛陀說法,回到宮裡就將所聽聞的法說給莎瑪瓦蒂王后及五百位侍女聽。她們都修行慈心觀直到證得禪那,然後以它為基礎來修行觀禪,因而證得須陀洹道果。有一天,烏提那王(Udena)以為王后要放毒蛇咬他,所以感到很憤怒,命令王后及其五百個侍女排成一行,然後拿起弓與毒箭,想要一箭把她們射死。當時莎瑪瓦蒂王后吩咐她的侍女們不應恨國王,而應向他散播慈愛。由於她們極強的慈愛力量,使國王的毒箭發射不出去,因此也就傷不了她們。

還有僧吉帝沙彌(Savkicca)的故事,他七歲時就證得阿羅漢果。有一天,一群強盜捉住他,想要殺他來祭神。就在強盜首領用刀砍他的頭時,他進入慈心禪。由於慈心禪的力量,那把刀被砍彎了也傷不了他分毫。因此對於擁有慈心禪的人,武器也傷不了他。

擁有慈心禪的人也能像須菩提尊者(Subhuti)一般容易獲得定力。須菩提是慈心禪第一的比丘,他以慈心禪作基礎來修行觀禪,因而證得阿羅漢道果。他有個習慣,就是在托缽時站在每家門前進入慈心禪,出定後才接受飲食供養。這顯示出他能多么迅速地獲得禪那之定。

慈心禪的另一項利益是相貌安詳。為什麼呢?當禪修者進入慈心禪時,慈心禪心持續不斷地生起,每一個禪心都產生許多具有八種色法的心生色聚,這些色法是勝色而且遍布全身。由於這些勝色的緣故,他的相貌變得非常安詳。再者,當他心中充滿慈愛時,其心毫無瞋恨,所以他的臉時常保持微笑,顯得很安詳。

慈心禪的另一項利益是臨終不迷惑。能在臨終時保持善心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若人的臨死速行心[1]是不善心,他肯定會投生到惡趣;反之,若人的臨死速行心是善心,則肯定會投生到善趣。由於可知臨終不迷惑是多么重要。精通慈心禪的人在臨終時可以再度進入該禪,而能不迷惑地死。

慈心禪的第十一項利益是如果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以上是慈心禪的十一項利益。

[1]臨死速行心是一生中的最後一個速行心。

慈愛經

應作慈愛經

(Karaõãyamettasuttaü)

本經收錄於《小部》的《小誦9》和《經集1.8》。

本經共由十首偈頌組成。開頭兩首半偈頌教導一位禪修者通過聽聞等而以世間智領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靜之後,為了善巧於自己利益,應當修行戒定慧三學,應當具足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傲慢等十五種素質。接著的三首半偈頌把一切眾生分為七種不同的組合來散播慈愛。不但通過祝願眾生快樂安穩來散播慈愛,而且還通過不欺騙、不輕視,不互相以忿怒、嗔恚想而希望對方受苦來修習。就好像母親會用生命來保護自己的獨生子一般,把慈心無限量地散播到一切世界,並且在行立坐臥等姿勢中安住於慈愛。最後一首偈頌教導以慈心禪那為基礎,修觀斷除邪見,具足出世間戒和正見,再繼續修行至斷除欲貪,最後證悟阿拉漢,不會再投胎輪迴。

如同《大吉祥經》一樣,本經作為上座部佛教家喻戶曉的一部經文,也被編為《護衛經》之一。在許多場合,比庫們喜歡通過念誦本經來作為祝福之用。本經之所以備受重視,固然與該經優美的內容與實用的教導有關,同時也顯示出散播慈愛在佛教傳統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善求義利、

領悟寂靜境界後應當作:

有能力、正直、誠實,

順從、柔和、不驕慢;

知足、易扶養,

少事務、生活簡樸,

諸根寂靜、賢明,

不無禮與不貪著居家;

只要會遭智者譴責,

即使是小事也不做。

願一切有情幸福、安穩!

自有其樂!

凡所有的有情生類,

動搖的或不動的,毫無遺漏,

長的或大的,

中的、短的、細的或粗的,

凡是見到的或沒見到的,

住在遠方或近處的,

已生的或尋求出生的,

願一切有情自有其樂!

不要有人欺騙他人,

不要輕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不要以忿怒、嗔恚想,

而彼此希望對方受苦!

正如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子,

會以生命來保護唯一的兒子;

也如此對一切生類

培育無量之心!

以慈愛對一切世界

培育無量之心,

上方、下方及四方,

無障礙、無怨恨、無敵對!

站立、行走、坐著

或躺臥,只要他離開睡眠,

皆應確立如此之念,

這是他們於此所說的梵住。

不接受邪見,

持戒,具足徹見,

調伏對諸欲的貪求,

確定不會再投胎!

總括

慈心禪簡介

“慈心”和“智慧”是世尊教法中的兩項特色。慈心是人類心靈深處最高尚的情操,慈心禪就是通過禪修將這種情操培育出來。簡略來說,慈心就是一種善意的態度;詳細來說,則包括慈、悲、喜、舍四種不同的心態。從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所有眾生和對待所有事物的立場可以定義如下:

慈:給予自己及眾生快樂;能對治內心的嗔恚。

悲:拔除自己及眾生痛苦;能對治內心的暴力傾向。

喜:隨喜自己及眾生的成就;能對治內心的嫉妒。

舍:不受事物動搖擺布的影響;能對治內心的愛染執著和喜好厭惡情緒。

因此慈悲喜舍又稱“四梵住”,意指梵天是以慈悲喜舍作為他們的住處和居所。相對我們人類是欲界的眾生,以“五欲”——色聲香味觸作為住處和居所,即是以感官享樂作為住處和居所的。所以,當我們的內心安住於慈悲喜舍這四個或其中任何一個定境時,我們的內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諸天,有如梵天那樣清淨,內心充滿無量的喜悅和快樂。

佛教慈心的特點

一般人所說的慈心往往帶有很多雜質在內,比如說:占有欲望—如男女之間的愛情;帶有條件——如只愛和自己相同宗教的人、相同種族的人、相同政治取向的人等等,否則不單不能相愛,甚至還有怨恨;遮蓋理智——如父母對自己兒女過分寵愛溺愛而不知;帶來憂慮——如因為愛之深而感到擔憂、掛念等等。

佛教的慈心超越了一般人心中的“慈愛”的範疇,是一種衝破所有界限的善意、憐憫、隨喜和平靜。能消除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隔膜;消除親疏、敵我之間的隔膜;消除階級、種族和宗教的隔膜;甚至於消除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隔膜,把慈心無限量的擴散出去

慈心禪修的目的

慈心是化解嗔恚的最有效的力量,能舒緩所有心靈上和身體上的逼迫,帶給我們向善、向解脫的推動力。培育慈心並不是為了支配他人、求取他人的回報,培育慈心的目的只是為了個人內心的淨化和利益他人。因為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慈心的時候,他的身、口、意三業都會流露出來:他不需要刻意的造作,自然能做出有益於自己、有益於他人、乃至有益於所有眾生的行為;同樣,他也不需要刻意的約束自己,自然而然不會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乃至傷害任何眾生的行為。同時,所有與慈心修行者接觸過的眾生,能感受到對他們所散發出的善意,從而安穩、融洽地相處在一起。

慈心禪修的益處

佛陀說過經常修習慈心的人會得到以下效果:睡時安寧;醒時安寧;不造惡夢;為人所愛敬;為非人所愛敬;受諸天守護;不遭遇火燒、毒害和刀傷;易於入定;面貌安詳;臨終時不昏亂;若未能達到最高的解脫,可投生梵天等十一種利益。更可以得到:自己快樂、他人快樂、現生快樂、來生也快樂。

慈心禪修的方法

修習慈心禪可以依照經中所教授的方法來修習:

1、慈(悲喜舍)散發向自己,使自己整個人的身心都瀰漫著慈心。

2、將慈心向前後左右上下各個方向散發出去,使自己的內心持續向內(自己的身心)向外(所有眾生以及所有事物)都瀰漫著慈心。

《清淨道論》中的方法是:

1、用善良的心愿帶出慈心。如:願自己及眾生身心健康快樂;願自己及眾生身心經常保持寧靜和諧;願自己及眾生遠離危險;願自己及眾生得到解脫自在等善願。

2、將慈心依次散發:向自己;向自己所喜歡的人;向自己所不喜歡的人;向所有一切眾生。

這樣做能培育對人的寬恕,擴展自己的胸襟,解除自己的心結,給自己的心靈和身體都帶來健康。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自己和他人,參與義工服務、布施助人、感恩圖報、努力完成家庭和社會責任等等,這也是修習慈心禪的一種方式——生活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