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觀

"慈心觀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法. 慈心者

名詞解釋

慈心觀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法.
慈心禪是屬於四護衛禪裡面的一種.有消除修行障礙和對治嗔心的特殊效果.佛陀在慈愛經裡面要求弟子們要隨時修慈心與一切眾生,但我們也要清楚,哪些行者不適合修慈,特別是愛染重的人不可以修。每一種病有一對治一種病的特效藥,愛染重的特效藥是修不淨觀.所以,至於行者是哪一種類型的行者,請禪修之前參考<<清淨道論>>,以便對證下藥,以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慈心觀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雜慮、遠離嗔恚怨憎之念,專致於慈悲心,觀一切眾生普遍受樂的三昧。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心理境界。慈心不是世俗的愛欲,而是一種平等地普願一切眾生都安樂的善願。修習慈心觀可以對治嗔恚培養慈悲心,有利於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慈心觀由來

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引 導眾生到達涅盤的境界—痛苦的完全止息,為滅除眾生內心的瞋 火,他特彆強調慈心觀的重要和益,在《阿含經》中,佛陀:
1 當慈心,廣布慈心;以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當消除.… 慈心者,身壞命終,生梵天上,三道,去八難.
2 於一眾生修習慈心,為鬼所欺.
3 有眾生修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當獲此十一果報. 云何為十一 臥安,覺安,夢,天護,人愛,毒,兵, . 水 火 盜賊終侵&#91;打-丁+王&#93; 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4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 故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功德可稱計.
從解脫道看,慈心觀可以促成修者證得 1.聲聞或 2.獨覺(辟 支佛)的果位,從煩惱中解脫出,在《阿含經》中,佛陀也:
1 其慈心者,躬自如,承事佛,在家,…要當作道,修 無上梵:生死已盡,梵已,所作已辦,受後有,如實 知之.
2 如出時,然善男子在家,自剃鬚發,在閒靜之處,克己 自修,即於彼處,盡有….或有是時…眾生之執草成刀劍, 斷斯命根,其中眾生慈心者,無有瞋,此變怪,…此處, 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修無上梵,克己自修, 盡有心而得解脫,…彼人當名正在辟支佛部.
從菩薩道看,慈心觀是菩薩所必修,可或缺,以慈無心, 播下益眾生的菩提種子,並積聚福德資而得以成佛,佛陀:
1 昔我自七慈心,過七劫此世,於七劫中生光音天, 於七劫生空梵天處為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反為天帝釋形,無世為轉王.是故,比丘!作莫倦.
2 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鎧,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以此方 ,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
所以伏魔怨是靠武,是以,而是靠慈仁之心.以上這 些經典的引據,雖似生常談,卻是的真. 唯有能夠平等地對待親友,怨家以及陌生的人,同樣地給予快 ,才算是慈心,處在今日意型態高漲的時期,看似做到,但 從人性的基本面看,每個眾生同樣都有眷屬,都希望苦得,都 願意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下,因此採用「自他交換」的方法 修慈心觀,先止息自己心中的火氣,並將慈心散播給對方,如此才有 可能一步步地化干戈為玉帛.

注意事項

慈心觀的修習的次第﹕
(1)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2)接下來是親愛者,(3)無關者,(4)以及怨敵者。
修行慈心觀首先不應對下列兩種人修行:
1、異性之人;2、已死之人。
在開始階段,也不應對下列幾類人修習慈愛:
1、不喜愛者;2、極親愛者;3、中立(你對他無愛憎)者;4、怨敵。
修時以下列四種願望修習﹕
(1)願我脫離危難和仇敵,(2)願我脫離內心的痛苦,(3)願我脫離身體的痛苦, (4)願我每天生活安樂,無有困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