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主要有許遜和伯益。許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人,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許遜於晉太康元年出任旌陽令,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道教四大仙師之一。伯益是潮汕地區供奉的感天大帝,俗稱伯爺,伯公,伯爺公,老伯公,感天大帝廟遍布潮汕大地,伯爺信仰十分興盛。

基本信息

簡介

感天大帝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人,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許遜於晉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陽(今屬四川)令,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道教四大仙師之一。
潮汕地區供奉的感天大帝指的是伯益,俗稱伯爺,伯公,伯爺公,老伯公,感天大帝廟遍布潮汕大地,伯爺信仰十分興盛。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費。《史記·秦本紀》記載是五帝中顓頊的後代,嬴姓的始祖

人物

許遜

許遜許遜
許名遜,字敬之,東晉汝南人,生於魏明帝景初三年西元二三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由於祖父許琰,父親許蕭皆為修道之人,自小耳儒目染,於天文、地理、陰陽、緯纖等道學皆有所涉及;二十歲時,跟隨大洞真君吳猛習仙修道,學得三清法要,從此道業精進,法力因此與日加深。
晉太康元年西元二八0年,許遜鄉舉孝廉,關任四川旌陽縣令,大舉廢除苛政,也與此時施展“點瓦成金”之術,幫助貧戶繳納稅賦;更有一年,旌陽縣境瘟疫流行,許遜特製符水供疫民飲用,治癒不少疫民。後來晉室紛亂,許遜辭官引退,與其師吳猛週遊江湖,以諸道術伏妖驅邪。兩人週遊至丹陽時,拜謁諶母,聽經習藝,後獲得寶書符卷及斬邪飛步之法術。許遜晚年隱居豫章,除妖伏魔收伏虎精、蛇妖等,因而道名遠播;其宅邸方圓十里之內,盜賊不侵,足見其威望之高。 東晉孝武帝康寧二年西元三七四年八月一日,許遜舉家四十二口暨雞、鴨、犬、羊等白日昇天。因而後世敬讚許遜「一人得道,雞犬昇天」。因受有太上靈寶淨明飛仙度人經等經文,許遜便創立了淨明忠孝道,而後世皆尊稱許遜為“淨明道” 祖師。

伯益

伯益伯益
相傳大禹帝重用伯益,《辭海》載:“伯益。‘益’一作‘翳’。亦稱大費,古代贏姓各族的祖先。相傳善於畜牧和狩獵,被舜任為虞。他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

禹去世後,禹子啟即繼王位,與啟發生爭奪,為啟所殺。一說由於他推讓,啟才繼位。”潮汕傳說,伯益主持開山辟路時,制服了“山中王”老虎,讓這獸王乖乖聽話,便產生了“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這句俗話。

民眾把他稱為“感天大帝”。因伯公是老虎的“剋星”,所以潮汕古代民眾為防虎害,確保人畜平安,常在山下築“伯益公廟”,廟內主奉伯益神像,其造型是白須、持劍、騎虎的雄姿。伯公廟還由華僑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潮汕著名學者蔡起賢先生曾應邀為汕頭金園區大窖老伯公廟撰匾、聯時,就書匾:“功侔大禹”,聯云:“感應正神寵靈大窖,天恩賜福惠我丞民。”匾點明伯益功勞接近大禹,聯以伯益外號“感天”為冠首,撰得高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