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愛群學校的校址,原屬一塊放荒之地,俗稱“死狗埔”,顧名思義,其名稱由來有段掌故。該土地築有一座葫蘆形焚燒字紙的爐,當時因尊孔有敬惜字紙的俗例,石獅還沒有孔廟文昌詞落建築,石獅文人墨客每年仍舉行祭孔儀式,儀式地址在石獅上帝宮(位於上帝街)舉行,祭孔儀式後就將字紙集中在上帝宮後的“焚紙爐”焚毀。後來石獅文化發達,另擇地建造文昌祠於市外,即現在體育場附近(現舊城改造為步行街,目前已無遺址),焚紙爐亦建在文昌祠邊。一九三二年,泉州平民中學農村教育科一班學生由葉非英、吳朗西、伍禪先生率領來石獅文昌祠為臨時授課,後開辦石獅平民國小,因農村教育科來時稱平民中學石獅分校,直至專辦國小時即成平民國小,一般通稱“平小”,後來“平小”停辦即將學生轉入愛群國小。
後來“焚紙爐”的撿拾字紙者不願遠至市外,仍用上帝宮舊焚紙爐。因少為人管,加上那邊有幾株相思樹猶如張燈結彩掛滿“死貓”(相思樹又因習俗“死貓掛樹頭”),附近一些野狗噬食疫死貓屍,亦被傳染得狗屍遍野。在炎夏臭氣衝天,“死狗埔”即此之由來。
辦學思想
孫中山先生倡導苦命,新學思潮瀰漫全國,僑鄉石獅因得自新時代風氣,興辦公學校之議被得提出,由鄉紳建議將所有私塾合拼,選上帝宮為校舍,創辦石獅公立學堂,首由各私塾老學究任教職,但成績欠佳,後來聘請首任校長石安國先生(泉州城內人,其弟石安朗先生於三十年代初楊孫岱先生任愛群國小校長時,曾再任教職於愛群),名稱正式改為“石獅公立學校,停止套用<人之初>舊課本,代以<人、口、耳、刀、弓>之新課本,但舊學四書五經則因新課本缺乏而繼續採用,及至許卓然、秦望山二先烈率兵參加革命後,對新潮教育政策,向閉塞之石獅一代推行,即開始籌募捐款,在晉江縣內建築新校舍十餘座,石獅僑鄉方面有永寧建築一座,石獅內就是愛群國小。經許,秦二先烈親自到石獅選擇場地時,石獅有識之士即建議利用上帝宮後這塊“封建械鬥”開源之地“死狗埔”,予於興建,亦藉此杜絕牲畜疫死時丟棄此處而滋生疫疾。因此舉數得,於公於私,均利大於弊,愛群國小就是在此建成一座巍峨壯麗為石獅僑鄉著名之教育殿堂,為石獅教育奠定了永久基石。
由於這所石獅唯一教育機構所繁殖,有了民生國小(湖邊)、鼎新國小(五社),寬仁國小(寬仁),甚至後來的石光中學,華僑中學。愛群國小從舊時代之私塾在士子時代行孔廟之石獅上帝宮開始而至利用“死狗埔”為校舍,迄至今日這段近百年的歲月,許卓然和秦望山二位先烈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