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著兒童小說]

愛的教育[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著兒童小說]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被認為是義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說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朱光潛、豐子愷、茅盾、夏衍等學者曾將此書作為當時立達學園的重點讀物。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歐洲系列叢書》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青少年必讀書目》之中。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為中國小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書目。《愛的教育》超越了時代和國界的限制,被譯成數百種文字,至今銷量已超過15,000,000冊,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愛的教育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原名《考萊》,在義大利語中是“心”的意思。原書在一九零四年已三百版,各國大概都有譯本,書名卻不一致。早在英譯本雖仍作《考萊》,下又標《一個義大利國小生的日記》,日譯本改稱《愛的學校》。譯者認為:如用《考萊》原名,在我國不能表出內容,《一個義大利國小生的日記》,似不及《愛的學校》來的簡單。但因書中所敘述的不但是學校,連社會及家庭的情形都有,所以又以己意改名《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一九二三年介紹到我國來的,在《東方雜誌》上連載。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截止到2010年前後,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卡通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並且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部小說在當時給許多老師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同樣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影響!《愛的教育》的中文版由夏丏尊先生於1924年翻譯而成,漫畫家豐子愷先生作插圖和封面,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間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作品賞析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10年創作完成的。全書採用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四年級小男孩的成長故事,因此書名又叫《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國小生的日記》。內容主要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細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而那眾多豐滿的人物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懷有俠義之舉且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品學兼優、助人為樂的班長代洛西;虛榮狹隘的瓦梯尼;傲慢無禮的諾卑斯;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

整部作品語言樸實、曉暢,洋溢著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溫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於細微處見真情,平凡中寓崇高。可以說,作者用愛的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用愛的眼光和筆觸給我們傳達了最美好的生活和心靈。

《愛的教育》講述了國小生安利柯的故事,那么國小畢業後的安利柯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安利柯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教育使安利柯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安利柯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淨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卡通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愛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安利柯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安利柯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醜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安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

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本書採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身邊發生的各種感人的小故事。它包含著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忱讚頌,洋溢著溫馨的人性之美,是一部孩子和大人都值得一讀的愛的經典。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國小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作者姐說

人物生平

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EdmondoDeAmicis)

1846年12月21日出生於義大利里格拉州的一個小鎮歐乃利亞。他在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區的庫涅奧城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那時的義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國內正醞釀著愛國主義,這股風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曾加入過軍隊,並在1865年從摩德納軍事學校畢業後就當了軍官,參加過統一義大利的復興運動的戰役,退役後擔任過隨軍記者和軍報編輯,發表特寫、報導、短篇小說。他退伍後定居都靈,致力於專業文學創作。他遊歷過歐、亞許多國家,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繼承馬志尼“文學描寫人民”的民主傳統,讚美普通老百姓的真誠、善良高尚道德情操,暴露統治者的無情和兇殘。亞米契斯的作品側重描寫軍隊和學校生活。

1908年3月12日因心臟病於Bordighera(勃丁格爾)去世。二十歲時他從軍校畢業,加入軍隊,開始寫一些具有愛國風味的短篇故事,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義大利軍旅生活》。1886年,四十歲的亞米契斯寫出了他最暢銷的書《愛的教育》。

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是一位多產作家,也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青年時代,他曾參加一八六六年解放義大利的戰鬥。由美國旅行回國後,他變成了社會主義者。後來,他擔任軍事刊物《戰鬥的義大利》的特派記者。他寫了不少通迅、報導和短篇小說,把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義大利軍隊,作為祖國解放和復興的重要力量予以熱情的頌揚。二十二歲那年,他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曾週遊世界各國,撰寫了許多遊記,以明快、新穎的筆觸,記敘各國的風土人情,同時貫串了作者愛國主義教育的宗旨。他是博愛主義者。他的許多作品以真摯、火熱的心,反映了中下層人民窮困的生活和淳厚、樸直、友愛的品德,同時提倡諒解、博愛的精神,以實現各階級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

他接近社會主義運動後,把社會主義思想同博愛精神融為一體,提倡平民教育,企圖以此協調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關係。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五月一日》作於1889年,生前一直不願公開發表,直到1980年始出版。它通過一個教授的坎坷際遇,反映19世紀末知識分子對社會前途的探索和義大利社會主義運動的誕生。就是這段難忘的生活的結晶,並由此出了名。而膾炙人口的小說《卡爾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為他贏得世界聲譽,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峰。

思想傾向

亞米契斯晚年變成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對於社會問題的見解,在IIroman。diunmaestro(1890),L’Oceano(1899)兩部書上表現。LaCarrozzaDitutti是一部長篇的動人的小品集,寫電車中所見的丘林風物。亞米契斯自稱為馬志尼(一譯為“曼佐尼”)的弟子,他的文學,他的信仰,他的癖性,都屬於馬志尼派,在L’idiomagentile(1905)一書里,最足表現。他從馬志尼學得自然的,單純的,樸素的作風,這種作風,很受世人的讚賞。”《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本。
青年時代正在義大利民族獨立戰爭中。他的最初的作品Novelle和BozzettiMilitari即以感時憂國,激勵了許多的讀者的參與。但他的最好的作品,卻都是遊記。因為他所最擅長的是景物描寫,並不是事物描寫。由美國回國後,他變成了社會主義者,SullOceano一書便是他發表社會主義的見解的作品。

人物

安利柯

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他在學習上勤奮地努力,在生活中誠摯而友善,觀察生活細緻又敏銳。他秉性純樸、仁厚、天真、善良、極富、同情心和進取心。

安利柯的父親

一個充滿愛心和耐心的長者,他對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有深刻的理解。他常常採取一種設身處地的教育方式,讓安利柯從日常生活點滴中體驗到生活以外的愈多寶貴知識和人情,及時糾正安利柯錯誤的思想傾向,是安利柯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缺的重要角色。

洛貝諦

捨己救人,從馬車底下救出了一位小孩,但終身只得扶著拐杖行走,但同學們並沒有因此嘲笑他。

代洛西

品學兼優的班長,家境富有,但他並不因此而瞧不起貧窮的孩子。他性格開朗活潑,同時為人和氣,謙虛善良,對同學誠懇友愛。

潑可來西

鐵匠的兒子,身體瘦弱,貧窮而懂事,學習十分用功。最初常遭受酗酒的父親的打罵,但他忍氣吞聲,不願讓同學知道。通過努力,他後來獲得過獎章,用自己的堅韌和努力改變了父親。

奈利

身材瘦弱,一張蒼白的小臉,常遭戲弄。他發憤圖強,在友情的世界中堅強地站了起來。

卡隆

是艾里克班裡個子最大的人,頭大肩寬,笑起來很可愛,這是他的一大特點,因此,他特招人喜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對人友善,幫助被欺負的小同學,這是他的過人之處,所以“正直”、“勇敢”,成了同學們對他的稱讚,他還是大家公認的最有教養的人。

可萊諦

一個心性愉快,樂觀豁達的人。他很小便為家務不停忙碌,但從來沒有怨言。他從不忘記學習,總是樂呵呵的,也很尊重朋友間的友情。

克洛西

賣野菜人家的孩子,父親因犯案被囚,他一隻手臂有殘疾,性格懦弱自卑。是同學們的鼓勵,讓他重拾歡顏。

安東尼奧

綽號“小石匠”,擅長模仿,喜歡扮鬼臉

斯代地

長相不太好看,有堅忍心,學習刻苦,熱愛讀書。

瓦梯尼

驕傲自大,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他驕奢橫溢,目中無人,後來有所轉變。

弗蘭諦

沒有同情心,喜歡欺負比他弱小的人,還喜歡偷人東西和打架,討厭功課,家長和學校都拿他沒辦法。

諾必斯

父親是個紳士,但自己卻很沒禮貌,十分傲慢。

點評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國小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聖的愛無不溢流於紙上,動人心魄,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 。《愛的教育》是一部偉大的愛的經典。作者把師生之愛,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對祖國的愛都寫得感人至深,全書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帶有明顯的引導性,它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位、思考,引導他們用愛心與讀者對話。

著名文學家夏丏尊先生曾說:“這書給我以盧梭《愛彌兒》、裴斯泰洛齊《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動。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濕潤。”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分析

《愛的教育》是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它與著名義大利作家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的《約婚夫婦》齊名,被譽為現代義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說之一;同時,在義大利人的心中,它也是十九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十本小說之一。

這是一部以教育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歌頌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高尚情懷;它鼓勵人們消除階級觀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實現各階級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愛的教育》都一直是整個義大利的青少年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的教育》這本義大利文的著作它原來的標題是“cuore”,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誠的心和平等的概念”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該書的教育主旨,也是這本書最局限、甚至可以說最“失敗”的一個地方。作為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作者對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裡,人與人最大的交流障礙在於他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而這一點不是簡單的對“心”的召喚能解決的,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把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而只能採取逃避和迂迴的辦法來號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個有“心”的孩子。這一點,作者自己也早就認識到了,所以,在《愛的教育》獲得成功之後,他在一些媒體上對自己的所謂“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

隨著時代的變遷,《愛的教育》對於義大利青少年成長的意義已經不像它剛出版時那么重大,近幾年來,在義大利本國的媒體上不斷有文章抨擊這本書存在的現實意義。有人批評它“田園式的、牧歌般的”情懷與烏托邦社會一樣缺乏現實意義;有人抨擊說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是後文藝復興時期的中小資產階級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有人說書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爾博尼老師採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經不合時宜,對待當代的青少年我們需要把他們當做朋友,坦誠地與他們進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在義大利的統一大業中產生的偉大的歷史意義。大家都知道語言的統一是一個國家實現政治上的統一的必要條件。在很長的時間裡,“義大利”這個名詞一直都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概念。如果說現代義大利語的開山鼻祖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用他的經典著作《約婚夫婦》使現代義大利語實現了初步的統一,為義大利政治上的統一打下了一個基礎,那么在《約婚夫婦》面市五十年之際到新生的義大利統一政權產生後的二十五年里,我們說是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進一步鞏固了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的成就,為義大利的統一大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德·亞米契斯敘述故事時採用的樸素、平實的語言使《愛的教育》成為了一部喜聞樂見的作品,使處在社會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都能參與閱讀。它對文字統一、文化推廣的作用幾乎可以和二戰後進入人們生活的新型媒體——電視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並沒有阻礙《愛的教育》在廣大民眾中獲得偉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獻精神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甚至還對當時整個義大利社會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就在今天,《愛的教育》也仍然是義大利的青少年們學習寫作、表達時的“模範文章”。二〇〇一年六月十五日的義大利晚郵報的文化版上就有這么一篇文章,介紹義大利詩人帕斯科利給一個孩子的一封信。詩人在信中說:“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堪稱青少年學習寫作的典範。”

在談完了《愛的教育》的寫作背景以及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之後,我們也不能忘記談一下它對中國以及中國讀者的意義。

自從著名教育學家夏丏尊老先生對照該書的英文和日文譯本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以後,《愛的教育》在中國也風靡了幾十年了。它之所以長期受到中國廣大青少年及其家長們的青睞和它的中文譯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人的眼中,廣大青少年是幼苗、是花朵,大家都希望他們能沐浴著愛的春風茁壯成長,在陽光下盛開。

另外,這本以校園生活為主題,描寫同窗情誼,歌頌友誼地久天長的書同時也讓成人感動。試想,誰又沒有過恩里科一樣的童年,誰又不想擁有一個像加羅內一樣的同學或者朋友呢?

《愛的教育》讓孩子們讀到了自己的生活,讓成人想起往昔;閱讀的人就像是沿著漫長的時光隧道,進行了一次心的旅程——或者說愛的旅程。(作者:儲蕾)

故事

《愛的教育》講述了國小生安利柯的故事,那么國小畢業後的安利柯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安利柯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教育使安利柯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安利柯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淨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卡通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愛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安利柯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安利柯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醜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安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本書採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身邊發生的各種感人的小故事。它包含著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忱讚頌,洋溢著溫馨的人性之美,是一部孩子和大人都值得一讀的愛的經典。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國小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目錄

一月

助教師(四日)
斯坦爾迪的藏書室
鐵匠的兒子
愉快的聚會(十二日)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國的葬禮(十七日)
弗蘭蒂被趕出校門(二十一日)
薩丁島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愛國情結(二十四日)
嫉妒(二十五日)
弗蘭迪的母親(二十八日)
希望(二十九日)

二月

一枚沉甸甸的獎章(四日)
決心(五日)
玩具小火車(十日)
盛氣凌人(十一日)
受工傷者(十三日)
囚徒(十七日)
爸爸的看護人[每月故事]
工場(十八日)
馬戲團的小藝人(二十日)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二十一日)
盲童(二十三日)
探望生病的老師(二十五日)
街道文明(二十五日)

三月

夜校(二日)
打架(五日)
孩子們的家長(六日)
七十八號犯人(八日)
夭折的孩子(十三日)
三月十四日前夜
發獎(十四日)
吵架(二十日)
我的姐姐(二十四日)
費魯喬那的血[每月故事]
身患重病的“小石匠”(二十八日)
卡武爾伯爵(二十九日)

四月

春天(一日)
幼稚園(四日)
體操課(五日)
我父親的老師(十一日)
大病初癒(二十日)
工人朋友們(二十日)
加羅內的母親(二十九日)
朱塞佩·馬齊尼(二十九日)
公民榮辱獎章[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僂病的孩子(五日)
犧牲(九日)
火災(十一日)
六千英里尋母--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每月故事]
夏天(二十四日)
詩歌(二十六日)
聾啞孩子(二十八日)

六月

加里波第將軍(三日)
軍隊(十一日)
義大利(十四日)
三十二度的酷暑(十六日)
我的父親(十七日)
郊遊(十九日)
夜校畢業生的頒獎儀式(二十五日)
女老師之死(二十七日)
感謝(二十八日)
船難[最後一篇每月故事]

七月

母親的最後一頁(一日)
考試(四日)
最後一場考試(七日)
告別(十日)

十月

開學第一天(十七日)
我們的班主任(十八日)
不幸的事件(二十一日)
卡拉布里亞的孩子(二十二日)
我的同窗好友(二十五日)
寬容的表現(二十六日)
二年級時教過我的女教師(二十七日)
閣樓里的故事(二十八日)
學校(二十八日)
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例話)

十一月

掃煙囪的孩子(一日)
萬靈節(二日)
我的朋友卡羅內(四日)
燒炭工人和紳士(七日)
我弟弟的女老師(十日)
我的母親(十日)
我的同學科雷蒂(十三日)
校長(十八日)
戰士(二十二日)
耐利的保護者(二十三日)
班級第一名(二十五日)
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二十六日)
窮人(二十九日)

十二月

小商人(一日)
虛榮心(五日)
第一場雪(十日)
“小石匠”(十一日)
雪球(十六日)
女老師(十七日)
受傷老人的家(十八日)
佛羅倫斯的小抄寫員[每月故事]
意志的力量(二十八日)
感恩(三十一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