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尼堪

愛新覺羅·尼堪是敬謹莊親王,同時也是愛新覺羅·褚英第三子。

基本信息

尼堪

敬謹莊親王尼堪(愛新覺羅氏)

敬謹莊親王尼堪(1610—1653年),全名愛新覺羅·尼堪,清太祖努爾哈赤孫,努爾哈歷史書《抗清英雄李定國》中的插圖赤長子褚英第三子。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貝子,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以戰功進貝勒。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進封為敬謹郡王,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進封為敬謹親王。後兩次復降為郡王,又復,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戰死。謚曰莊。

尼堪家族世系表

第一代—愛新覺羅·尼堪
第二代—愛新覺羅·蘭布:愛新覺羅·尼堪第一子,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封三等輔國將軍,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襲貝勒,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襲敬謹郡王,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又因父親尼堪的功勞襲親王,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因事降為鎮國公,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卒,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因事追削
第二代—愛新覺羅·尼思哈:愛新覺羅·尼堪第二子,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襲敬謹親王,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薨,謚曰悼,無嗣。
第三代—愛新覺羅·賴士:愛新覺羅·蘭布第四子,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襲輔國公,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因事革退,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授輔國公品級,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卒,謚曰悼愍
第三代—愛新覺羅·務友:愛新覺羅·蘭布第五子,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封輔國公,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伊爾敦:愛新覺羅·賴士第二子,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襲輔國公,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卒,謚曰簡恪。
第四代—愛新覺羅·富增:愛新覺羅·務友第六子,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襲三等鎮國將軍,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襲愛新覺羅·賴士之輔國公,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事革退。
第四代—愛新覺羅·富宏:愛新覺羅·務友第七子,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襲三等鎮國將軍,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拜音布:愛新覺羅·務友子。
第五代—愛新覺羅·富春:愛新覺羅·伊爾敦第七子,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襲輔國公,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愛新覺羅·阿慜圖:愛新覺羅·富宏第二子,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襲三等輔國將軍,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因病告退。
第五代—愛新覺羅·玖雅圖:愛新覺羅·拜音布子,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封奉恩將軍,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無嗣。
第六代—愛新覺羅·斌英:愛新覺羅·富春第三子,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封二等奉國將軍,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襲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晉鎮國公,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卒。
第六代—愛新覺羅·斌泰:愛新覺羅·富春第五子,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封二等輔國將軍,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卒。
第六代—愛新覺羅·斌靜:愛新覺羅·富春第七子,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封二等輔國將軍,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7818年)因事革退。
第六代—愛新覺羅·惠英:愛新覺羅·阿慜圖第八子,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襲三等奉國將軍,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卒。
第七代—愛新覺羅·果爾豐阿:愛新覺羅·斌英第一子,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封二等輔國將軍,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襲鎮國公,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卒。
第七代—愛新覺羅·博爾慶阿:愛新覺羅·斌英第二子,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封一等輔國將軍,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無嗣。
第七代—愛新覺羅·伊忠阿:愛新覺羅·斌泰第一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襲奉國將軍,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卒。
第七代—愛新覺羅·煥魁:愛新覺羅·惠英第一子,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封奉恩將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卒。
第七代—愛新覺羅·煥明:愛新覺羅·惠英第二子,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封奉恩將軍,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卒。
第八代—愛新覺羅·有麟:愛新覺羅·果爾豐阿第二子,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封輔國將軍,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襲鎮國公,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因事降為輔國公,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因事革退。
第八代—愛新覺羅·有鳳:愛新覺羅·果爾豐阿第四子,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封輔國將軍,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襲鎮國公,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卒。
第八代—愛新覺羅·有興:愛新覺羅·果爾豐阿第五子,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封輔國將軍,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卒。
第八代—愛新覺羅·德鼐:愛新覺羅·伊忠阿第一子,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封奉恩將軍,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卒。
第八代—愛新覺羅·訥爾和春:愛新覺羅·煥魁子。
第八代—愛新覺羅·舒錦:愛新覺羅·煥明子。
第九代—愛新覺羅·玉潔:愛新覺羅·有麟第一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二等輔國將軍,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卒。
第九代—愛新覺羅·順樂:愛新覺羅·有鳳族侄。
第九代—愛新覺羅·玉鎮:愛新覺羅·有興第三子,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襲奉國將軍,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事革退。
第九代—愛新覺羅·致祥:愛新覺羅·德鼐子,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襲奉恩將軍,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卒,無嗣。
第九代—愛新覺羅·濯麟:愛新覺羅·訥爾和春子,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襲奉恩將軍,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卒。
第九代—愛新覺羅·緝御:愛新覺羅·舒錦子,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襲奉恩將軍,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事革退。
第十代—愛新覺羅·桂池:愛新覺羅·順樂子,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襲愛新覺羅·有鳳之鎮國公,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事革退。
第十代—愛新覺羅·桂豐:愛新覺羅·順樂子,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襲鎮國公,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卒。
第十代—愛新覺羅·近光:愛新覺羅·濯麟第一子,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襲奉恩將軍,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因事革退。
第十一代—愛新覺羅·全榮:愛新覺羅·桂豐第一子,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襲鎮國公,後事不詳。
第十一代—愛新覺羅·全福:愛新覺羅·桂豐第三子,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卒,無嗣。[1]
第一代 尼堪
第二代 蘭布 尼思哈
第三代 賴士 務友
第四代 伊爾敦 富增 富宏 拜音布
第五代 富春 阿慜圖 玖雅圖
第六代 斌英 斌泰 斌靜 惠英
第七代 果爾豐阿 博爾慶阿 伊忠阿 煥魁 煥明
第八代 有麟 有鳳 有興 德鼐 訥爾和春 舒錦
第九代 玉潔 順樂 玉鎮 致祥 濯麟 緝御
第十代 桂池 桂豐 近光
第十一代 全榮 全福

相關史料

《清史稿 列傳三》
敬謹莊親王尼堪,褚英第三子。天命間,從伐多羅特、董夔諸部,有功。天聰九年,師伐明,從多鐸率偏師入錦、寧界綴明師。崇德元年,封貝子。上伐朝鮮,從多鐸逐朝鮮國王李倧至南漢山城,殲其援兵。四年,上伐明,從阿濟格等攻塔山、連山。七年,戍錦州。
順治元年四月,從多爾袞入山海關,敗李自成,復從阿濟格追擊至慶都,進貝勒。復從多鐸率師自孟津至陝州,破敵。二年,師次潼關,自成將劉方亮出御,尼堪與巴雅喇纛章京圖賴夾擊之,獲馬三百餘。又偕貝子尚善敗敵騎,趨歸德,定河南,詔慰勞,賜弓一。五月,從多鐸克明南都,追獲明福王由崧。又攻江陰,力戰,克之。師還,賜金二百、銀萬五千、鞍一、馬五。
三年,從豪格西征。時賀珍擾漢中,二隻虎、孫守法擾興安,群寇蜂起。尼堪次西安,自棧道進軍,珍自雞頭關迎拒,擊殲之,疾馳漢中躪其壘,賊走西鄉,追擊於楚湖,至漢陰,二隻虎奔四川,孫守法奔岳科寨。十一月,復從豪格入四川,斬張獻忠於西充。與貝子滿達海分兵定遵義、夔州、茂州、隆昌、富順、內江、資陽,四川平。五年,師還。偕阿濟格平天津土寇,進封敬謹郡王。六年,命為定西大將軍,討叛將姜瓖,屢敗敵。破瓖所置巡撫姜輝,其將羅英壇以所部降。多爾袞赴大同招撫姜瓖,承制進尼堪親王。旋自左衛圍大同,瓖將楊振威等斬瓖以降,師還。七年,與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理六部事。
多爾袞遣尚書阿哈尼堪迎朝鮮王弟,阿哈尼堪啟尼堪以章京恩國泰代行,事覺,尼堪坐徇隱,降郡王。八年,復封親王。又坐不奏阿濟格私蓄兵器,降郡王。尋掌禮部。居數月,再復親王,掌宗人府事。
孫可望等犯湖南,命為定遠大將軍,率師討之。瀕行,賜御服、佩刀、鞍馬,上親送於南苑。李定國陷桂林,詔入廣西剿賊。十一月,師次湘潭,明將馬進忠等遁。師鄉衡州,噶布希賢兵擊敵衡山縣,敗敵兵千八百。尼堪督兵夜進,兼程至衡州。詰旦,師未陣,敵四萬餘猝至,尼堪督隊進擊,大破之,逐北二十餘里,獲象四、馬八百有奇。敵設伏林內,中途伏發,師欲退,尼堪曰:“我軍擊賊無退者。我為宗室,退,何面目歸乎?”奮勇直入,敵圍之數重,軍失道,尼堪督諸將縱橫衝擊,陷淖中,矢盡,拔刀戰,力竭,歿於陣。十年,喪歸,輟朝三日。命親王以下郊迎,予謚。是役也,從征諸將皆以陷師論罪。
第二子尼思哈,襲。順治十六年,追論尼堪取多爾袞身後遺財,及不劾尚書譚泰驕縱罪,以陣亡,留爵。十七年,卒,謚曰悼。第一子蘭布,襲貝勒。聖祖念尼堪以親王陣亡,進蘭布郡王,仍原號。七年,進親王。蘭布取鰲拜女,八年,鰲拜既得罪,蘭布坐降鎮國公。十三年,從尚善討吳三桂於湖南。十七年,卒于軍。十九年,追論退縮罪,削爵。子賴士,襲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高宗以尼堪功著,力戰捐軀,進鎮國公,世襲。
[編輯本段]清初大臣尼堪(納喇氏)
尼堪(?—1660)納喇氏,清初大臣。歸附努爾哈赤後,隸滿洲鑲白旗。累封二等精奇尼哈番。官至理藩院尚書。通滿、蒙語言,屢從軍征伐蒙古科爾沁、扎魯特諸部,招撫頗多。充任使者,交通撫綏各部,有功。
順治十年(1653)告老退職。十七年卒。

相關史料

《清史稿 列傳十五》
尼堪,納喇氏,世居松阿里烏喇。太祖時來歸,賜號“巴克什”。旗制定,隸滿洲鑲白旗。初以說降蒙古科爾沁部,授備御。天命十年,偕侍衛博爾晉等率師伐虎爾哈部,收五百戶以還,上郊勞賜宴。天聰初,擢一等侍衛。從太宗伐明,攻錦州,有功。七年,從諸貝勒按獄蒙古諸部,牛錄額真阿什達爾漢以所齎敕二十道付尼堪,尼堪以授從者,失其九。所司論劾,罰如律。蒿齊忒部台吉額林等來歸,命尼堪往迎。八年正月,收其部落戶口、牲畜以還。七月,上伐明,道遇察哈爾部眾來歸,命尼堪還盛京安置。時鄭親王濟爾哈朗留守,使尼堪偕卦爾察、席特庫率兵十二人偵明兵。明兵適至,奮擊敗之,逐至遼河,凡三戰,斬馘百餘,明兵引退。九年,從貝勒岳託戍歸化城,土默特部私與明通,岳託使尼堪及參領阿爾津伺塞上,得明使四輩、土默特使十輩,皆執以歸。尋與英俄爾岱等使朝鮮。
崇德元年六月,授理藩院承政。二年正月,太宗伐朝鮮,既克其都,命尼堪及吉思哈、葉克舒帥師並護科爾沁、紥魯特、敖漢、柰曼諸部兵伐瓦爾喀,將出朝鮮境,朝鮮兵屯吉木海,阻師行,尼堪督兵進擊,大破之,斬平壤巡撫。既,朝鮮兵二萬餘人復來追襲,尼堪等設伏誘敵,殲萬餘人。敵遁,據山巔立柵拒守,師圍之三日,遂下。降哈忙城巡撫及總兵副使以下官,獲牲畜、布帛諸物無算。進略瓦爾喀部,以所獲畀蒙古諸部兵,尋引師還。復偕阿什達爾漢使科爾沁、巴林、紥魯特、喀喇沁諸部頒赦詔,會諸部王貝勒清庶獄。三年五月,坐讞獄科爾沁失實,解任。七月,授理藩院右參政。四年,伐明,徵蒙古諸部兵,兵至不如額,命尼堪使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諸部詰責。五年四月,上以尼堪充副任使,授三等甲喇章京。復命安集索倫、郭爾羅斯兩部新附之眾,編為八牛錄。七月,復命徵蒙古諸部兵伐索倫,簡其軍實。
世祖定鼎,論功,進二等。順治二年,從豫親王多鐸下河南,將蒙古兵自南陽趨歸德,降州一、縣四。論功,進一等。三年,從多鐸討蘇尼特部,大破其眾。四年,論功,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遷理藩院尚書。六年,喀爾喀使至,餽睿親王多爾袞馬,巽親王滿達海以為言,尼堪啟王,王曰:“如例云何?”尼堪曰:“外藩職貢,例不當餽諸王。”王惡其語侵己,令內大臣議罪,奪其俸。三遇恩詔,進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襲。十年,上以尼堪老,進二等,致仕。十七年,卒。無子,以其弟阿穆爾圖、阿錫圖,從子瑪拉、兆資分襲世職。瑪拉自有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