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溥任

愛新覺羅·溥任

愛新覺羅·溥任(1918年9月—2015年4月10日),又名金友之,滿族,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異母弟,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

溥任1918年9月生於北京什剎海北岸攝政王府,母親是載灃的側福晉鄧佳氏。1947年他創辦北京競業國小,至1968年退休。曾任政協北京市第七、八、九屆委員。退休後致力於清史研究,發表了《晚清皇子生活與讀書習武》、《納蘭性德與〈通志堂集〉》、《清季王府於飲食醫療偏見》、《醇親王府回憶》等文,還整理了其父載灃的《使德日記》等。

2015年4月10日下午三點五十六分去世,享年96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溥任 愛新覺羅·溥任

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愛新覺羅·溥儀的四弟,生於北京什剎海北岸醇親王府(今宋慶齡北京故居),生前居住在北京後海南鑼鼓巷胡同邊的蓑衣胡同2號院,一處平房院落內。有妻金瑜庭(1971年病逝)、張茂瀅(1975年續娶,已去世)。與前妻共有 三子二女,分別為長子金毓嶂、二子金毓峑、大女兒金毓琨、二女兒金毓珵、幼子金毓嵐。

自幼學習舊學(舊時的歷史文學)、書畫。未隨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而在1947年,在其父親醇親王載灃的支持下,利用醇親王府舊宅開辦北京競業國小,並自任校長,父親載灃任董事長,妹妹當老師。過後將學校贈於政府,自己僅以一名教書匠的身份繼續為學校服務,直到1988年方才退職。其大半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退休後的溥任投入研究清史。1918年,溥任出生在北京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在清末幾十年里,醇王府顯赫非常,先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是溥任的二伯父光緒帝載湉,一個是溥任的大哥宣統帝溥儀。在宣統王朝溥任的父親載灃是監國攝政王。溥任是醇親王府的第三代傳人。

1911年12月6日溥任的父親辭去監國攝政王位,退歸王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皇太后隆裕率宣統皇帝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綿延268年的大清帝國結束了。

“9·18”以後,溥任曾陪同父親以私人身份去過一次東北,看溥儀和溥傑。親眼看見他們處處受制於日本人和任憑關東軍飛揚跋扈的樣子,載灃很痛心。他對溥任說,當人家的兒皇帝有什麼好處?連石敬瑭都不如。後來他裝病不吃東西,溥儀怕出事,只得讓他們回北京。

歷史是沉重的。絕非如影視中“戲說”的那樣稀奇古怪、荒誕不經。第一代醇親王奕譞五十大壽時,曾做了一面樺木鏡。鏡面上他手書“有鏡之名無其用,吾人鑒之宜自重”。這是他一生涉險政治漩渦的真實感受,他堂名“九思”,自號“退潛”,時時自警,如履薄冰。這一點第二代醇親王載灃領悟較深。他每日讀書,不涉政局。

1947年溥任先生利用後海府里的空房子,辦了個競業國小,是私立的,靠變賣家裡的東西維持。載灃是董事長,溥任是校長,老師不來他就代課,學校辦得很有起色,最多時有200多個學生。

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進駐王府正宅,特務機關也看中了這座幽深的王府,裡面秘設了監獄。全家住在花園裡,載灃病重只能坐輪椅活動,里里外外全靠20多歲的溥任。大哥二哥自偽滿洲國覆滅後生死不知,解放大軍勢如破竹圍困北京勢態不詳,而每日艱難不安的生活又受到府內軍、特務的騷擾,困苦可知。“那真是度日如年的日子!”溥老回憶說。

1949年1月30日北京和平解放,盤踞府里的軍隊特務一掃而光。王府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然而臥病在床的載灃心裡總不輕鬆。全家賴以生存的王府產業會不會被人民政府沒收,一家老小今後的生活怎么辦?

答案出人意外,又令全家皆大歡喜。當時的市領導請示了中央,醇王府作為載灃的私產,政府可以出錢收購,以解當時辦公用房短缺之急。

1949年10月,載灃讓溥任出面將王府出售給高級工業學校,年底全家遷到東城魏家胡同一個挺大的宅院。

1951年3月,遵父命,溥任把王府的金印、銀冊等珍貴文物40多件和《廿四史》等七千多冊圖書獻給文化部文物局。還陸續把府藏的一大批圖書獻給北京大學、北京圖書館等單位。載灃還率先廢除了王府沿襲多年的繁文縟禮,欣然同意七女韞歡(金志堅)與一個平民的自由戀愛,並派溥任作代表出席了韞歡和她愛人喬宏志的集體婚禮。

主要著作

發表了《晚清皇子生活與讀書習武》、《納蘭性德與〈通志堂集〉》、《清季王府於飲食醫療偏見》、《醇親王府回憶》等文,還整理了其父載灃的《使德日記》等。

人物軼事

在北京鼓樓大街一條幽靜的小巷裡,有一座老式的四合院,前後兩個小院的房子看上去都顯得破敗而陳舊,置身其中,很容易使人想起一個王朝漸漸遠去的背影。在經歷了數次搬遷之後,愛新覺羅·溥任先生最終把家安頓在了這裡,他已經在這裡生活幾十年了,院內草木叢茂,他並未刻意修剪,而是任其由著天性生長,倒也別有一番情趣。他和老伴住在里院的正屋裡,屋內顯得有些擁擠,幾個碩大的書櫃最為醒目,裡面插滿了各種版本的史書。書房的牆壁上端端正正掛著其祖父的治家名言,寫字檯旁掛著他早年用傳統筆法所畫的一幅山水畫,筆清墨潤,不染俗塵。 由於溥任先生的特殊身份,他的行蹤和生活情況格外引人關注。他曾3次東渡日本,並赴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參加書畫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在國外,溥任的書法和山水畫頗受觀眾好評。他曾同妻子一起赴香港遊覽,香港的多家新聞媒介報導了他們的行蹤,一家電視台還專門邀請他們去做直播節目,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許多人求他寫字作畫,儘管他執意不收報酬,但還是得到了一筆不菲的回報,回來後不久,他就將這筆錢捐給了希望工程;同時,溥任向國家捐獻出大量文物,更體現了赤誠的愛國之心。1951年,他先後3次分別向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北京圖書館等單位捐獻了“醇親王寶”金印和鍍金冊、銅鏡、八音盒等珍貴文物共28件及《二十四史》等古籍7121冊、清朱批諭旨14包和孫中山照片、載灃照片等大量文物,文化部向他頒發了獎狀予以嘉獎。1982年,他和溥傑向承德市博物館捐獻了清帝康熙、鹹豐的御筆書法、慈禧太后書法等文物。1983年他們又向中國歷史博物館捐獻了乾隆御題澄泥硯、清宮皇帝畫像和末代皇帝溥儀的書法等文物。1997年他向北京市文史研究館捐獻了《清史稿》、《十一朝東華錄》等古今版本圖書211冊。1998年再一次向西城區檔案館捐獻了圖書。

在資助公益事業方面,溥任更是不遺餘力,曾分別向希望工程、災區人民和民族中國小捐款捐物,為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91年他和溥傑一道將書畫款10000元捐獻給北京郊區檀營滿蒙國小。同年,安徽、江蘇等省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溥任又向災區人民捐贈5000元。1994年,他和二哥溥傑合作的書畫在日本售出得60萬日元,回國後全部捐獻給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建立我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首開先河。1996年,他作為市政協委員赴密雲縣視察民族教育,當即向古北口滿回民族國小捐款。該校特聘溥任為名譽校長,並將此款設立“友之獎學金”,獎給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1998年再次向古北口滿回民族國小捐贈10萬元。1996年6月,他應邀赴韓國舉辦書畫展,行前置裝僅用300元人民幣買了一套廉價西服,回國後卻把在國外出售書畫的錢全部捐獻,溥任熱心祖國民族教育事業的高風亮節實為罕見。

溥任年逾八秩,淡泊名利,甘守清寒。他所居住的幾間舊平房,年久失修,夏天漏雨,本來可以將書畫所得用來修繕,他卻將大量款項捐獻給公益事業,寧願同老伴靠本來不豐的退休金節儉度日。

他參加文史館的活動,本來可以報銷計程車費,可他總是儘量騎腳踏車,以便節省開支。平日所用是花5元錢買來的舊式書包,穿的是花30元錢買來的處理夾克衫。他的這種儉以律己、厚心以濟眾的好品德使周圍的人深為感動。

人物評價

溥任先生的晚年生活原本是十分平靜而淡泊的,但也時常被一些麻煩事所困擾。經常有一些不負責任的作者寫歪曲歷史的作品以及冒充清室後裔的行騙者,為了維護家族和親人的名譽,他都進行了堅決的駁斥和糾正,還歷史本來面目。像1991年台灣冒出了3個溥任,國內外一些新聞媒介紛紛誤導,4個溥任真假難辨。當時在北京的溥傑、溥任兄弟幾人用無可辯駁的事實通過台灣《中國時報》揭穿了假冒者的嘴臉。曾經浙江還出了一個叫溥儇的人,冒充是清室後裔,他說他是清末攝政王的庶出之子。一時海內外十幾家報刊對溥儇“王子”身世進行了報導。經溥傑、溥任二人聯名向中央反映並公開發表講話和文章,終於使政治騙子曝了光。有人大肆炒作他的大哥溥儀先生晚年的婚姻生活,書中充滿了對溥儀先生的人格尊嚴的踐踏,溥任先生憤慨地說:“我的大哥溥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其功過是非可以任人評說,當然也可以嚴謹的態度批評,但個人隱私不應當大肆宣揚。這樣做既有違公序良俗,也是對溥儀作為一個公民名譽權的侵害。我們近親屬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溥任先生是一個訥於言而敏於行的人,一向為人正直、純樸。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第四屆首都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