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宕級驅逐艦

愛宕級驅逐艦

愛宕級驅逐艦(日語:あたごがたごえいかん,英語:Atago-class Destroyer),是日本在金剛級驅逐艦的基礎上開發的日本版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ⅡA構型,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隸下的重型防空飛彈驅逐艦。愛宕級改用美制宙斯盾系統Baseline7.1版本,在金剛級的基礎上將艦體拉長4米,並增加了附有機庫的尾樓結構,這使得愛宕級成為日本海自第一種具備完整直升機駐艦操作能力的防空驅逐艦,愛宕級的排水量較金剛級增加約500噸,標準排水量7700噸,滿載排水量接近10000噸。為了維持日本的非戰憲法,日本將本級艦仍稱之為“護衛艦”,艦上並沒有裝置對地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愛宕級艦名來源於日本京都近郊的愛宕山。日本海軍史上有兩艘著名的“愛宕”號。一是日本計畫建造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3號艦,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所限,該艦還沒建成便解體,另一艘是二戰期間高雄級重巡洋艦的2號艦。兩艘愛宕級(DDG-177、178)依序於2004年4月5日與2005年4月6日於三菱重工長崎廠開工,分別在2005年8月24日與2006年8月30日下水,並依序於2007年3月15日與2008年3月13日交艦成軍。服役之後的愛宕級成為西太平洋各國海軍噸位最大的防空驅逐艦,直到次年韓國海軍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的服役才被打破。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愛宕級驅逐艦,日本稱

高雄級重巡洋艦愛宕號高雄級重巡洋艦愛宕號

之為“愛宕型護衛艦”,艦名來源於日本京都近郊的愛宕山。日本海軍史上有兩艘著名的“愛宕”號。一是日本計畫 建造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3號艦,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所限,該艦還沒建成便解體。另一艘是二戰期間高雄級重巡洋艦的2號艦

愛宕火控系統採用宙斯盾作戰系統Baseline 7 phase 1 型,這是一種美日聯合設計的系統。而金剛級

愛宕級驅逐艦首艦愛宕號愛宕級驅逐艦首艦愛宕號

和愛宕基本上武器裝備都類似,為了維持日本的非戰憲法,艦上並沒有裝置對地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

相對於金剛級和美國伯克級(Flight I)只有直升機降落台但是沒有支援設施,本級艦有充足的直升機維護設施和機庫。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日本防衛省14DDGの概要図日本防衛省14DDGの概要図

20世紀90年代,日本以美國海軍阿利·伯克Ⅰ級驅逐艦為藍本,引進宙斯盾作戰系統,建造了4艘裝備標準-2MR遠程區域防空飛彈的金剛級驅逐艦,從而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宙斯盾驅逐艦的國家。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核心:4個護衛隊群(俗稱的八八艦隊)以金剛級為核心各配備了2艘防空驅逐艦,防空作戰能力由此獲得極大提高。

DDG-91平克尼號DDG-91平克尼號

但日本並未滿足,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即以朝鮮彈道飛彈威脅為藉口,對海上自衛隊提出了海上彈道飛彈防禦的需求。此外,設計於上世紀70年代的3艘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性能逐漸落伍,難以滿足艦隊

防空作戰要求。因此,日本決定在金剛級的基礎上發展一型擁有強大區域防空能力和一定攔截彈道飛彈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驅逐艦。2000年12月日本防衛廳發表的《新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中正式批准建造2艘新型宙斯盾驅逐艦,代號為14DDG和15DDG,以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ⅡA構型平克尼號(DDG-91)為藍本,並分別於2002年和2003年通過預算授權。

建造歷程

愛宕級概念運用圖愛宕級概念運用圖

新型宙斯盾驅逐艦首艦愛宕號於2004年4

月5日開工,2005年8月24日下水。2號艦足柄號於2005年4月6日開工,2006年8月30日下水,配屬日本佐世保基地的海上自衛隊第2護衛隊群。2艦均由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建造,每艘建造費用約13億美元。艦名均沿用了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重巡洋艦的艦名,可見其在日本海自的地位。2艦服役後將取代2艘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日本還計畫在2018年前再建造2艘愛宕級來取代護衛艦隊中的2艘旗風級驅逐艦,屆時日本將繼續保持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宙斯盾艦擁有國的地位。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愛宕級足柄號愛宕級足柄號

愛宕級是在金剛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者具有相同的艦體和動力裝置,不過一愛宕級在設計上吸收了美國海軍伯克級驅逐艦的特點,增加了1座直升機庫,煙囪和上層建築的形狀為了提高隱身性能也略做了修改,外觀上和金剛級有所不同,噸位也較大。

愛宕級艦首愛宕級艦首
愛宕級艦體俯視愛宕級艦體俯視

愛宕級艦型採用了流行的長首樓高平甲板、小長寬比、高幹舷、方尾設計,艦首高大尖瘦,前傾明顯,艦體橫向剖面為深V型,艦體寬大且明顯外飄,從艦中部到艦尾型寬變化不大。這種艦型有利於增加內部空間,利於艦的內部總體布置,並可以大大減輕艦體的橫搖和縱搖,增強艦艇在高速航行時的穩定性,從而使軍艦具有更好的適航性、穩定性和機動性。艦上全封閉式上層建築以一體化設計集中在艦體中部,占艦體長度1/2以上。愛宕級和金剛級的艦橋較阿利·伯克級多了1層指揮甲板,因此更加高大,SPY-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4個陣面的布置也提高1層,有利於擴大SPY-1D雷達的視界。愛宕級在上層建築尾部設立了1座直升機庫,而金剛級僅僅配備了1個飛行平台和燃料設施。MK-41垂直發射系統較前級增加了6個發射單元,布局也由金剛級的前29單元(艦橋前甲板)後(甲板)61單元變為前64單元後32單元(直升機庫頂部)。

為了增強防護和生存力,艦身和上層建築全部採用鋼製結構,重要系統均經過抗衝擊加固,特別是暴露在主艦體之外的戰鬥部位,都使用了高碳鎳鉻鉬鋼,具有很強的抗衝擊性。全艦裝設了三防(防護核、生物和化學武器)用的過濾通風系統,在遭到核生化武器襲擊的情況下,艦內增壓系統啟動,使艙內氣壓高於外界並與外界空氣完全隔絕,清洗區域亦與艦內過濾通風系統完全隔離,此外在甲板上也裝有大功率的灑水裝置。

隱身性能

愛宕級的隱身設計,2011年攝於佐世保軍港愛宕級的隱身設計,2011年攝於佐世保軍港

愛宕級在設計上較金剛級更加重視隱身性能,艦體上層建築外形上採用了新的流線形隱身設計,顯得更加整潔。與金剛級一樣,愛宕級水線以上艦體外飄,上層建築為倒V字形,外壁採用了傾斜面設計,邊角採用了圓弧過渡,這樣可避免艦體表面形成垂直面,使敵方雷達接收到的回波強度大為減弱,從而達到隱身目的。愛宕級將金剛級上較笨重的傳統垂直桁架桅桿改為迎風阻力小、質量輕、雷達反射截面積小的新型後傾式稜柱型桅桿,2座煙囪外型也由鈍頂金字塔形改為有利於隱身的多面體形,外形也更加低矮,直升機庫也採用了有利於隱身的平面組合結構以儘量減少雷達反射截面。

愛宕級艦首的MK45M4主炮愛宕級艦首的MK45M4主炮

此外,愛宕級還採用了大量新型隱身塗料以進一步降低被雷達發現的距離。在紅外隱身方面,愛宕級通過在煙囪、暖通、動力艙等發熱部位復蓋禁止和絕緣材料來實現隔熱,減少向外輻射的熱量。在紅外特徵最強的煙囪排氣口安裝了空氣冷卻和海水降溫裝置,煙囪內部安裝有噴水降溫系統,從而將紅外特徵降到最低程度。在聲隱身方面,採用了大量低噪聲機械設備,並在主要機械設備上採用了減震浮筏技術,螺鏇槳的噪聲也大幅降低。但愛宕級的隱身設計也不是很徹底,如煙囪兩側布置的救生、工作艇都暴露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隱身性。

動力系統

正在吊裝的通用動力LM2500模組化燃氣輪機正在吊裝的通用動力LM2500模組化燃氣輪機

動力系統採用了與金剛級相同的COGAG,主機為4台通用動力LM2500型燃氣輪機,單機功率25000馬力,持續總功率102000馬力,雙軸雙槳推進。4台發動機分成2個機組布置在2個機艙內,每個機組並聯2台LM2500燃氣輪機來分別驅動左舷軸和右舷軸,巡航時每個機組各開動1台發動機,高速航行時則4台並聯齊驅。為了降低動力系統的噪聲以利於反潛作業,愛宕級採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將LM2500燃氣輪機安裝在雙層隔振彈性基座上;主機艙採取了隔音防振措施:採用5葉大側斜可調螺距螺鏇槳,並在螺鏇槳上採用了氣幕降噪技術。此外,艦上還裝有3台發電機組和1個應急電站,主機、電站的監控和全艦的損管系統全部採取了集中管理,由中央計算機集中控制,具備了較高的自動化程度。愛宕級與日本現代建造的其他水面戰艦一樣採用了模組化設計,模組化設計不但能夠大幅減少建造成本,提高建造速度,而且有利於後勤保障以及以後的現代化改裝。

防空系統

MK-41垂直發射裝置熱發射戰斧巡航飛彈MK-41垂直發射裝置熱發射戰斧巡航飛彈

愛宕級裝備2組美制MK-41型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包括艦首的64個發射單元和直升機庫頂部的32個發射單元。MK-41垂直發射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飛彈發射裝置,具有隱蔽性強、發射速度快(最高達1枚/秒)、反應時間短、可全方位攻擊等優點,而這些特點對抗飽和攻擊特別重要。MK-41在使用上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可根據需要靈活配備除拉姆防空飛彈之外的美國海軍所有類型的飛彈。MK-41採用熱發射技術,飛彈尾焰在發射井內產生的燃氣由專門設計的排氣道來釋放。

愛宕級艦首的MK-41垂直發射裝置愛宕級艦首的MK-41垂直發射裝置

愛宕級現裝備的是標準-2MRBLOCKLⅢA/B防空飛彈。一般情況下,愛宕級的96個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發射單元混合裝載80枚標準-2MR防空飛彈和16枚阿斯洛克反潛飛彈(金剛級總共90個發射單元,裝載74枚標準-2MR艦空飛彈和16枚阿斯洛克反潛飛彈)。飛彈可單發,可多發連射,最小發射間隔為1秒。標準-2BLOCKⅢA採用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彈長4.72米,直徑0.343米,翼展1.06米,發射質量706.7千克,飛行速度2.5馬赫,最大射程167千米,射高10~19800米,採用中段慣性加無線電指令修正和末段半主動雷達自動尋的複合制導。與標準-2BLOCKⅢ相比,BLOCKⅢA型的射程、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配備的MK-125高爆戰鬥部的爆片也具有更大的速度,對來襲目標的毀傷能力更大。BLOCKⅢB型具有雙重半主動雷達導引和紅外線導引,用於超視距目標或有低雷達截面的目標。

愛宕級艦舯灰色的干擾箔條發射裝置愛宕級艦舯灰色的干擾箔條發射裝置

愛宕級與阿利·伯克級一樣,3部SPG-62火控雷達分別被安裝在艦橋頂部桅桿前面和後煙囪後面的平台上。SPY-1D(V)相控陣雷達、3部SPG-62目標照射雷達與MK-41飛彈垂直發射系統相結合,能夠同時攔截空中12個目標。再加上高達80~96枚的標準-2備彈量,使愛宕級具有強大的抗飽和攻擊能力。標準-2BLOCKⅢA/B主要負責單艦及艦隊的中遠程區域防空,由於其射程遠,可以對來襲目標進行分批攔截,一旦攔截失敗,艦上的其他近程防禦系統還有充裕時間作出反應,從而使艦艇的抗擊壓力得以減輕。

近防對抗

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
愛宕級艦舯機庫上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愛宕級艦舯機庫上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

愛宕級在艦橋前階梯狀平台和直升機庫頂部各裝有1座MK-15BLOCK1B型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其前後布置的方式可實現對從艦首艦尾及艦體兩側來襲的空中目標進行全方位攔截。密集陣系統使用電力驅動的6個20毫米炮管,憑藉4500發/分的高射速在短時間內在目標來襲路徑上形成一道密集的彈牆,從而摧毀低空飛行的反艦飛彈等超近程目標。MK-15BLOCK1B近防武器系統是密集陣系統的最新型號,它在原1A型的基礎上增加了紅外搜尋跟蹤裝置,改進了KU波段搜尋與跟蹤雷達,可提供24小時被動搜尋和多光譜探測、跟蹤能力,對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等目標具有更高的攔截能力。BLOCK1B的最佳化炮管比1A型的更長、更重,通過簡化炮彈的散射模式和使用新型的炮口抑制系統提高了近防系統的射擊精度等。

除了硬殺傷武器外,艦上還裝備有4座MK-36MOD12型6管130毫米箔條誘餌發射裝置,可以靈活發射多種不同用途的干擾彈藥,如金屬箔條/紅外誘餌彈、箔條紅外混合誘餌彈和假目標誘餌彈(射程在2500米),用於干擾誘騙雷達、紅外製導反艦飛彈,並與艦上的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構成對抗反艦飛彈的完整的主/被動電子對抗系統。

反潛系統

愛宕級艦尾的反潛系統愛宕級艦尾的反潛系統
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愛宕級直接引進了美國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組成部分SQQ-89(V)10綜合反潛作戰系統,而沒有採用金剛級上的OQS-102型球鼻首聲吶和OQR-2型拖曳線列陣聲吶。SQQ-89(V)10反潛作戰系統是SQQ-89(V)反潛作戰系統的最新型號,主要由SQS-53C低頻艦殼聲吶、SQR-19(V)2戰術被動低頻拖曳線列陣聲吶、SQQ-28蘭普斯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MK-116-7反潛火控系統和相關武器系統、UYQ-25水聲傳播預報數據處理系統等組成。SQS-53C布置在艦首的球鼻首內,是美國現役最先進的大型主/被動數位化艦殼搜尋/攻擊聲吶,以主動方式工作時最遠對潛探測距離為65千米。其圓柱形基陣採用了大量高清度聽音器,具有探測跟蹤水下目標(包括潛艇、水雷、魚雷)、主動精確測距、被動監視及水下通信等多種功能,並為反潛飛彈、反潛魚雷以及拖曳式反魚雷誘餌提供精確的目標數據。由於聲學基陣較大,SQS-53C對淺水水域的低噪聲潛艇和低速航行的潛艇有較好的探測能力,據稱是唯一能夠有效探測俄制基洛級常規潛艇的聲吶。SQR-19(V)2拖曳線列陣聲吶位於艦尾左舷的水密門內,主要用於對潛遠距離被動探測、噪聲測向、跟蹤和識別,並引導反潛直升機前往攻擊海域。該聲吶整體性能十分先進,採用了1700米長的拖纜,線陣列長245米,拖曳深度365米,數據處理系統套用了全新的數字式高容量計算機系統,最遠可探測到130千米外的水下潛艇。

愛宕級艦舯的魚雷發射管愛宕級艦舯的魚雷發射管

愛宕級有16個MK-41垂直發射單元裝備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備彈16枚。垂直發射型阿斯洛克反潛飛彈是日本所有具備飛彈垂直發射能力的驅逐艦的標準反潛武器系統。飛彈長4.87米,直徑0.358米,發射質量639千克,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戰鬥部裝MK-46MOD5反潛魚雷,最大射程20千米,可對處於水深40~1000米的潛艇展開攻擊。日本正在以97式魚雷為戰鬥部研製國產新型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愛宕級直升機庫愛宕級直升機庫
發射Mk-46魚雷發射Mk-46魚雷

除了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以外,該艦的反潛武器系統還包括設在艦後部兩舷的2座HOS-302型(68式)鏇轉式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通過艦內遙控操作來發射MK-46-5反潛魚雷及73式輕型反潛魚雷。MK-46MOD5型為MK-46魚雷的最新改進型,其尋的段、導引段、引信及動力系統均經過了大幅技術改造,從而具有更好的抗干擾能力和識別、捕捉目標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對付裝有消聲瓦的現代低噪聲潛艇。MK-46MOD5型魚雷的另一個特點是增強了在淺水區對付潛艇的能力,甚至可命中浮在水面上的潛艇。MK-46MOD5型魚雷採用壓縮空氣推進,自導方式為主/被動聲自導,長2.67米,直徑0.328米,重235千克,彈頭重44.49千克,採用雙航速(搜尋階段為低航速,攻擊時為高航速)航行,最高航速44節,射程11千米/40節,作戰深度6.1~457.2米,其制導精度很高,並具有多次重複攻擊的能力,制導系統在丟失目標後可重新進入搜尋狀態,直至動力耗盡為止。

美國海軍直升機操作軍AQS-22吊放聲納美國海軍直升機操作軍AQS-22吊放聲納
SH-60K反潛直升機SH-60K反潛直升機

愛宕級在艦尾增設了1座直升機庫,搭載1架SH-60K反潛直升機,並在機庫內設有防空飛彈和反潛武器庫,比金剛級在直升機的運用上更具有靈活性。SH-60K是SH-60直升機的改進型,在SH-60J的基礎上機身加長了0.4米,最大起飛重量增加近1噸,達到10.89噸。該機最大飛行速度250千米/小時,升限3810米,航程1110千米,續航時間4.2小時,作戰半徑200千米。SH-60K的最大改進是水下探測設備獲得升級。其裝備有日本自行研製的先進低頻主動吊放聲吶,可有效對付裝備消聲瓦的低噪聲潛艇,性能相當於美國海軍AQS-22低頻聲吶。該機配備的ISAR逆合成孔徑雷達,通過解析目標反射的雷達波都卜勒偏移,可以識別目標的形狀,並可得到類似照片質量的解析度,對水面艦艇目標的搜尋距離超過250千米。SH-60K還裝備有聲吶浮標投放器、磁探測儀和前視紅外感測裝置等探測設備,戰術情報顯示裝置、飛彈報警裝置、雷達干擾箔條和煙霧閃光彈發射裝置也得到升級,並增加了與海上幕僚監部系統對應的戰術情報處理、顯示功能和僚機進行戰術情報交換的功能。SH-60K直升機加長了兩翼武器掛架,攜帶的反潛武器比SH-60直升機多了日本自行研製的97式反潛魚雷,該魚雷的彈體較MK-46略長,重量也相應增加,因此不能使用SH-60J的掛架。97式採用雙航速(搜尋階段為低航速、攻擊時為高航速)航行,配備有威力較大的成形裝藥彈頭,不但可攻擊高速、深潛目標,還增強了在淺水區對付潛艇的能力。SH-60K執行反潛任務時,通常搭載2枚反潛魚雷或MK-64深水炸彈。SH-60K還新增了雷射制導的海爾法飛彈(可掛4枚,射程8千米)和7.62毫米機槍,從而具備一定的反艦作戰能力。此外,SH-60K保留了SH-60直升機的反艦飛彈中繼制導功能。

反艦系統

愛宕級的90式反艦飛彈發射裝置愛宕級的90式反艦飛彈發射裝置
愛宕級的MK-45MOD4型127毫米全自動艦炮愛宕級的MK-45MOD4型127毫米全自動艦炮

愛宕級前級金剛級裝備有2座四聯裝魚叉飛彈發射裝置,而愛宕級則換裝了外型相似的2座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SSM-1B)發射裝置(備有8枚90式飛彈)。愛宕級2座90式飛彈發射裝置布置在2座煙囪之間,這種發射裝置也可以發射魚叉飛彈。愛宕級使用日本研製的WPC-1A武器控制系統來控制發射90式飛彈,WPC-1A通過接收來自艦上指揮控制數據,解算發射飛彈的相關數據,進行任務規劃,並確定飛彈的發射時機。除使用日本研製的WPC-1A武器控制系統外,90式飛彈也可使用魚叉飛彈的AN/SWG-1A武器控制系統。90式飛彈是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自行研製成功的反艦飛彈,裝備了村雨級護衛艦和高波級護衛艦以及隼級飛彈艇等海自新一代艦艇。90式飛彈長5.09米,彈徑0.35米,彈重667千克,推進裝置採用1台渦輪噴氣發動機,飛行速度0.9馬赫,最大射程150千米,單發命中機率95%。

愛宕級驅逐艦愛宕級驅逐艦

愛宕級在艦橋前甲板上裝備有1門採用隱身設計的MK-45MOD4型127毫米62倍徑全自動艦炮。該艦炮除打擊海上目標外,還具有很強的精確對地攻擊能力,並可用於攻擊低速飛機。MK-45MOD4艦炮是美國海軍MK-45艦炮的最新型號,也是美海軍在役的唯一能夠發射新型彈藥的艦炮。與以前的MK-45MOD2相比,在反應能力、適應能力、毀傷能力、可維護性、自動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口徑主艦炮。除可發射MK-45MOD2使用的各種常規炮彈外,MK-45MOD4型還可發射美海軍新研製的低成本競爭型彈藥、MK-172新型子母炮彈及其高能發射裝藥等。MK-45MOD4型艦炮除射速略遜於金剛級驅逐艦上的奧托·梅萊拉127毫米全自動艦炮(射速45發/分)外,在對地/對艦攻擊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愛宕級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艘裝備MK-45MOD4艦炮的驅逐艦,其使用的MK-45MOD4由日本鋼鐵公司引進美國專利生產。

SH-60K反潛直升機發射AGM-114地獄火飛彈SH-60K反潛直升機發射AGM-114地獄火飛彈

愛宕級上裝備的SH-60K反潛直升機,除可擔任反潛、警戒及反艦飛彈中繼制導等任務外,還可使用AGM-114地獄火飛彈和機槍攻擊小型艦艇。此外,愛宕級裝備的標準-2BLOCKⅢA/B艦空飛彈可用作超音速反艦飛彈使用,以2馬赫的速度攻擊40千米內的水面艦艇。艦上的2座密集陣BLOCK1B型近防武器系統,也可用於對2500米內的可疑船或自殺艇等小型高速水面目標進行攔阻射擊。愛宕級還裝備有2~4挺12.7毫米機槍以對付日益嚴重的海上恐怖行動的威脅。

宙斯盾系統

愛宕級的宙斯盾相控陣雷達愛宕級的宙斯盾相控陣雷達
愛宕級宙斯盾桅桿雷達愛宕級宙斯盾桅桿雷達
宙斯盾戰鬥系統基線-2-6宙斯盾戰鬥系統基線-2-6

愛宕級採用的基線7.1型宙斯盾系統是最新升級版本,韓國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和澳大利亞計畫建造的霍巴特級驅逐艦也選用了該版本。基線7.1型反映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的最新進展,具有極強的海上區域監控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彈道飛彈防禦能力,成為美國海軍海上彈道飛彈防禦體系的核心。其主要改進包括輔助感測器、改進型戰斧飛彈、寬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和先進的計算機處理系統等裝備的升級。基線7.1系統的計算機處理系統首次採用了完整的現成商用宙斯盾先進處理計算機運作架構,把原來的AN/UYK-43一類美國海軍標準計算機徹底轉向商用的計算環境,運算速度比金剛級提高了960倍,從而具備更快的反應速度,增強了系統的效能,同時也是向開發式結構轉變的關鍵一步。SPY-1D(V)相控陣雷達系統是宙斯盾基線7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自動的自適應雷達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在雷達發射機、信號處理與控制計算機上都進行了改進,具有高速追蹤和垂直搜尋追蹤目標能力,提高了探測低空掠海目標(如掠海飛行反艦飛彈)和瀕海環境中操作時濾除海面雜波的能力,並增加協同作戰能力。與金剛級採用的SPY-1D相比,SPY-1D(V)最大的改進是提高了彈道飛彈探測能力。SPY-1D雷達只能及時探測到像飛毛腿一類的中近程低速彈道飛彈,而愛宕級則能夠早期發現射程比較遠、末端速度很高的中遠程彈道飛彈。日本引進的宙斯盾基線7.1系統與美國海軍的自用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刪除了戰斧巡航飛彈武器控制系統,不具備發射戰斧巡航飛彈的能力。此外,美國海軍的宙斯盾基線7.1系統中的水下作戰系統集成了遠程遙控獵雷系統,不過日本海上自衛隊有強大的水面反水雷力量支援,可能沒有裝備該獵雷系統。

電子戰系統

愛宕級的電子系統室愛宕級的電子系統室
紅圈內即為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紅圈內即為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

愛宕級的主要電子戰系統為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其電子支援/對抗(ESM/ECM)天線分別位於桅桿頂部以及艦橋頂部左右兩側。NOLQ-2是日本在美國SLQ-32綜合電子戰系統的基礎上自行研製的,主要用於360度全方位內對探測到的信號自動分類、更新、識別和評估,並對威脅本艦的輻射源進行收集、識別、測向、告警。NOLQ-2能夠復蓋從甚高頻到18兆赫茲的絕大多數雷達、通信工作頻段,而且工作功率也很高,性能不亞於美國海軍的SLQ-32(V)2/3綜合電子戰系統,在某些方面還有所超出。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除具有電子偵察功能外,還具有轉髮式干擾、應答式假目標干擾、噪聲干擾和箔條幹擾功能,能夠實施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因此具有完善的電子偵察和電子對抗能力。此外,愛宕級上的4座MK-36MOD12型箔條誘餌發射裝置也可以作為NOLQ-2綜合電子戰系統的組成部分,通過發射金屬箔條/紅外誘餌彈和假目標誘餌彈來與電子偵察、干擾系統配套使用來對抗反艦飛彈。

在魚雷對抗方面,愛宕級艦尾部靠近水線部位右側並排布置了2個圓孔,用於收放日本國產4型拖曳式魚雷誘餌。4型拖曳式魚雷誘餌通過發出模擬艦艇航行的噪聲來誘騙敵方魚雷。該艦在設計上留有將來引進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正在開發的新型魚雷對抗措施的空間。

性能數據

參考諸元
標準排水量 7,700噸
滿載排水量 10,050噸
艦長 165米
舷寬 21米
吃水 6.2米
動力 COGAG
4×LM2500燃氣渦輪機/100000 雙軸CRP 雙舵
乘員 310人
最高速度 30節
續航力 7000 海里 /19節
船電系統
雷達 1×AN/SPY-1D(V) 3D 相控陣雷達
—— 1×OPS-28D平面搜尋雷達
—— 1×OPS-20導航雷達
—— 3×AN/SPG-62照明雷達
聲納 1×OQS-102 主/被動艦首聲納
—— 1×OQR-2拖曳陣列聲納
作戰系統 宙斯盾 (Aegis)Baseline7作戰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 1×MK-45 Mod4型5英寸62倍徑艦炮
飛彈 12×八聯裝 MK-41垂直發射系統 (前64枚,後32枚)
—— 2×四聯裝 90式反艦飛彈 發射裝置
近防 2× 密集陣 近迫防禦武器系統
魚雷 2×三聯裝324mm HOS-302魚雷發射管
艦載機 1×SH-60J/K 反潛直升機

服役動態

朝鮮彈道飛彈威脅朝鮮彈道飛彈威脅

兩艘愛宕級(DDG-177、178)分

別在2005年8月24日與2006年8月30日下水,並依序於2007年3月15日與2008年3月13日交艦成軍。由於日本政府對於朝鮮大力發展彈道飛彈倍感威脅,所以兩艘這愛宕級的重要任務便是對彈道飛彈進行預警與防禦。也因此,這兩艘愛宕級分別編入舞鶴(臨日本海)的第三護衛群 (愛宕號),以及位於佐世保(在九州北部,負責東海、黃海)的第二護衛群(足柄號),屏障日本的西側,防堵中國與朝鮮瞄準日本的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與大浦洞1型中程飛彈。完成反彈道飛彈能力後的金剛級 與愛宕級兩型宙斯盾艦, 與部署於陸上的愛國者PAC-3構成日本的兩層彈道飛彈防禦網:當敵方彈道飛彈升空後,先由外海的宙斯盾艦發射標準SM-3在飛彈中途(大氣層外)進行首波攔截;如有漏網之魚穿越,後方的愛國者PAC-3則在飛彈下落階段展開第二波攔截。

宙斯盾艦碰撞事故宙斯盾艦碰撞事故

在2008年2月19日凌晨,剛結束一次遠航測試

(包含在夏威夷進行實彈射擊)任務的愛宕號在返回橫須賀港的途中,於千葉縣南方的近海不慎撞沉一艘小型漁船,造成船上兩名漁夫失蹤。由於這些漁船都是7.5噸的小舢舨,加上近岸背景回波的強烈干擾,愛宕號的導航雷達無法有效發現這些漁船; 而愛宕號方面的人員因素也占有重要成分,事發之前艦橋值班人員剛剛完成輪替,在暗夜突然遭遇大批小型漁船,很容易產生疏失 ,而事後調查更發現當時艦長與副艦長都在寢室休息,艦上值更官也不在崗位上。這件意外在日本輿論引發一陣強烈反響,受到一連串的批評。

服役影響

高雄級重巡洋艦愛宕號高雄級重巡洋艦愛宕號
愛宕級驅逐艦首艦愛宕號愛宕級驅逐艦首艦愛宕號

愛宕級針對的並不僅僅是朝鮮,隨著朝鮮局勢升級,愛宕級部署到黃海,黃海是中國海防前哨,遼東和膠東半島更是拱衛首都的屏障,此間分布著中國眾多的軍事基地,如旅順和青島是中國海軍重要的港口和基地,後者更是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艘航母的駐泊地,另外中國第一艘航母正在本海域進行頻繁的試驗、中國核潛艇造船廠及基地離此不遠,因此愛宕級可以憑藉其先進的探測系統對於中國海、空軍的布署及訓練情況進行偵察,蒐集相關情報,特別是中國第一艘航母的試驗和訓練更是美日等國關注的重點,愛宕級可以通過探測中國航母艦載機、探測相關係統的電子情報,從而推測中國航母及艦載機訓練水平,以及航母形成作戰能力的大致時間。

本級艦

番號 艦名 建造 開工 下水 完工 所屬
DDG-177 愛宕 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 2004年4月5日 2005年8月24日 2007年3月15日 舞鶴基地
DDG-178 足柄 2005年4月6日 2006年8月30日 2008年3月13日 佐世保基地
愛宕級驅逐艦圖冊愛宕級驅逐艦圖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