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青年攝影家採訪筆記(藝術卷)

想像:青年攝影家採訪筆記(藝術卷)

他們代表了藝術的先鋒,攝影的未來方向。 有時覺得他們的影像是孤獨的,但不是無望的期待,也不是無聊的託詞。 他們的影像有時是自我封閉的,但不是孤芳自賞的宣洩,也不是與世隔絕的意淫。

基本信息

《想像》青年攝影家採訪筆記(藝術卷)
封面

書名:想像:青年攝影家採訪筆記(藝術卷)
採訪人:陳維、遲鵬、范順贊、韓軍偉、編號223、劉韌、劉曉芳、盧彥鵬、鳥頭小組、塔可、鄔樹楠、於筱、張克純、張曉、朱陽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與十五位青年攝影藝術家的多次對話與採訪,記錄下來他們用攝影媒介創作的心路歷程,書中不但有對他們藝術觀念的解讀還有對當今藝術文化事件的映射。這十五位攝影藝術家都是當代國內最炙手可熱的新銳攝影師,在光環的背後,他們的思維比幕前更加閃爍,研讀他們的作品,體悟一代人的生活記憶。他們代表了藝術的先鋒,攝影的未來方向。當代攝影藝術的可能性在他們那裡都成了可行性。書中的萬象大觀幫助我們穿過影像看透心靈,了解那個亘古永恆的命題:“我是誰”?
攝影:遲鵬

用文字揭示年輕一代攝影藝術家的真實思想與生活,用影像表達藝術新主力的先鋒觀念與精神。
攝影:劉曉芳

出版信息: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孫慧婷
ISBN:978-7-5155-0506-0
印張:16 開本:16  印刷:四色  頁數:288 裝幀:無線膠訂
建議上架:攝影 文化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定價:88元

編輯推薦

《想像·藝術卷》,作者採訪了中國當代最炙手可熱的眾多青年攝影家,這本書用整理採訪的文字真實記敘了當代青年攝影家的創作與生活,用大量攝影家自己的作品來表現他們獨特的藝術品格和人文精神,不僅在攝影界影響巨大,在大眾讀者里也是很好的藝術人文讀本。他們將天馬行空的思考帶入影像,他們用藝術的視角去闡釋芸芸眾生,他們遊走在想像與現實,拯救與逍遙之間。他們捕捉光陰的契機,他們將會成為新思潮的卷首語!
攝影:陳維

作者簡介

孫慧婷,曾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廣播,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曾赴台北世新大學、葡萄牙UniversidadeCatolica Portuguesa交流。參與過多部獨立電影、宣傳片、廣告片的拍攝並擔任編導、製片、攝影等。先後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攝影之友》《大眾攝影》《攝影世界》《中國攝影家》等媒體發表作品。出版有《接近:青年攝影家採訪筆記》(紀實卷)《想像:青年攝影家採訪筆記》(藝術卷)。現為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

圖書目錄

001 做點攝影該做的
019 一個活著的,充滿著濃鬱氣味的人
041 在法國時間裡為夢想打工
057 丹青不渝 夢想不褪
077 在曖昧里,漂游,放蕩
097 遊牧幻夢的維度
123 一代人的小情懷
139 願它如詩
157 歡迎來到“阿拉格”世界
177 詩,棲居何處
193 互為客體的潛暴力
209 愛麗絲不在家
229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
243 人山·人海
261 結影記事 歸去來兮

《想像還是拯救》
孫慧婷
眼下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影影綽綽都是思想和現實碰撞出的產物。從真實影像中一路走來,我越發意識到一定要寫本關於個人化情緒的書,終於在《接近》這本書之後,《想像》也隨之出爐了。它完全按照我的構想,可以包羅萬象,可以不知所云。它不像之前《接近》的敘事那么真切,它會有點造作的小情調。它沒有固定的故事,沒有本來的面目。到底多少形容詞能描繪清楚蹁躚的思緒呢?
我甚至不能定義書中影像的類別,它們有著多種光環下或者謾罵中的名頭,“觀念”或“藝術”?“結構”或“解構”?“現代”或“後現代”?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們在極致化地傾向於一個時代,它們是這一時代精神的統合。影像背後的操縱者用浪漫的氣質薰染思想,再去誘惑信眾——現實中不存在的,就讓想像去完成。 
我常常苦於分析不透自我,在採訪中才逐漸理解,何必去研磨透徹呢。“沒有人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既然存在於多重空間中,必然有著多重的自我:現實或精神,肉體或靈魂。作為普通的大多數,早已成為被現代化的眾生,有太多人在大力的批判物化現實對於精神世界的消解,卻又糾結於自己的生存之道。龐大的群體一邊說著痛恨功名利祿的浮誇,背後卻抵不住物質洪流對良心的沖刷。我們滿眼充斥著表象,而成為當下的恐懼者。我們失去了想像的力量,才會迷茫於未來的方向。我們急不可待地需要被拯救。
時代的特殊性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起點,我們得天獨厚地受到了各界的厚愛。於是個性化的年輕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我們日日拂拭心靈之屋,期待映射出天下之林的廣大。有那么一群天馬行空的年輕攝影師憑藉自我的影像在橫衝直撞中逐漸成長。他們或是熱情奔放,或是狂放不羈,亦或是鬱郁低沉。但他們始終堅持用自我的藝術視角去闡釋芸芸眾生,千姿百態。他們看待物質是得失隨緣,心無增減。他們也許冥冥中領悟了萬法緣生,體性本空的真諦。這個社會需要他們的回饋,哲學的反思和藝術的洗滌。
當人們思索如何丈量內心的渴望與絕望的鴻溝時,他們用影像解答;當人們好奇理想化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反差到底有多鮮明時,他們用影像詮釋。無論是影像還是攝影師,抑或是他們的生活,都具有了兩面性,可以是詩化的,也可以是日常的。每一個用影像發聲的人,都是遊走在想像與現實、拯救與逍遙之間的行者,不斷追尋,尋找一個並不存在、沒有終點的屬地。他們有的獲得了信仰,有的掙脫了俗世,有的寄託了精神,有的堅定了自我。他們不允許被低估,也抵制一切的神化。他們期待光陰的契機,成為新時代思潮的卷首語。
我曾經在微博上看過一組宇宙星球的對比圖片,當地球與北河三對比時,瞬間化為一張影像中的某個像素。而在銀河系之外,人們可以估算到的河外星系就有超過千億個。地球在宇宙之中就像是細胞里的細胞核之於身體一般,如同我們毛髮深處存活的微生物一樣。但是我想,因為影像,星球再大也在圖上,宇宙再大也在我們的心裡。因為總有人願意試著沿著毛髮爬出來,用眼睛看清楚整個世界,也許這就是我們感嘆的三千世界吧。為當下留影,此刻成了我們的使命。套用甘地的話,就物質生活而言,影像是我們的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們的影像。有那么一群人,他們誓死保衛這個世界。
雖說逝者如斯夫,但只有面臨盡頭時,人們才會震動覺醒。眼前這些專注的思考者們努力跨過眼前的門檻,超越時代。他們的一切思維、行動,似乎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牛角尖,避免那些差點被荒廢掉的晝夜。他們的影像在似與不似之間,由此衍生的模糊多義卻令人鍾情神往。有時覺得他們的影像是孤獨的,但不是無望的期待,也不是無聊的託詞。他們的影像有時是自我封閉的,但不是孤芳自賞的宣洩,也不是與世隔絕的意淫。他們有感而發,有影而鳴。若您走進,請您細凝,應該能從中收穫零星的拯救力量,或者難得的片刻逍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