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還本身

《惡還本身》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七章,前面的一章,是說要是壞人向我們發恨心,並且來擾亂我們的話,我們應該以最大的忍辱力去降伏他,這一章正好是上一章「彼來惡者,而自惡之」的事實證明。

作品原文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響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注釋譯文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說:有人聽說我遵守正道,力行大仁大慈,因此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故意來誹謗我,要當面侮辱我,刻毒地惡罵我。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以他的福德智慧去說法度眾生,很快地得到眾多修道人及信徒的擁戴,紛紛追隨著他。在當時的印度,有很多外道,眼見自己的信徒改變了信仰,都成為佛教徒了,他們因此非常嫉妒,懷恨在心,於是常常找碴兒,想盡各種方法要來謗佛。那末,釋迦牟尼佛以什麼態度去面對他們呢? 「佛默不對」,佛就靜靜地默不作聲,也不去理睬他,任由他罵。你們想想,你又沒有過錯,反而受了一個跟你毫不相干的人,這么祖宗十八代,什麼粗言惡語都罵了,你會有什麼反應?只有同他打架,要不然,也得同他呵斥幾句,才能夠消除心頭的氣。但是,釋迦牟尼佛是有智慧、有修養的,只是說:不要理睬他,讓他去罵吧!罵夠了,罵得辛苦了,他自己會停下來的。 「罵止」,這個人罵夠,停止了,佛才問他:「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子,是文言,就是白話的「你」。我現在問你:「當你拿著一份禮物去送給人家,要是人家不領你的情,不肯接納,這份禮物是不是仍然給你自己帶回去呢?」 「對曰:歸矣!」。對方回答說,「是的,我當然帶回去!」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佛又告訴他道:「你現在這樣惡罵我,罵得這么辛苦,但我也是不接受,就好比你送禮物給我,我不肯接受,那末,你還是要把罵人的罪過帶回去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勉勵我們:一個人不要隨便做壞事,做壞事一定有報應的。他舉了兩個譬喻:「猶回響聲,影之隨形」。好象我現在這樣敲一下,馬上就有一個聲音響起;又好象我們到深山裡面大叫一聲,立刻有迴響,這是猶回響聲。影之隨形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在太陽或者燈光照射的地方,看看我們的影子,一定不離我們的形體,永遠跟隨著我們的。我們要是跟影子說:「不要跟著我吧!」可能嗎?當然不可能的。你現在做了壞事,說不會受報應,同樣是不可能,那罪過是永遠逃避不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象聲音有迴響和影子隨身,是不相舍離的。 「慎勿為惡」。釋迦牟尼佛就勸他,不要這么無故地罵人,誹謗人。對佛對三寶的誹謗,罪過太大了!所以要小心,不可造罪惡,不然,一旦惡貫滿盈,最後一定會自食其果的。 這一章佛是以譬喻來勸導我們不要造惡,經文的對話,非常生動,也使我們非常受用的。 當釋迦牟尼佛將要圓寂的時候,弟子問他: 「佛在的時候,我們的一切問題,佛都會為我們辯護,保護我們,要是佛離開了世間,有壞人來搗蛋、擾亂,我們該怎么辦?」 佛說:「默擯──不要理睬他!」 「不要理睬他」這個功夫是最高明的。 所以大家記住:今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開示,不論人家詆毀、詈罵、侮辱我們,我們靜靜的不要理睬他,他罵了,罪過由他自己去承擔,我們沒有什麼損失,這一點,希望大家牢牢地記在心頭。

譯者簡介

攝摩騰(?年―公元73年)、竺法蘭(生卒年不詳),皆為中天竺(古印度)人,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翻譯佛經,同被尊為中國佛教鼻祖,皆卒葬洛陽。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捨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於是,明帝派郎中蔡�(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於鴻臚寺,後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攝摩騰圓寂於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聖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後,卻被佛徒挽留,後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後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後竺法蘭卒,葬於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