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系指與情緒有關的各種生理機能變化而言。情緒是高級神經大腦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伴隨情緒活動整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均有相應的變化,機體器官組織等活動亦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情緒平穩、快活、舒暢則呼吸平穩、心搏適中、代謝正常;如情緒呈高亢興奮狀態,則心搏與呼吸加快、代謝增強、體溫升高、血管緊張度增加、血壓上升、肌肉緊張度增加;如情緒低沉愁楚,則心搏減慢、呼吸低弱、代謝下降、血壓與體溫下降、肌肉鬆弛無力等。
特性
人類表情除具有先天性、共同性、習得性、可控性等特性,還有獨特的功能,如適應功能、信息傳遞功能。因而表情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和藝術表現的有力手段。它可輔助和替代言語,甚至超越言語。
面部表情除額眉、眼鼻和口唇部的肌肉變化外還有自主神經活動; 言語表情是情緒在音調和語言的節奏速度等方面的表現; 身段表情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表現,尤其以手勢為主;表情比言語更細緻、傳神,有時唯有運用表情才能將人物複雜而難言的內心活動表達得淋漓盡致,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現代研究發現, 面部表情還具有生理反饋功能。本世紀30年代, 伍德沃斯提出辨認面部表情的量表, 列出6種基本情緒的表情。40年代,施洛斯貝格進而提出面部表情的識別維度。70年代以來,伊扎德和埃克曼進一步提出了特定的基本情緒的面部模式和標定的標準。狹義的情緒表現主要指身段表情而言。
情緒表現的發展
情緒表現是情緒在有機體身上的外部表現,即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語表情和體態表情。兒童出生後,立即可以產生情緒表現,如怕、怒、愛等,即一些原始的情緒反應。這種原始情緒反應與生理滿足與否直接聯繫,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情緒表現是人類進化與適應的產物。
到嬰兒期,情緒表現進一步發展,並進一步分化,林傳鼎、伊扎德等人的研究都表明,2歲左右的兒童已出現了各種基本情緒,如伊扎德指出,隨年齡的增長和腦的發育,情緒逐漸增長和分化,形成了人類的9種基本情緒:愉快、驚奇、悲傷、憤怒、厭惡、懼怕、興趣、輕蔑和痛苦。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整個心理活動的發展,兒童情緒、情感表現發展體現為:①情緒和情感的社會化, 如情緒表現中社會性交往成分不斷增加,引起情緒表現的社會動因不斷增加;情緒的外部表現——表情日益社會化等。②情緒表現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越來越豐富和深刻。③情緒表現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提高,情緒表現的衝動性逐漸減少,穩定性不斷提高,情緒表現和情感逐漸從外露向內隱發展。比如:打針時很痛,但認識到應當勇敢,能含淚作出笑容等。可見,情緒表現有了很大發展,情緒表現發展的成熟年齡因人而異,是相對而非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