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小說]

《情人》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作之一,極具杜拉斯的個人風格與魅力。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後一次吶喊,也是關於她的有關自己身世作品的一次新的融合和濃縮。一種靈與肉、愛與欲相分離的愛情專著。

基本信息

簡介

《情人》[小說] 《情人》[小說]

《情人》,是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原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1914年-1996年)在1984年寫的小說。描寫了一位在越南的法國殖民地生活的貧窮的13歲法國女孩與30多歲富有的中國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該小說是杜拉斯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作之一,極具杜拉斯的個人風格與魅力。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後一次吶喊,也是關於她的有關自己身世作品的一次新的融合和濃縮。一種靈與肉、愛與欲相分離的愛情專著。
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傑作之一西方百部經典著作之一,1984年獲龔古爾文學獎。

背景

中國讀者了解杜拉斯大多從她的《情人》開始。這部小說是她在70歲的時候,超越似水年華的時間阻隔,傾注真情創作出來的。 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杜拉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西貢的愛情事件,主人公之間沒有故事,只有愛與性愛。《情人》問世當年即獲得了法國文學的最高獎--龔古爾文學獎,引起了社會與文學界的極大反響。幾乎年年再版,不僅在法國,而且在世界許多國家都被列入暢銷小說,並被譯成40多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杜拉斯原屬難懂的作家之列,《情人》的發表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認為是"歷史性的杜拉斯現象",使杜拉斯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
最初接觸杜拉斯的《情人》,緣自王小波《我的師承》。王小波在那篇著名的隨筆裡面,對王道乾先生的文字功夫與杜拉斯的文筆,給予了無以復加的褒揚。為一睹被王小波讚譽為黃鐘大呂似的文字,我去讀了杜拉斯。並由此開始留意起與杜拉斯有關的一切信息。
出版於1984年的《情人》,在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這使得杜拉斯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法語作家。1991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成功地把這部名噪一時的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後,又使得杜拉斯成為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十幾年來,《情人》這部小說,或者說《情人》這部電影,使杜拉斯成為國際文學明星,因而也為中國讀者所熟悉並喜愛。

特點

《情人》[小說] 《情人》[小說]

杜拉斯對情景的描寫也很獨特,在紛亂的敘述里,總能讀到幾處清新的外景描寫:“……城市裡的喧鬧聲很重,記得那就像一部電影音箱放得過大,震耳欲聾。我清楚地記得,房間裡的光線很暗……窗上都沒有鑲嵌玻璃,只有窗簾和百葉窗。在窗簾上可以看到外面太陽下人行道上走過的人影。過往行人熙熙攘攘。人影被有規律的百葉窗橫木條劃成一條條的。木拖鞋聲一下下敲得你頭疼,聲音刺耳……”這隨手抄錄的描寫,我認識到了杜拉斯的自我感受,到位的獨特感受,不是泛泛的,隨手模仿的描寫。以前,看到第五代導演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就是要跟前人不同,每拍攝出一條片子來,一看,還是沒有超出前人的窠臼,我們就推翻了重拍,找特殊的角度,一定要從另一個角度來拍,就是千方百計地跟前人不同。”搞繪畫的人,我見過,總是追求不同,這個不同我想就是創作的樂趣。文字也需要創作,杜拉斯肯定讀過大量的前人寫的場景和敘事的方法,但杜拉斯就是不要重複,她寧可就這樣“喝乾一瓶威士忌”後再來寫作。我想她追求的就是——創新。
這本小說的另一個突出點,是對的描寫,同樣貫穿了杜拉斯的創新意識,中國的一位女作家,記得是上海的王安憶曾說過:“中國沒有自己的性描寫。”看杜拉斯在《情人》里,描寫性方面的片斷,都是很有分寸感的,不是任意順著筆尖流淌,而是用了節省的筆墨,卻傳達出法國少女的把三分快樂、七分萌動與荒涼自私的情緒,膠合在一起的特殊感覺:“……他一面哭,一面做那事。開始是痛苦的。痛苦過後,轉入沉迷,她為之一變漸漸的被緊緊吸住,慢慢的被抓進,被引向極樂之境,沉浸在快樂之中。大海是無形的,無可比擬的,簡單極了。”
杜拉斯的寫作手法是在創新,不能為常人接受的刻意創新。杜拉斯敘述的故事是沉悶荒涼的,多視角的萬花筒。埋藏在創新和沉悶的土壤下面,是杜拉斯從生活情感中,提純的人生激情,是不容易看出來的、朦朧的。

賞析

讀完《情人》,首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杜拉斯的小說是不可輕易摹仿的。因為她的文字來源於靈魂的力量,而這個靈魂又依附在杜拉斯本人這個特定的肉體之上。惟其本人才能通過文字表達出那種蓄而不說的震顫波動。若想成為一個杜拉斯小說的閱讀者,起碼應該具備對激情的欣賞能力;能包容並深切理解她那異乎尋常的既晦澀又先鋒的思維;能敏感地把握小說中的語言。是的,把握語言這一點至關重要。就是如此,若想做到全面透徹地評價《情人》這部作品的多義性,依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杜拉斯在寫作《情人》這部自傳體性質的愛情小說時,已是70高齡。通過小說中濃濃的自傳色彩,敘述作家那段不堪回首的、不同凡響的愛情經歷。小說以一個年僅16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個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著這條敘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在這部小說中蘊藏了杜拉斯無限的生命激情。讀者在她記憶的引導下,身不由己地進入一個遙遠的藝術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領略異國風情,承受生命的沉重。沉淪在小說中的讀者,仿佛置身於一條充滿黑色情緒的大河。這種感覺宛若一曲哀樂,將我們赤裸而美好的肉體徹底掏空,只留下一顆沉默的心,靜靜地體會生命的蒼白。
語言是杜拉斯的看家本領,在閱讀《情人》的過程中,讀者往往會產生一種被杜拉斯逐步征服的感覺。這就是《情人》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是杜拉斯的魅力所在。文字一到杜拉斯的筆下,就變得飄忽不定;她可以隨意地變換人稱;可以自由地切換、穿梭敘述的時空順序。儘管如此,讀者還是能夠深深地體會到,小說中透露出來的那一股充滿張力的絕望之美,並不曾因寫作手法的隨意轉換而感覺到有所鬆懈;相反的,讀者始終能夠感覺到,杜拉斯那陰鬱蒼涼的心境緊緊地繃在那兒。

獲獎

1984年獲龔古爾獎。 
1986年獲里茨-巴黎-海明威獎,被評價為“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

作者介紹

瑪格麗特·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電影藝術家

杜拉斯是個從天而降的美麗異類,她那癲狂的思想注定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她筆下的愛情是對靈魂的絕對欣賞、絕對謳歌;靈魂與肉體可以超越時空使死亡在真愛面前俯首稱臣。湄公河上16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皮膚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孤獨與無助,是她生命的主要元素,不懈創作,是杜拉斯活著的動力之源。作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髮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試問除了杜拉斯,還有哪位女作家可以做到這一點?!
《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性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杜拉斯,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那份傷痛、那份傷痛到絕望的無助,那份無法理解只可體察的蒼茫恆遠的美麗,是書中最為精彩的表達,也是最為震撼讀者心靈的秘訣所在。也許,這就是杜拉斯文本的核心吧!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出版社

評價

瑪格麗特·杜拉斯可以說寫的是前小說:在這個空間和她開了個頭的這個時間裡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她著重寫的是一個故事的可能情況,但故事卻永遠不會發生;萬一發生了,就暴露了世界上存在的奧秘。她只講述發生的很少的一點點事情,再添上心裡所想的很少的一點點東西,就這樣她成功地創造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悲愴氣氛;這種悲愴氣氛與人的存在非常逼近,而和愉快的心境相距甚遠。 --《法國現代小說史》
宿命的經緯編織著杜拉斯的愛情圓環,最後形成了一個繭,緊緊地將"情人"包裹起來,可以痛哭、可以流淚,但是無法掙脫、無法逃離,在脫離了性靈而單純地訴諸於肉慾的愛情海洋中行進,除了迷航,到達是永遠無法企及的美麗!在愛與欲的分野中,杜拉斯的幸福在於畫了這個圓環,她的不幸恰恰是以這個圓環開始,又以這個圓環結束,在用欲望編織的空心球體中,《情人》得以永恆,杜拉斯得以美麗! --《杜拉斯的愛情圓環》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小說《情人》取得成功,有關她的作品的"可讀性"問題立即為之改觀,一直被看做是難以閱讀、只有知音才可接近的作者,其作品現在進入了廣大讀者爭相閱讀的領域,並且在銷售上打破紀錄,這實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法國評論家 米雷爾·卡勒·格魯貝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