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批評的基礎

悲劇批評的基礎

《悲劇批評的基礎》是一本德萊頓在十七世紀編撰的書籍。

簡介

《悲劇批評的基礎》是十七世紀英國古典主義流派的創始人,詩人,文藝批評家德萊頓撰寫。在《悲劇批評的基礎》專論中,就悲劇中的人物行為、人物性格和悲劇的目的等一系列論題提出了詳細的看法。德萊頓為英國文藝

約翰&amp約翰&amp
批評做出了的巨大理論貢獻。在《悲劇批評的基礎》講述說:“它沒有必要具有歷史的真實性,但是永遠有必要酷似真實,要有超過起碼的可能性。” 在《悲劇批評的基礎》中曾說:“如果詩人旨在引起恐怖和憐憫,而他描寫的一個行為是喜劇的,另一個是悲劇的,那么前者就會取悅觀眾,完全使他的意圖落空。”這些觀點是他都認為詩也是理性的思維,它也揭示真理和規律,它也是對必然性的思考。

序言

《悲劇批評的基礎》是他為自己的劇本《特羅勒斯與克萊西德》寫的序言。序言論說了悲劇的目的、情節、人物及悲戲劇的區別,認為創造可能的而又引人入勝的情節是悲劇最艱巨的任務。他認為文藝的社會功能在於“使觀眾在愉快中得到教益。”論文對悲劇中人物的性格有更豐富的論述,強調一種綜合的個性以及使人物形象鮮明的性格刻畫。他還對朗加納斯的悲劇激情論進行闡發。總的看,德萊頓在論文中並沒有提出新的觀點,只是揉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大師們的主張,使之系統化。儘管只是師承前人,德萊頓作為英國文藝批評的創始人,其功績還是應該肯定的。

批評時代

文藝復興到18世紀啟蒙主義時期,可稱之為西方文學研究的批評時代。據韋勒克考證,英語中的Criticism,在希臘文中有兩個意思相近的詞:Krités,意為“判斷者”;Krineín,意為“判斷”。含有“文學的判斷者”之意的“Kriticós”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四世紀末。在古拉丁文中,“批評家”(Criticus)這一術語也很少見。只是到17世紀,“批評”這個術語的含義才擴大起來,既包括整個文學理論體系,也包括今天稱之為實踐批評的活動和每日評論。韋勒克指出,批評這一術語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有關詩學和修辭學著作中已偶爾出現過,但“這一術語——在它各種各樣的意義中——似乎只是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才隨著莫里哀的《〈婦女學堂〉的批評》(1663)和R·西蒙的《〈舊約〉批評史》(1678)得到普遍承認。”(5)到1687年,拉·布呂耶爾甚至埋怨“批評家和評論家”蜂擁而起,拉幫結夥,妨礙了藝術的發展。在英語中,批評這一術語有著與在法語中類似的演變過程,同樣是在17世紀70年代才得以完全確立。1677年,德萊頓在《天真的國土》的前言中說:“批評最先是由亞理士多德確立的,它的意思是指作出正確判斷所使用的標準。”(6)1679年,德萊頓寫下了《悲劇批評的基礎》,使這一術語的意義明確地使用起來。

背景材料

戲劇理論家

在古典主義時期歐洲還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戲劇理論家,那就是英國的德萊頓,英國古典主義文藝理論的代表者。德萊頓(163l—1700)雖然是在錫德尼和本·瓊生之後引起理論界廣泛注意的,但由於他對於此前的英國優秀作家一一作了比較確定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又具有相當的系統性,因此人們往往把他在理論批評領域的地位置於錫德尼和本·瓊生之上,甚至稱他為英國近代文學批評的創始人。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從本·瓊生到德萊頓,中間隔了一個劃時代的事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早在十七世紀初年,伊莉莎白女皇的去世和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的執政,已標誌著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君主專制政權與資產階級的同盟的解體。兩方面的長期爭鬥在一六二五年查理一世即位後發展到極為激烈的程度,國王與國會不共戴天,終於在一六四二年即倫敦劇院被封閉的那一年爆發內戰,七年以後,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斷頭台,英國宣布共和。但是共和實際上很快被軍事獨裁所代替,經過幾年動盪,斯圖亞特王朝得以復辟,被處死的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即位。在這動亂不息的多事之秋,一個曾大聲為英國革命辯護過的革命政府秘書走進了英國文學史冊,他就是彌爾頓。彌爾頓在為英國革命撰寫辯護文章、從事繁忙的革命政府活動時雙目失明,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退出政治舞台,在貧病之中寫出了著名詩篇《失樂園》和《復樂園》,表達了一個民主革命鬥士的如火熱情和他對已逝的革命的評判。在王朝復辟時期極其淫逸放蕩的風氣中,這位盲詩人看得比誰都遠。在他素樸宏偉的詩句中,人們聽到了一六八八年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政變、以至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最初呼喊。他在創作方法上採用古典形式,是一個充分具有民主思想的古典主義者。是他的詩作,完成了詩歌從文藝復興到古典主義的過渡。他在戲劇理論上的唯一貢獻是寫於一六七一年的《論稱為悲劇的戲劇詩》一文,主要是複述亞里斯多德的意見,建樹不大。在彌爾頓寫出《失樂園》的次年,即一六六八年,英國出現了一篇重要的戲劇論著《論戲劇詩》,作者就是在政治品格上遠不及彌爾頓、在理論地位上卻超過彌爾頓的德萊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