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恭親王奕訢
作 者:董守義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內容簡介
《恭親王奕訢》內容簡介:奕訢,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大名鼎鼎的恭親王,既是當日中國最反動最保守的社會集團——皇室的驕子,又是新時代的弄潮兒;他既在竭力地扶植和挽救大清江山,又在瓦解和破壞它的根基;他既忠於鹹豐帝和慈禧太后,又經常與他們柢牾和爭吵;他標榜禮義,卻又疏於禮儀;他熱愛並精通中華文化,卻又熱情地迎接世界工業浪潮的到來;他深深地熱愛祖國,卻有時又放手出賣主權。
圖書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章 競爭皇帝的寶座
一、道光皇帝的寵兒/1
二、上書房裡文武雙全的學生/4
三、大貴族桂良的高婿/9
四、成豐帝奕詝的帝位競爭者/12
第二章 服從命運的安排
一、“今日之協力非昔日之協力也——調整兄弟關係/22
二、“承恩弼直抒愚誠——第一次出任軍機大臣/31
三、“上責禮儀疏略——第一次遭罷黜/34
四、“帝子才華舊著聲——重回上書房讀書/38
五、“掃除氛稷奠皇州——關心禦侮大業/44
第三章 挽救帝國的危機
一、靜觀事變,敗軍之際膺重寄/53
二、阻遏聯軍,堅持先退兵後釋俘/59
三、送還人質,決定無條件投降/67
四、談判細節,力爭英法早日退兵/74
五、酬謝沙俄,簽訂《中俄北京條約》/81
第四章 發起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一、克服摩擦,站穩腳跟/87
二、統籌全局,首倡“自強”/90
三、主持新政,創立總署/92
四、落實條約,對外開放/95
五、借師助剿,議訂原則/103
第五章 平分最高統治的大權
一、懇請迴鑾,倍受猜忌/108
二、未列顧命,等待時機/112
三、密謀政變,一舉成功/119
四、穩定大局,不肆株連/127
五、“垂簾”“議政”,聯合掌權/130
第六章 建立“議政王”的功業
一、首批智囊團的組成和作用/138
二、平反冤獄所帶動的人才選拔/142
三、漢族地主武裝的進一步重用/144
四、第一次京察前後的吏治整頓/147
五、“外敦信睦,隱示羈縻”外交路線的實施/152
六、第一批外國武器的引進與拒絕/155
七、第一份近代化練兵計畫的實施與推廣/156
八、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的購置與遣散/158
九、第一所近代學校的開辦與推廣/165
十、“借師助剿”的實施與停止/167
十一、江南底定與戰略轉移/172
第七章 二遭嚴譴
一、“聯合主政”破裂/177
二、破裂根源/179
三、“議政王”號被削/184
第八章 推出“自強”的第二目標
一、廓清中原:運籌帷幄與依恃近代武器/191
二、第一次派遣考察團了解西方/197
三、衝擊波:推出“自強”第二目標/198
四、第一次開展教育大辯論/2叭
五、第一次派遣巡迴大使團/208
六、“修約”:要近代化,更要獨立自主/211
七、幕後操縱:誅殺寵監安德海/215
八、教案問題:有限的讓步/218
冗、七弟密折:來自手足的政治攻擊/224
十、第一次組織工業化大辯論/226
第九章 三遭嚴譴與再佐新皇
一、同治帝大婚親政,恭親王三遭嚴譴/232
二、草率議結台灣問題/239
三、同治帝縱慾駕崩,恭親王再佐新皇/242
第十章 決策內政外交的大計
一、近代化道路的總體構想/252
二、國防建設:“海防”與“塞防”兼顧/253
三、信息手段近代化初議/256
四、棘手的“馬嘉里案”交涉/258
五、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265
六、二批智囊團的構成及內部關係/267
七、堅持主權,拓寬大機器生產領域/269
八、改革遇到了阻力/274
九、版圖交涉與籌建海防/279
十、鐵路與留學:平生豪氣消磨盡/296
十一、越南和朝鮮:中華文化圈上的重要環節/300
十二、電報和銅政:防止利權外流/304
第十一章 四遭罷黜與十年賦閒
一、被迫言戰/311
二、替罪羔羊/315
三、太后宿怨/320
四、閒散親王/323
第十二章 重返政治舞台
一、甲午戰爭之際/332
二、歸還遼東前後/341
三、戊戌變法之前/346
第十三章 總結
一、親王風範/358
二、實用主義典型/368
三、身後評價/377
附恭親王奕訴生平大事年表
後記
第一章 道光皇帝的聰惠寵兒 天下大勢,興亡誰定?這是人們對歷史的永恆的追問。中國歷史的長流,浩浩蕩蕩,奔突而進,似乎瞬息之間,流走了上下幾千年,淘盡了無數風流人物。時至清代,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這樣一個中國古代歷史的最後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 種種的偏愛都給了奕訢,然而在接下來的皇位繼承上,道光帝又偏愛了誰呢? 皇位繼承,向來是歷代王朝極為重視的大問題,因皇位繼承而引起的宮廷之變,史不絕書。雍正在位時,深知儲位不定,不足以維繫國本,而明立太子,又不免導致宮廷變亂。於是,汲取歷代王朝建儲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鑒於其父皇康熙立儲而致的紛亂,以及他們兄弟之間爭奪皇位的切身體會,創立秘密建儲制度。 所謂秘密建儲制度,即由在位的皇帝,秘密親書預立太子的名字,密封在錦匣之中,藏於乾清宮最高處“正大光明”巨匾之後,等皇帝駕崩前(或駕崩後),由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等共同開啟出示,按御書所定,嗣皇帝繼位。 道光帝一天天地老了,早該密定儲位了,而他卻遲遲沒有確定。備嘗守業艱難的道光帝滿心要把皇位交給最優秀的、自己最放心的皇子,然而,道光帝寄予厚望的皇長子奕緯不幸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死去,死時年僅二十四歲,而且沒有為道光帝留下皇孫,道光帝深為痛惜。二子奕綱、三子奕繼早在一二歲的時候相繼死去。而眼前的六個皇子當中,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年齡尚幼,較年長的只有四子奕詝、五子奕誴、六子奕訢。五子奕誴系不為道光帝所寵愛的祥妃所生,生而狀貌拙陋、性格粗率,毫無皇家風儀,不為道光帝所喜。道光帝遂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將其過嗣給嘉慶帝的第三子、自己的亡弟和碩惇恪親王綿愷為嗣子,這就意味著他已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所以,道光帝將目光盯在了最喜愛的兩個皇子——奕詝和奕訢身上。 奕訢文才武略,均為諸皇子之冠。奕詝年長,且有仁者風範,又為皇后所生,此其長處;然而,文才武功遠不及奕訢。究竟立誰為儲呢?道光帝久久難以決斷。他深深地知道,這一決斷將決定大清社稷未來的命運。 形勢變得微妙起來,奕詝和奕訢,雖為和睦兄弟,但在關乎自己前途命運的儲位問題上,彼此心照不宣,展開了隱蔽的爭鬥。兩位皇子的師傅,為了幫助自己的學生入儲,各自進行幕後策劃,也施展著無聲無息的較量。此時,奕訢的師傅已經換為卓秉恬。卓秉恬是四川人,嘉慶七年進士,少年得志,長期擔任工、兵、吏等部尚書及大學士等職,為官作風嚴謹,喜經世致用之學。他見奕訢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便幫助奕訢進一步提高學識和應變能力,打算以真才實學博得道光帝的賞識。奕詝的老師還是杜受田。杜受田老謀深算,精通古代典章、文物、人情尤其是權謀,加上他追隨道光帝多年,非常了解道光帝的性情與作風。他深知道光帝文武兼備,忠孝兩全,因此他覺得自己的學生奕詝長處不在武功和辯才,而應該以忠厚孝悌的形象獲取父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