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蔭

恩蔭

恩蔭又可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恩蔭制度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

簡介

恩蔭又可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

恩蔭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朝廷按照權貴的政治地位授給其子孫親戚官職的一種優惠制度,外戚是最主要的受惠群體之一。

即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謂“一人入仕,則子孫親族,俱可得官” 。

漢朝

蔭任制,漢代一般稱之為“任子”制,就是高級官員可以保任其子弟為官。是先秦世官制度的孑遺,是貴族特權制度在秦漢時期的變異形態。蔭任制在秦朝可能已經產生,漢文帝時成為定製,後來日益發展。保任對象除了子、弟、孫外,還擴大到宗族、門從等,人數由1人擴大到2至3人。

蔭任制是一種落後的封閉的選任官員的制度。因為選任官員的依據不是才能,而是其父兄或家族的政治地位,是血統關係。雖然在任子制度下也產生過一些有作為的官吏,如蘇武霍光等,然而就其大多數而言,基本上都是碌碌無能之輩。任子制度違背社會應該由合格人才擔任管理者的公理,敗壞吏治,在當時就受到具有正義感的士大夫的批評,但是,因為它維護了地主官僚的特權和既得利益,所以一直保留下來。

唐朝

門蔭盛於唐朝,門蔭在唐朝亦稱恩蔭。唐代蔭補數量有限,且“不著為常例”。

宋朝

宋朝實行恩蔭制度,這是當時科舉之外的一種入仕途徑,中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弟,親屬及其門客等享受此特權。

恩蔭制是“門蔭”制的擴充,範圍更大,宋代恩蔭名目繁多,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宋真宗趙恆定承天節(每年生日)、南郊(三年一次)奏蔭子弟恩例,大開恩蔭之門,從此恩蔭愈濫。嘉祐元年四月詔:“悉罷乾元節恩蔭”。楊萬里說:“仕進之路之盛者,進士、任子而已。”趙翼稱宋朝:“文臣自太師及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若孫,及期親大功以下親,並異姓親及門客;太師至保和殿大學士,蔭至異姓親,無門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蔭至小功以下親,無異姓親。武臣亦以是為差……以斯以觀,一人入仕,則子孫親族,俱可得官。”

恩蔭制的機會有:

1、聖節蔭補,每年逢皇帝誕辰一次

2、大禮蔭補,每三年逢郊祀時一次

3、致仕蔭補,官員告老退休時一次明初沿襲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蔭生。

明朝

明初沿襲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蔭生。

現代翻版

原北大社會學系博士生馮軍旗曾在中部某縣掛職兩年,寫出了《中縣幹部》一書。他整理出了這個小縣裡的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他們共同形成了縣政中的“政治家族”———在仕途上,幹部子弟占盡優勢,進入官場後,主要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向核心關鍵部門聚集,等待進一步上位。

廣東欠發達地區興寧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鄉鎮黨委書記和局一把手,均可向上級提出要求,解決一名子女的工作問題。” 興寧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思中(曾擔任該市坭陂鎮黨委書記),理直氣壯地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講出了這個雷人的規定。而李思中的兒子李宇峰,正在該局下屬的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管理辦公室上班,雖然專業並不對口,雖然他連當時考試的形式都不記得了(其實根本沒有筆試,只有局裡的“口試”)。但他還是很快就被抽調到了民政局優撫股,當上了副股長。

弊端

以下內容摘自沈彬專欄:《“恩蔭制”導致年輕人逃回北上廣》

“恩蔭”制度,製造了一些地方嚴重的社會不公,阻塞了寒門子弟上升路徑,形成社會階層板結、政治家族化。政府選錄公職人員,理應唯才是舉,公平競爭,但是某人有一個官爸爸就可以贏在起跑線上,結果無非是“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為照顧老幹部,就將公職崗位作為獎勵,“恩蔭”給官員子弟,嚴重敗壞了社會公平,形成了一些欠發達地區門閥制度的小政治氣候,進一步敗壞吏治,妨礙人才流入,又進一步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讓當地的年輕人“逃回北上廣”。“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門閥制度,殷鑑在前,不可不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