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村簡介
恩村地處城口鎮政府西南7公里,距丹霞山景區30公里,106國道從恩村境內穿過。是一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落,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之一。該村下轄8個村小組和1個村辦林場。全村有200多戶,人口1400多人,約八成以上姓蒙。
恩村蒙氏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恩村蒙氏始祖蒙念四於由江西於都來韶州經商,定居在仁化恩村這片土地,到了蒙氏第三代的蒙天民(字憲初,1174年生)首開科甲後,蒙氏家族開啟了近千年的榮耀史。作為恩村蒙氏顯赫仕家數百年風光榮耀的開創者,蒙天民曾被宋寧宗封為”文林郎“並御筆欽點為仁化縣知縣。
蒙天民上任後,殫精竭力為官,構建營房公宅,建立官衙縣府,修築城牆堡壘,建築水運碼頭,設立第一個縣學館,使縣城初具規模,為仁化的經濟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宋寧宗皇帝知道後,恩賜在恩村為其家族建立了家廟。以後恩村蒙姓人仕途豁達,官運亨通,人才輩出,又相繼出了蒙應龍、蒙英昴、蒙淵龍等進士,故有“一門三進士、三房七祠堂”之稱。
據史料記載,蒙氏家族經歷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九百多年來先後出去26位進士,考上武舉、歲貢、拔貢、監生、癢生、太學生等三百多人,可謂冠蓋連雲,人才濟濟,曾稱“江南第一世家”,很多有名的書法家如趙孟頫等,都在這裡留下過墨寶。
恩村古蹟
古宗祠
恩村共有七個宗祠,現在只保存下來四個宗祠,分別是世科祠、功德房祠、長房祠、二房祠。而現存的四個宗祠中,世科祠是建築規模最大、裝飾最精美、保存最好的宗祠。
世科祠為三開間二進磚木樑抬架結構,硬山頂前互檐二層樓閣式建築,前檐兩柱直通樓閣斗拱托檐,瓦檐喙牙翹角,高出兩側瓦面約1.3米,有大鵬展翅之勢。兩柱上方托精美檐飾,橫樑檁條雕龍刻鳳,樑上托一大匾,匾上鐫刻“叔侄亞魁”四個大字。
古牌坊
仁化功名牌坊表有十處,其中恩村獨占其五處。加上清朝後期樹立的兩個牌坊,恩村歷史上共有七個牌坊,分別是為蒙英昴立的“進士坊”、為蒙正立的“觀光坊”、為蒙祿昌立的“五馬坊”、為蒙榮立的“登選坊”、為蒙溫立的“登第坊”、為蒙均遠立的“都台坊”和清光緒年間立的“維新坊”。
現在只剩存“觀光坊”和“維新坊”兩座, “觀光坊 ”為四方門樓式青磚條石建築,“觀光坊”三字為宋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維新坊”結構較為簡單,修築在戊戌變法和維新運動前後;為蒙英昴立的“進士坊”已毀,“進士坊”三字由文天祥親書,但牌匾由村民所收藏,。
古門樓
恩村有兩座門樓,一座稱為“拱北里”,另一座稱為“圖南門”,兩座門樓一北一南。“拱北里”為二層牌坊式建築,門裡門外皆刻有對聯,中間開一大半圓拱洞為門,可進出中型以下車輛。“圖南門”比“拱北里”小些,為四方門樓,與一段殘存古城牆相連。
古城牆
恩村建村後,在南宋時期建築了高大、堅實的圍城牆和開挖護城河,圍護著古恩村的安全。在村東面的錦江河畔,又以磚石建築了一座寬大獨立的城堡,建四城門鎖衛。由於歷史變遷,城堡圍牆三面被毀,現只存留東面錦江河畔一段城牆。
古驛道、碼頭
在舊南城門城牆腳與錦江河岸邊至東城門至今還留存一條一百多米的古驛道,東城門外條石階梯連線古驛道和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