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平鼓源自教派的祭祀儀式,出現在唐代,清代流傳到民間,且非常盛行。人們為了企盼風調雨順,歌頌太平盛世,以打起鼓、載歌載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因此被人們稱為“太平鼓”。
京西地區很早以前就有太平鼓,相傳是由皇宮裡的宮女傳出來的。由於這種舞蹈式的表演是為皇上和大臣們進行表演的節目,所以一經傳出,便立刻盛行於京郊地區。在京西一帶,王佐鄉怪村的太平鼓表演最為出色,家家有鼓,人人能打,在很早以前就應邀到良鄉、通縣、河北等地區進行表演,深受觀眾喜愛。特點
太平鼓有著別具一格的伴奏形式,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鼓、鑼、號等樂器,同時還有伴唱的歌詞,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表演套路上有鬥雞、串花琵琶、大圓鼓等,繞八字、園鼓、兩頭忙、扎花籬笆,臥娃娃等幾十套動作、十分風趣,滑稽幽默;太平鼓表演可邊打邊舞,也可間打間舞,舞離不開鼓點,鼓點又隨舞而變化,達到鼓和舞的和諧統一,形成清脆多變的影響效果。怪村太平鼓動作小巧,感情含蓄,節奏明快,具有較高的技術水準和藝術價值;其內容多取自村民日常生活,表演中散發著濃愈的生活氣息,表現了歌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太平鼓表演操作簡單易學,場地不受限制,是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對於發展民眾文化、活躍社會氣氛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怪村太平鼓現正致力於培養後備力量,挖掘和整理面臨失傳的相關資料,繪製動作圖譜,使其逐步完整,把這種深受民眾喜愛的表演形式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