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汪東亭先生年譜簡編
1839年(道光18年,戊戌),汪東亭生於安徽休寧。幼嗜玄學,搜羅丹書,博覽經史道籍,歷有年所,頗明其理,未得其訣。1860年(鹹豐10年,庚酉),遂浪跡江湖,遍越名山,覓訪明師,閱遍五省,22歲。
1881年(光緒7年,辛巳),一日由匡廬(廬山)經過,偶遇吳天秩翁,睹其丰神灑脫,必非常人,故請問玄旨,以弟子禮事之,詢其訣,遂傳七返九還金液大丹之法,火候次序之妙,43歲。至武漢遇到柯懷經、李雲嵐、周俊夫、柯載書等四五道友,組成“談(訪)道會”,同參切究,頓悟全旨。
1884年(光緒10年,甲申),正月,柯懷經作《養性編》“自序”,稱與汪東亭、周俊夫、李雲嵐、柯載書等道友同參而悟全旨。46歲。
1887年(光緒13年,丁亥),汪游漢皋(今湖北武漢市),與柯懷經、柯兆平父子相見。汪因嘆大道之不明,遂著成《性命要旨》,八月,作“序”於北學草堂之玩月軒,並出示於柯兆平。十二月,柯兆平為之作《跋》。49歲。
1889年(光緒15年,己丑),程守一作客漢皋,適遇柯懷經、汪東亭,二翁遂出書《養性編》、《性命要旨》二帙以示。勸以刊刻,兩卷合成一部。六月六日,程守一為《性命要旨》作序,51歲。
1895年(光緒21年,乙未),豫章趙抱真託足漢皋,適聞汪東亭抱道在躬,遂執弟子禮,叩以先天后天之奧旨。汪東亭復出《周子太極圖說註解》示之,57歲。
1896年(光緒22年,丙申),春正月,趙抱真為《太極圖說註解》作序,58歲。
1899年(光緒25年,己亥),夏,著《教外別傳》成。秋,寓申江,與廣東三水李夫人(曹貞潔)相會,喜其博學志大,作《女丹訣》相贈。61歲。
1900年(光緒26年,庚子),刊刻《道統大成》,62歲。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著《體真心易》,孟冬作序,74歲。
1913年(民國2年,癸丑),三月寧波蔡復陽印行《體真心易》,75歲。
1914年(民國3年,甲寅),徐頌堯拜汪東亭為師,76歲。
1915年(民國4年,乙卯),正月,撰《三教一貫》“自序”,77歲。
1916年(民國5年,丙辰),《體真山人丹訣語錄》紀錄其時,蔡潛谷當於此時拜汪東亭為師,78歲。
1917年(民國6年,丁巳),汪東亭仙逝,臨化前語其弟子云:“十年後求我於武當”,79歲
書評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中正者,太極也。仁義者,陰陽也。以太極為體,以陰陽為用。明體達用之學,內聖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無憾矣。乃聖人不肯自滿,而必盡主靜之功也。夫“主靜”二字,朱子易為“主敬”,後之尊朱子者,遂爭言“靜”不如“敬”。不知敬由勉強,靜本自然。靜也者,浩浩其天,無心成化,並此主一無適之心,渾而忘之,聖不可知之謂神。而向之中正仁義,亦返虛入渾,而不留其跡。人之無極耶,天之無極耶,胡為乎而測。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凡此者皆無心者也。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時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凶。順乎性之自然,而毫無成見。惟聖人拾其全理,渾然泛然應之,未嘗有心求合,而兩間之大,不能出其範圍。蓋其體既立,其用自神,初無顧茲失彼之憂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不修不悖者,聖人也。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夫聖人初無吉凶之見,由博返約,洞燭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無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無所悖,所謂安行也。若君子明知有吉,而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雖有淺深,均能造福。小人明知有凶,而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過雖分輕重,均能招殃。精神所至,天地應之,通塞壽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此《易?繫辭》之說也。陰陽、剛柔、仁義,誰不知之?所難者,立其道焉耳。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渙然,不著於欲,並不著於理,而陰陽、剛柔、仁義莫非此怡然渙然者,生生不窮,而左宜右有。謂其陰而又陽,謂其剛而又柔,謂其仁而又義,溥博淵泉而時出之。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觀者分之,而在己並無容心也。斂之藏一心,放之彌****,握中和之準,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與於斯!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有始即有終,有生即有死。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後,則不可知。其說若何?曰:觀乎復而一陽動,即知生。觀乎姤而一陰萌,即知死。不但此也。生者死之本,觀生時之作為而死可知。死者生之機,觀死時之情狀而生可知。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氣即與命俱,理即與氣俱。以理攝氣而精完,以氣壯理而神固。生固生也,死亦生也。其在常人,日沈酣於人慾之中,而理久澌滅,其氣雖不遽散,而無以為之主,斷不久長。死固死也,生亦死也。間有能文之靈鬼,享福之庸鬼,銜冤之苦鬼,耿耿一靈,不肯消化,亦但如電光石火,疑有疑無,且難至數百年,況與天地同壽乎。因思三教皆名為道,而老氏符錄,釋氏經咒,儒氏詩文,其非本旨。灼然即數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釋氏和合凝集、決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孔子盡性以至命、孟子養性以立命。皆為性命雙修,有利無害,豈非死生之說瞭然於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總結上文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