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經驗

思的經驗

《哲學:思的經驗》(1910-1976)列在《海德格爾全集》第13卷,從他最早的作品到他最後的作品,跟蹤了海德格爾思想的全過程。這一卷的名字,直譯應譯為“從思的經驗中來”,“基於思的經驗來說”或“出於思的經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的整個思想歷程,從他發表的首篇作品到他的最後作品都集於本卷。從他1910年發表的寫於家鄉的第一篇作品起,就已經讓他認識到,一個年輕人從這裡已經無可挽回地走上了一條思想的道路,他很快就明白過來,這將是一條從來都不會有盡頭的路。

作者簡介

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年——-1976年)

海氏從存在的角度解構了西方的哲學史,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遺忘的歷史——

海德格爾認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學的核心處與中國的老子很有相似。

時間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是一切關係和意義的總和。

海德格爾從胡塞爾的現象學(研究意識如何看到我們所看到的)出發,

(胡塞爾“觀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動都只能在一定的視域(horizon)或邊沿域中運作,比如:當我們的感性直覺要“看”清桌上的一張白紙時,我們必須已經看到了這張紙周圍的環境及其中的各種物件,比如桌子,筆...等等。再比如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其實其本質就是這因為事物的缺乏性而導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現象—沒有他物,何來此物?同理,廣義相對論中參照系的選取,混沌理論中的複雜體系等也可作為例證。)——並將胡塞爾的視域擴大為我們的整個生活世界,並進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視域——即存在,無——並從東方老莊那得到啟示,來追問存在(無,道),寫出《存在與時間》

主要結論——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時間性,向著未來籌劃,向著死亡邁進。

使事物成為事物(存在者不等於存在)的存在(道)就是無,無就是有,又稱“澄明”“敞開”“無蔽”西方的發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遺忘的歷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斷“籌劃”,“操心”

語言就是道說,語言就是道(對語言有神話傾向)

要注意一點:海德格爾的無與尼采的虛無主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於海德格爾在未完成的<<存在與時間>>中將太多的筆墨用於對人之此在的所謂基礎存在論的討論作為切入點來通達大道,而未直接從在先進入道之中後接著返回於世界再來用道統攝一切,而使得該書有喧賓奪主,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過人本而反而遺忘存在之嫌.因此放棄完成存在與時間一書反而是海德格爾在真理之路上以退為進的明智之舉.所以後期的海德格爾在方法切入點就改善了.而這個改變也使海德格爾的哲學徹徹底底地形上學化了,導致很多人對海氏的理解更加墜入了雲里霧中.)

其他相關觀點或結論

海德格爾認為科學源於前科學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語言世界,藝術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爾認為科學源於前科學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結構對於直觀世界的直覺式的概念化,對應於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為主的自然主義科學一開始就跳過了存在本源問題.

所以,科學方法不是解決哲學問題的金鑰匙!儘管可作為考。

在海德格爾後期,他認為人的任務是傾聽存在的呼喚,所以後期轉向詩歌等藝術.並認為只要任何是人的圖謀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現狀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顯示自己且同時又隱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傳統形上學的錯誤就是在於人本主義和由此帶來的虛無主義.並認為只要任何是人的圖謀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現狀的改善.這種虛無主義必然結果的錯誤從蘇格拉底包括柏拉圖開始已經發端並在看似反對柏拉圖的尼采那達到高峰.現代技術也是它的表現之一.

海德格爾年表:

1889年9月26日 生於德國巴登邦梅斯基爾希。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爾;母約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母篤信天主教。

1903年-1906年 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學讀書。

1906年-1909年 在弗萊堡人文中學讀書。

讀到奧地利哲學家布倫塔諾的博士論文《論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存在”的多種含義》,生髮對存在問題的興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萊堡大學學習神學。

1911年-1913年 在弗萊堡大學學習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凱爾特指導下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

1916年獲弗萊堡大學講師資格,講師資格論文題為《鄧?司各特的範疇和意義學說》。

胡塞爾任弗萊堡大學哲學教授。海德格爾與胡塞爾首次見面。

1917年 與艾弗里特?佩特里結婚。

1919年 長子約爾克出生。

結識雅斯貝爾斯。

擔任胡塞爾討論班助教。

1920年 次子海爾曼出生。

1922年 擔任馬堡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在馬堡工作至1928年。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1923年 應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協會上作題為《此在與真在》的演講。

1926年 十二月四日在馬堡哲學小型聚會上作題為《現象學研究的概念和發展》的演講。

1927年《存在與時間》在胡塞爾主編的《哲學和現象學研究年鑑》第八期上首次發表。

1928年 胡塞爾退休,海德格爾接任弗萊堡大學哲學講座教授。

在里加的赫爾德爾研究所作題為《康德和形上學問題》的多次演講。

1929年 一月二十四日在美茵法蘭克福作題為《哲學人類學和此在的形上學》的演講。

三月在達沃斯高校講座上作題為《康德和形上學問題》的多次演講。

四月九日作《胡塞爾七十壽辰講話》。

七月二十四日在弗萊堡大學禮堂作教授就職講座,題為《形上學是什麼?》。

十二月在卡爾斯魯厄作題為《今日的哲學問題狀況》的演講。

《康德和形上學問題》出版。

1930年 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科學協會作《今日的哲學問題狀況》和《黑格爾與形上學問題》的演講。

在各地多次以《真理的本質》為題作演講。

1933年 當選為弗萊堡大學校長。

三月在校長就職典禮上發表題為《德國大學的自我宣言》的講話。

1934年 辭去弗萊堡大學校長職務。

1935年 十一月十三日在弗萊堡藝術科學協會作題為《藝術作品的本源》的演講。次年一月在蘇黎世重作。

1936年 四月二日在羅馬作題為《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的演講。

十一月至十二月在美茵法蘭克福自由德國主教教堂議事會上作題為《藝術作品的本源》的多次演講。

1938年 六月在弗萊堡藝術科學、自然研究和醫學學會上以《形上學對現代世界圖象的奠基》為題作演講。

1939年 多次作題為《荷爾德林的讚美詩“如當節日的時候……”》的演講。

1940年 作演講《柏拉圖的真理學說》。該演講報告首次發表於1942年的《精神遺產年鑑》上。

1943年 作《追憶》,載於克盧克霍恩編輯的《荷爾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文集》上。

六月六日在弗萊堡大學荷爾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會上作題為《還鄉──致親人》的講話。

在小圈子裡作題為《尼采的話“上帝死了”》的演講。

《真理的本質》出版。

1944年 秋季被徵召入民團。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出版。

1945年 被占領軍當局禁止授課,直至1951年。

1946年 為紀念里爾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裡講《詩人何為?》。

與中國學者蕭師毅一起譯讀《道德經》。

1947年 作《田間小路》、《從思的經驗而來》。

《柏拉圖的真理學說。附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出版。

1949年 十二月在不萊梅俱樂部作四次演講,題為《觀入在者》(《物》、《座架》、《危險》和《轉向》)。

1950年 六月六日在巴伐利亞藝術協會作演講《物》。

十月七日為紀念馬克斯·科默雷爾在比勒歐作題為《語言》的演講。

《林中路》出版。

1951年 八月五日在達姆斯塔特的“人與空間”專題會議上作題為《築·居·思》的演講。

十月六日在比勒歐作題為《……人詩意地棲居……》的演講。

1953年 五月八日在不萊梅俱樂部作題為《誰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的演講。

五月作題為《科學與沉思》的演講。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亞藝術協會作題為《技術的追問》的演講,此演講為“技術時代的藝術”系列之一。

形上學導論》出版。

1954年 在蘇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萊堡作題為《沉思》的演講。

演講與論文集》出版。

《什麼召喚思?》出版。

1955年 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爾希紀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勞澤誕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紀念會上作題為《泰然任之》的講話。

八月在法國諾曼第作題為《什麼是哲學?》的演講。

1956年 五月在不萊梅俱樂部,十月在維也納大學,作題為《根據律》的報告。

為1956年海貝爾日作《就“小寶盒”與海貝爾對話》。

在弗萊堡為建築師們作題為《保羅·克萊》的演講。

《走向存在問題》出版。

1957年 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題為《形上學的存在-神-邏輯學機制》的演講。

夏季學期在弗萊堡大學一般研究班上作題為《思想原則》的五次演講。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萊堡大學一般研究班上作題為《語言的本質》的三次演講。

同一與差異》出版。

1958年三月在法國埃克斯,七月在德國海德堡作題為《黑格爾與希臘》的演講。

五月在維也納城堡劇院黎明慶祝節上作題為《詩與思──關於斯退芬·格奧爾格的“詞語”一詩》的演講。

1959年 一月在巴伐利亞美術學會上作題為《走向語言之途》的演講。

在海德堡科學院作《就職演說》。

在慕尼黑荷爾德林學會會議上作題為《荷爾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講。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爾希市榮譽市民稱號,海氏作《向故鄉梅斯基爾希致謝》的講話

在巴登-巴登作題為《現時代的藝術的使命》的演講。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語言之途》出版。

1960年 七月作題為《語言和家鄉》的演講。

1961年 《尼采》兩卷本出版。

1962年 四月首次去希臘旅行。

《物的追問──康德先驗原理的學說》出版。

《技術和轉向》出版。

1964年 五月在梅斯基爾希以《關於聖·克拉拉的亞伯拉罕》致詞。

1967年 四月在雅典科學和藝術學院作題為《藝術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講。

《路標》出版。

1968年 在阿姆里斯維作題為《荷爾德林──詩歌》的演講(勒內·夏爾法文翻譯)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爾(普羅旺斯)舉辦題為《黑格爾:費希特體系與謝林體系的差異》的討論班。

1969年 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爾(普羅旺斯)舉辦題為《康德:論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論據》的討論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 《赫拉克利特》(1966-1967年冬季學期討論班》出版。

《現象學和神學》出版。

1971年 《謝林關於人的自由的本質的論文(1809年)》出版。

1972年 《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 《現象學的基本問題》(1927年夏季學期講稿》出版。

1976年 《邏輯學──真理問題。1925/1926年冬季學期講稿》出版。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於家鄉梅斯基爾希。終年87歲。

海德格爾在納粹時期擔任弗萊堡大學校長,風評不是很好。

編輯推薦

譯者思量再三,取《哲學:思的經驗》(1910-1976)這個譯名。

目錄

亞伯拉罕·阿·聖克塔·克拉拉——為其於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騰的紀念碑揭幕而作(1910)

早期詩作(1910-1916)

充滿生機的風物:為什麼我們留在小地方?(1933)

走向理解之路(1937)

暗示(1941)

索福克雷斯《安蒂高娜》里的復歌(1943)

對泰然讓之的探討——一次有關思的林中路交談(1944/1945)

思的經驗——在高高的杉樹林中穿行……(1947)

山中小道(1949)

林中路(“未來的人……”)(1949)

讀默里克的一首詩——馬丁·海德格爾與E.施泰格的通信(1951)

何謂閱讀?(1954)

教堂塔鍾之神秘(1954)

為朗哈德爾的《黑貝爾》一書說幾句話(1954)

關於聖壇畫(1955)

J.P.黑貝爾的語言(1955)

與奧爾特加·y.加賽特的會面(1955)

什麼是時間?(1956)

黑貝爾——鄉愁之魂(1957)

作坊札記(1959)

語言與家鄉(1960)

關於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1962)

致雷內·夏爾——為紀念偉大的友人喬治·布雷翁而作(對石印畫《拓文引談》的觀感)(1963)

阿達爾伯特·斯蒂夫特爾的《冰雪故事》(1964)

曾經在場的啟示(1966)

藝術與空間(1969)

符號(1969)

人的棲居(1970)

思物——對雷內·夏爾的友情眷念(1970)

不朽的藍波兒(1972)

語言(1972)

神語缺失(1974)

弗里多林·維普林格的最後

一次來訪(1974)

憶艾爾哈特·凱斯特納(1975)

馬丁·海德格爾的祝辭(1976)

文獻說明

編後記

譯後記

……

書摘

亞伯拉罕·阿·聖克塔·克拉拉——為其於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騰的紀念碑揭幕而作(1910)

自然天成、清新健康、略顯粗獷的格調,賦此一事件以特殊的烙印。地處低洼峽谷盆地的克雷亨斯騰,連同堅韌、自覺和孤僻的居民一起,都顯得那么自得。就連教堂也甚是怪異,不像它的姊妹教堂那樣,把教堂建在視野開闊的地方。為了契合自己的樸拙,它必須讓自己隱身在眾多暗紅色的房頂之間。幾乎沒有什麼特殊造形的地帶,雲霧繚繞的幽暗的針葉林,不時在這裡那裡突然聳立的惹眼的石灰岩,這些場面一同造就出一幅罕見的境物景象。

揭幕儀式同樣樸素、清晰和真實。節日旅行並沒有華麗鋪張,然而卻自覺莊重,完全是默守著山民自己的方式,人們穿過彎曲的如同過節般打掃得乾乾淨淨的街道,在村莊教堂南側的紀念碑那裡同許許多多的陌生人會聚在一起。

在炎熱的孕育著暴風雨的夏日空氣里冒出一句“連老天都自豪”的話。這是一位市民問候客人的話,雖不得體卻不無道理。英斯維斯的蓋斯勒神甫介紹該紀念碑的來龍去脈,充滿感激地回想起維也納這座值得稱讚的城市,盛讚維也納宮廷牧師為“拯救榮譽所從事的奠基”工作,讚美地提到在促成紀念碑落成方面功勳卓著的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們,提到了來自哥亨的教會的參事和教長米歇爾·布爾格,然後把紀念碑轉交給教區。

“今天,維也納與克雷亨斯騰聯起手來”,兼為帝國城市、首都和皇宮官邸的維也納的高級代表在慶祝集會上如是說。對這座受到沉重壓迫的城市來說,亞伯拉罕·阿·聖克塔·克拉拉是一位應天意而降的人物,就像後來的克雷門斯·瑪麗亞·霍夫鮑爾以及令人難忘的呂格爾也是應天意而降一樣。精心選擇的詞句、令人信服的忠誠以及對奧地利人們的熱愛,魅力十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