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怎樣當一名科學家》專為科研導師及指導教師提供關於道德標準的非正式課程而設計,是科研道德和科研誠信教育的聖經。本書論述了科研行為的道德基礎以及科研人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個人與職業性問題。它主要針對研究生以及剛從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員,也適用於處於科學事業不同階段的所有科學家。
作者簡介
美國科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委員會是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研究院等美國國家科學研究機構下屬的專項委員會,是美國科學研究規範和指導機構。它常常組織一些專家進行政策性研究項目,這些研究成果往往會在美國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怎樣當一名科學家》是這一機構出版的重要著作,其目的是給剛入學的大學生、研究生進行必要的科研指導和規範。我們引進的是這本書最新版,第三版。
圖書目錄
前言
致謝
本書使用說明
引言/1
術語:價值觀、規範和慣例/3
科研建議和指導/4
計畫的改變/5
研究小組的選擇/6
數據處理/8
數據選擇/10
錯誤和過失/12
知識的更新/13
發現錯誤/14
科研不端行為/15
辜負信任/16
偽造經費申請/17
這是剽竊嗎?/18
對涉嫌違背科研規範的回應/19
某學術期刊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理/20
懸而未決的事業/22
以人和動物為受試對象/23
以學生為測試對象/24
協定的更改/25
科研中的實驗室安全/26
科研結果的共享/27
發表競賽/28
發表慣例/29
關於同行評議和科學信息流通的限制/31
署名及榮譽分配/32
誰的榮譽?/33
脈衝星的發現是誰的榮譽?/34
智慧財產權/35
商機?/37
相互衝突的利益、義務和價值觀/38
義務衝突/40
科研經費的來源會影響科研結果嗎?/41
科研人員的社會影響/42
橙色劑的禁用/43
附錄:案例討論/44
其他參考資源/49
美國國家科學機構/60
編輯推薦
《怎樣當一名科學家:科學研究中的負責行為》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文摘
實驗技術與數據處理:
科學方法的目的之一,是促使科學觀察可以得到獨立確證。因此,許多實驗技術,如顯著性的統計檢驗、雙盲測試(double-blind trials)或者調查試題的恰當措詞,都要設計得使研究中個體偏見的影響最小化。通過堅持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得到的結果,其他人也就更容易重複,這樣做會促進那些結果更容易被認可為科學共識。
如果某一領域的研究沒有採用被普遍認可的方法,其他科學家將不大容易接受其結果。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對20世紀80年代末冷核聚變(cold fusion)的最初報告持負面反應的諸原因之一。那些主張從物理上看似乎不大可能,因而要求有驚人的證據。但是,實驗起初的表述方式,使得其他研究人員既不能證實也不能否認它們。當實驗技術變得廣為人知並可以重複時,對冷核聚變的信任也就迅速消散了。
在有些情況下,用於得出科學知識的方法,並沒有得到非常明確的界定。讓我們考慮在某一科學領域的最前沿如何區分“事實”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實驗技術通常被用到了極限,信號與噪聲難以區別開來,未知的錯誤源多的是,甚至要回答的問題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在這樣一種不確定和變易的情形中,從一大堆易混淆的並且有時相互矛盾的觀察中挑選出可靠的數據,是極其困難的。
後記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科學院出版社連續出版了幾部有關科研道德的優秀著作,On Being A Scientist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部手冊性的著作,是科研人員尤其是初人此道的研究生、博士後的必讀材料。它有鮮明的特點。(1)權威性和普遍性:出自美國“三院”(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研究院)的科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委員會(COSEPUP),所涉及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給出的建議和方法適用於所有科研人員。(2)社會性和時代性:緊扣現實,闡述了“大科學”時代科學與社會複雜關係的核心部分,書中特別運用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3)實用性:本書結合多個案例具有針對性地闡明了科研中經常遇到的若干敏感問題。另外它篇幅很小,行文簡明,便於閱讀。
如果科學依然是“小科學”,這樣的著作不會出現,也沒有意義,但現實是現在恰恰是“大科學”時代。這部書無疑是中國科技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廣大學生急需的,把它翻譯成中文的意義是明顯的和多方面的,可以為當前中國的“科研道德建設”提供參考。
媒體推薦
如果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本書值得通讀兩遍。
——何傳啟研究員
本書將使我們具體地了解科學研究工作的道德底線和責任。
——曹南燕教授
科學研究既是一項充滿理想的人類事業,也是一門聲譽卓著的社會行業,只有每一個從業人員都堅持行業準則,恪守行業規矩,才能維護這個行業的社會公信,並從中獲得個人職業發展的良好條件。
——胡志強教授
成為(becorning)一名科學家也許需要二三十年(從入國小開始算),做(being)一名科學家,也就是說無愧於這個榮耀稱號,則需要一生一世。科研人員想惕歷自警嗎?請讀此書。
——武夷山研究員
做一個人,完全可以不讀什麼“人生指南”之類的東西,但要做一名科學家,讀讀這本書肯定是必要的。
——劉兵教授
應當提供給每一位入門的研究人員,並且最好進行徹底的討論。
——The Nu cIeus
一部優秀的出版物。
——Richard Dyer,《泰晤士報高教副刊》
目錄
序言
致謝
本書使用說明
引言
科學的社會基礎
實驗技術與數據處理
數據的選擇
科學中的價值因素
聚合水與懷疑態度的作用
利益衝突
利益的衝突
學術研究的企業資助
發表與公開
研究材料的共享
榮譽的分配
取得應得的榮譽
署名慣例
誰應當享有脈衝星發現者的榮譽?
科學中的錯誤與疏漏
發表成果的慣例
科學不的不軌行徑
基金申請中的捏造
剽竊一例
對違背倫理規範的回應
權衡的過程
科學家在社會中
國家研究理事會及對社會的服務
參考與提示
附錄1:案例研究的討論
數據選擇
利益衝突
學術研究的企業資助
研究材料的共享
取得應得的榮譽
發表成果的慣例
基金申請中的捏造
剽竊一例
權衡的過程
附錄2:科學、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員會(COSEPUP)
譯者附錄1:1999年世界科學大會
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
科學議程——行動框架的解釋性說明
科學議程——行動框架
譯者附錄2: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
譯後記
序言
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徵,科學與社會之間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傳播,是時代的要求。一方面,民主社會中科學的發展需要公眾的理解,以獲得公眾與社會的支持;另一方面,國家希望大幅度地提高公民的現代科學素質,以增強綜合國力。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是這個科學化和民主化時代的產物。它把“傳播”的維度引入科學的社會研究之中,是一門以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以及傳播學等學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學術事業。它強調科學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是傳統科學普及(Science Popularization)和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擴展和深化。
隨著大眾傳媒和市場機制介入科普事業,隨著“傳播”理念向科學的社會研究領域的滲透,中國的科學傳播事業正在慢慢起步。一方面,社會需要一大批具有基本科學傳播理論修養的科學傳播工作者;另一方面,中國的科學傳播理論研究還沒有建立起獲得共識的理論框架,沒有形成基本的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