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拔山鎮
拔山鎮,位於忠縣城西53公里,距重慶市主城區180公里,東鄰永豐鎮,南與兩河鄉、廟埡鄉接壤,西鄰新立、花橋二鎮,北以馬灌鎮為鄰,輻射人口30多萬。省道石遂路將該鎮與忠、梁、墊諸縣縣城貫成一線,融入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南北走向的另兩條公路又可直達萬州和豐都。幅員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741畝,轄35個村,居委會1個,社357個,總人口47715人
基本概況
拔山鎮水、電、氣公用設施齊全,街道12條,其中砼路面7條,長5公里,面積60000平方米,碎石路長0.62公里,村村通公路,村村有村辦室。拔山鎮現已制定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工業用地1500畝,農業用地36241畝,森林、丘陵、荒山占地21000畝,湖泊、水庫20處,占地面積320畝,有工農業科技園區3個,引進企業2個,引進資金0.15億元,全鎮工業企業150個,商業企業250個,從業人員5000人,工農業生產經營收入1.3億元,糧產總量20000噸,人均純收入1037元,人均稅費負擔40元,鎮財政收入200萬元。拔山鎮有車站2處,廣播、電視接收站1個,垃圾池、箱、站2個,自來水廠1座,日供水量3000噸,公共廁所2座,路燈150盞,變壓器45台。程控交換機1座,能容納10萬門電話,電話入戶率30%,醫院3所,醫療網點50個,學校38所,其中中學3所,國小35所。公園1個,廣場2處,影響院1個,文化站1個,農貿市場2個,占地22000平方米,專業市場2個,商業攤點1200個,門市500個,理髮店150個,飲食服務100家,賓館、旅館、招待所30個,能接待2000人,停車場30個,能容納500輛車。
歷史沿革
拔山鎮歷史悠久,相傳早在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以劉勝項敗告終。霸王兵敗垓下烏江自刎,臨終前引吭高歌,悲壯至極。其隨從馬弁悲憤西逃,幾經輾轉,來到了綠樹掩映中的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在此建廟立祠祀,並因此地四周低平,而中間小山拔地而起且引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壯誦吟,使將此地命名“拔山”。
相傳拔山建場始於明代,最早僅有現正街位置的十幾間土牆房子。此後陸續發展擴建,逐漸成為忠(州)、梁(平)、墊(江)、豐(都)的交通要塞和物資集散中心。五百多年前,拔山就已建成外有七道城門,內有十三座廟宇規模的城鎮了。城門為鐵皮所包,上蓋有樓亭,防衛極為堅固。城內廟宇有文廟(內有萬天宮、啟聖宮、地藏宮、斗娃宮、財神殿、魁星閣、蒼頡閣,明末始建,乾隆十六年整修)、神農廟、機神廟(內有觀音殿、美果殿)、杜康廟、萬壽宮(內有許真君殿、觀音殿、財神殿)、華光廟、馬王廟、禹王宮(內有關帝殿)、紫雲宮(鎮江王爺)、張爺廟、牛王廟、王宮祠(王宮殿、城隍殿、大佛殿)、藥王廟。許多廟宇里都是一廟多神,乃忠縣後鄉文化宗教的中心所在。許多廟宇都建於明朝時期,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後。
拔山鎮在早年有籌建新化縣之說。但據考證,縣未建成,後只設了驛站,成了忠、梁、墊、豐的交通站。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於此建忠縣分衙門,時稱“三堂”,辦理忠縣後鄉事宜,衙門分文武兩院,文官住獅子壩上面的衙門,武官住官塘壩外地方(後楊伯綸所住處)。據傳還住過一副知縣,該副知縣退任後無資費返鄉,流落街頭餓死巷道。可見,當時的七品知縣尚且如此清貧。
明國初年,拔山設團總、團正(相當於鄉保長)。民國十八年後,設區、鄉,第一任區長謝君統,第一任鄉長陳文宣。1937年實行三鄉合一,廟埡、白馬劃歸拔山。1941年又實行新縣制,拔山設第三區公所,轄新立、馬灌等場鎮。1945年撤區成立派出所。民國期間,建制屢次調整,拔山鎮此間先後任鄉鎮長的有:陳文宣、陳寶珍、楊伯綸、黃金波,陳俊卿、鄒思疇、劉翔皋、王之選、莫明道等。解放後,拔山設區公所,即忠縣第五區,辦公地點設在原區衙門,第一任區長王善博。同時也設拔山鄉,辦公地點在原鄉公所(楊伯綸住所),在拔山的區鄉公所(或區、鄉政府)一直如是。拔山鄉(鎮)在1958年稱“拔山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稱鄉,1985年撤鄉建鎮,拔山鎮政府也搬至原拔山區公所辦公。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八德鄉和凌雲鄉、顯周鄉的部分村社納入拔山行政區域。2002年村社建制調整,將原35個村、一個居委會合併為15個村和一個居委會。 2003年2月18日,拔山鎮黨委、政府機構遷至東門開發區辦公。現政府機關下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安全生產監督辦公室。在編行政人員35人,後勤3人。
資源環境
拔山鎮位於重慶市東部,忠縣西北部,於2006年3月由原拔山鎮、廟埡鄉合併而成。拔山鎮輻員面積15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0900餘人。是忠縣第二人口大鎮,是重慶市市級中心鎮、市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市級商貿示範鎮,經濟百強鎮。2007年被忠縣縣委、縣政府確定為“統籌城鄉發展試點鎮”。
(一)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享“後鄉之都”美譽
地處忠縣西部,平均海拔530米,平均高差不足20米,周邊與本縣永豐、馬灌、花橋、新立四鎮相鄰相通,滬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距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忠墊公路橫穿場鎮而過,距重慶主城區1.5小時,距忠縣縣城0.5小時,經濟輻射可達豐都、梁平、墊江三縣,涉及人口近30餘萬人,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域平坦。
(二)農業發展基礎良好,有“忠縣糧倉”之稱
是忠縣水稻制種基地、優質柑桔基地、機插秧示範基地、測土配方實驗基地。拔山鎮糧食播種面積82000畝,林果面積14400畝,蔬菜面積12500畝,柑橘基地果12000畝,到2011年柑橘種植達5萬畝。主要產業以水稻制種、優質柑桔、無公害蔬菜和畜禽養殖為主。
(三)商貿交易異常活躍,居“商貿重鎮”之位
拔山鎮以傳統批零、貿易、餐飲為主,福意百貨商城、世紀超市、藍湖家具城、和平藥房、巨琪藥房等現代商貿流通企業已紛紛入駐,東山、嘉鑫兩家賓館入駐率居高不下。2005年,拔山鎮個體工商戶1700餘戶,從業人員5200餘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00萬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突破3億元。
(四)城鎮設施日趨完善,是重慶“百個中心鎮”之一
占地9000平方米的綠色音樂廣場、文體健身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1000萬元的物流中心和小商品批發市場正在建設中,投資3500萬元的三級客運站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即將投入使用。
(五)鎮域經濟不斷增強,是重慶“百個經濟強鎮”之一
鎮域經濟主要是發展輕紡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大米加工等產業,拔山鎮共種植柑橘1萬畝,2008年計畫種植1萬畝,到2011年拔山鎮種植柑橘達5萬畝,拔山鎮鄉村柑橘生態旅遊業初步形成,每年4月至5月是賞柑橘花香,10月至12月品柑橘果甜。2007年底,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47億元,鎮域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3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為34:32:34,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70元,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著名人物
革命先軀金少穆
縣領導為金少穆陵園揭幕
金元和,號少穆。1885年生於忠縣拔山西門外金家河爾碥。其曾祖金國泰(正卿),清朝舉人、祖父金大幫,父金慶瑄皆州學廩生、增生。16歲鄉試入成都尊經書院。1905年負笈東瀛,官費留學日本,攻經濟學。在日期間,結識民主革命先軀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失敗後,1913年隨孫中山流亡日本,重振旗鼓,參與機要,深得信賴。1914年夏回鄉省親,僅過一月,孫中山電召赴日共商救國大計。公急告別親人,踏上征程。船至奉節,突發急症而英年早逝。年僅29歲。
革命先賢莫肇昭
莫肇昭,字延年。1920年10月生於忠縣拔山高石坎,1938年1月投筆從戎,赴陝北延安參加八路軍,加入青訓班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先後任空軍司令部通訊處長、空軍司令部訓練處長、新疆建設兵團石河子指揮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軍工程大學(原空軍電訊工程學院)政治委員,參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條例》的修改工作。一九五五年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獨立自由勳章,中國人民解放勝利二級解放勳章,一九八八年榮獲二級紅星勳章。一九八三年經中央軍委批准離休,正軍職待遇。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七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早期革命者金泣儒
金泣儒,又名金良珍。1902年出生於書香門第,聰明好學,卓有才幹。從小受叔父金少穆民主思想影響,慷慨有大志。1921年考入北京中國法政大學政治科。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1927年,同時擔任國民黨(左派)忠縣黨委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在縣內大力發展國民黨(左派)黨員,並注意吸收優秀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2月在余永藻的幫助、指導下,正式成立國民黨(左派)忠縣縣黨部。1928年春又和范新疇、關大恕等共同籌建第一屆中共忠縣委員會,任縣委委員。1933年在四川軍閥劉湘重兵圍剿下犧牲於開江,時年31歲。
早期革命者金煥若
金煥若,本名金良璠,又名金幻若,乃金泣儒堂弟。1904年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叔父金少穆民主思想影響,追求進步與真理。饒有膽智,尤重氣節。1922年考入忠縣中學堂弟15班,1925年考入上海大學。求學期間,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撤回忠縣。至行知中學(即現在的拔山中學任校長)從事革命活動。1933年犧牲,年僅29歲,正所謂壯志未酬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