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詳解
冠心病的冠狀動脈狹窄多呈節段性分布。且主要位於冠狀動脈的近中段,遠段大多正常。冠狀動脈搭橋術就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建立一條通道,使血液繞過狹中位而到達遠端,如一座橋樑使公路跨過山壑江河一樣暢通無阻。不過所用的材料不是鋼筋水泥,而是患者自己的大隱靜脈、乳內動脈、胃網膜右動脈、橈動脈,是將小腿或大腿上的大隱靜脈取上,一端與冠狀動脈狹窄遠端吻合,一端與升主動脈吻合,也可同時在一根靜脈上開幾個側孔分別與幾支冠狀動脈側側吻合,這就是所謂的序貫搭橋或蛇形橋。
冠狀動脈旁路手術是一項心臟開放性手術。手術將會分兩部分同時進行,一為心臟本身的手術,二為腿部旁路血管的取材手術。旁路血管將會橋接在冠狀動脈阻塞區域的上方,使心肌恢復血液供應。
有個別病人會有多條冠狀動脈阻塞,則需建立多條旁路,選取的材料會有橈動脈、胸廓內動脈等。術後,病人將需住院觀察7至10天。頭1~3天會送到重症監護室內(ICU)內。胸腔引流管會被放置2-3天以便引流滲液,並進行全天候的心臟功能監測。手術效果的需在術後3-6個月後才能確定。術後3-4周內應禁止房事。但其它一般性的運動是可以進行的。
手術種類
(一)大隱靜脈搭橋
大隱靜脈搭橋手術損傷小些,簡單一些,但遠期效果比動脈搭橋差些,因此80歲以上老人可單獨使用大隱靜脈搭橋,55歲以下可考慮全用動脈搭橋,其他年齡可用一根乳內動脈加上大隱靜脈。
(二)動脈搭橋
動脈搭橋損傷大,技術要求高,手術更難,但遠期效果較大隱靜脈好,適用於年輕病人。
適合患者
介入和搭橋,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兩種重要手段。其中支架,尤其是藥物支架,作為後起之秀,以其創傷微小的特點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睞。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2006年接受搭橋的患者約有36.5萬,比10年前下降了1/3;而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卻一路猛漲,達到了100萬左右。但該文章也指出:很多心血管病專家呼籲,儘管如此,人們不應忽視搭橋手術的優勢,而只看重介入。那么,這二者到底孰輕孰重?在什麼情況下,患者應該接受外科搭橋手術呢?
具有以下幾種病變特徵的冠心病患者應該選擇搭橋。
左主幹病變:按照國內外的指南,外科手術是左主幹病變的首選。因為左主幹一旦發生堵塞或再狹窄,可能會致命。為了縮小風險,最好選擇搭橋。
三支病變:病變血管較多,如果選擇介入治療,要放很多支架,這會使再狹窄、發生血栓的幾率大大增高。而且,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較重。
伴有心功能不全:這類患者需要完全性的血運重建以促進缺血心肌的恢復,介入很難做到。
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普通支架對糖尿病患者的再狹窄率較高,而藥物支架問世時間較短,還沒有明確證據表明介入治療會比搭橋有更好的療效。
冠心病心肌梗死後併發症患者:心室破裂、室間隔穿孔、二尖瓣關閉不全等都必須選擇外科搭橋手術治療。
由於支架需要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對此藥物過敏的患者也應考慮搭橋手術。“然而,如果患者有呼吸系統的疾病,接受全面麻醉可能會有危險,不適合接受常規體外循環搭橋,而應選擇介入治療。”
優勢介紹
心臟搭橋與支架介入之利弊
治療冠心病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及支架介入三種方式,三種方式各有長短。服藥並不能改變血管狹窄的狀況,但藥物仍是冠心病治療的基礎及重要手段。過去在心臟血管發生嚴重狹窄的情況下,就要考慮做心臟搭橋手術。而現在當冠狀動脈血管存在嚴重狹窄(70%以上)或閉塞的時候,可以考慮支架介入治療。
隨著治療冠心病的方法日益完善,創傷小的支架治療成為很多心臟病患者的首選。甚至有人聲稱,“心臟搭橋”手術即將退出歷史舞台。其實,搭橋手術的優勢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再狹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療的軟肋,在狹窄的冠狀動脈處放置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狹窄率為30%左右,即使使用藥物塗層支架,再狹窄率也在5%左右。而心臟搭橋手術,就不用過多擔心再狹窄的問題。
另外,並不是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適合做支架治療,比如血管的分叉處,或者一根血管有兩處以上狹窄,或者血管完全閉塞等情況放支架就比較困難,而且風險大。事實上,對於複雜病變,外科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最佳選擇。
用“立竿見影”形容搭橋手術的術後效果很貼切,許多患者在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後幾天,便能上下樓梯,一周后便能走出家門,術後1~2個月就能上班。近年來,隨著外科微創技術迅速發展,搭橋手術不用切開胸骨就能完成。因此,“心臟搭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