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與復原

《心理創傷與復原》是2009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科恩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心理創傷與復原心理創傷與復原
創傷,永遠都是令人痛徹心扉的話題;災難,把傷痕累累的心暴露在人世間;救助,不是誰都能把這重擔挑上肩膀;治療,專業與愛心同行才能事半功倍。本書是關於心理創傷治療的入門教材之一。它雖然不是皇皇巨著,但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創傷心理學和創傷治療的基本知識。

作者簡介

Judith A.Cohen,醫學博士,是一位得到專業委員會認證的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家,匹茲堡阿勒格尼綜合醫院兒童與青少年創傷應激中心的醫學主任。自1986年起,與Mannarino博士一起獲得(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IMH)、物質濫用和心理健康管理局(SAMHSA)以及美國法務部的贊助,從事創傷兒童的評估與治療。美國兒童虐待研究專業協會(APSAC)傑出專業獎獲得者,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Rieger科學成就獎獲得者。Cohen博士還是《創傷應激期刊》(Journal oftraumatic Stress)的副主編。

目錄

譯者序

關於作者

前言

致謝

第一部分 創傷聚焦的認知行為療法

第一章 創傷與悲傷對兒童和家庭的影響

什麼構成了童年創傷?

創傷症狀有哪些?

創傷性悲傷對兒童的影響

為什麼要區分童年創傷性悲傷和其他形式的悲傷?

階段取向的治療

本章概要

第二章 創傷後兒童的評估策略

創傷經歷的評估

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的評估

其他精神障礙的評估

童年創傷性悲傷的評估

為家庭提供評估的反饋

第三章 TF-CBT模式

如何操作?

TF-CBT模式的發展

兒童單獨及家長參與的治療模式

TF-CBT模型中文化的重要性

適應功能最最佳化:輔助服務的重要性

使用本書的總原則

本章概要

第四章 TF-CBT治療師的角色

在治療關係中的中心性

治療師的判斷、技能和創造力的重要性

治療師的資質與培訓

答疑解惑

第二部分 刨傷聚焦的治療單元

概述 TF-CBT治療單元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一 心理教育

關於TF-CBT治療模式的心理教育

對創傷性悲傷兒童的心理教育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二 父母教養技巧

表揚

選擇性注意

暫停

應急強化計畫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三 放鬆

呼吸聚焦,全神貫注,冥想

漸進肌肉放鬆技術

適用於創傷性悲傷兒童的放鬆技術

適用於家長的放鬆技術

其他的放鬆技巧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四 情緒表達與調控

兒童的情緒識別

家長的情緒表達

思維阻斷與積極想像

積極的自言自語

強化兒童的安全感

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社交技能

社會技能的培養

管理困難的情緒狀態

創傷性悲傷兒童的情緒調控

家長的情緒調控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五 認知應對及加工Ⅰ:認知三角

不正確且無益的思維類型

父母的認知三角

強化倖存家長的安全感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六創傷敘事

創傷性悲傷兒童的創傷敘事

與父母分享創傷敘事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七 認知應對及加工Ⅱ:處理創傷體驗

探察並糾正不正確且無益的認知

創傷性死亡的認知加工

與父母一起處理兒童的創傷

答疑解惑

創傷焦點治療單元八 創傷暗示的“身臨其境”掌控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九 親子共同會談治療

答疑解惑

創傷聚焦治療單元十 促進未來的安全與發展

第三部分 悲傷聚焦的治療單元

概要 悲傷聚焦的治療單元

悲傷聚焦治療單元一 悲傷心理教育

悲傷心理教育:兒童篇

悲傷心理教育:家長篇

答疑解惑

悲傷聚焦治療單元二 為喪失而悲傷並解決對逝者的矛盾情緒

“我所懷念的與我所不懷念的”

為喪失而悲傷:“我所懷念的”

解決對逝者的矛盾情緒:“我所不懷念的”

對喪失的悲傷及解決對逝者的矛盾情緒:家長篇

答疑解惑

悲傷聚焦治療單元三 保留對逝者的積極記憶

保留積極記憶:兒童篇

保留積極記憶:家長篇

答疑解惑

悲傷聚焦治療單元四 重新定義與逝者的關係全力投入現有關係

重新定義關係:兒童篇

重新定義關係:家長篇

對獨自養育兒童的能力的思考

答疑解惑

治療回顧與小結

答疑解惑

附錄一 材料

家庭暴力信息表:家長篇

家庭暴力信息表:兒童篇

兒童性虐待信息表:家長篇

兒童性虐待信息表:兒童篇

放鬆材料:應激和PTSD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

情緒調節材料:此時此刻讓感覺好起來的方法

一周之內的認知三角練習

生命周期

附錄二 參考資料

附錄三 其他培訓

參考文獻

索引

媒體評論

這本目前最先進的治療手冊。同時針對初出茅廬和經驗豐富的臨床工作者,為治療遭受創傷和喪失的兒童提供了關鍵的核心治療單元。心理創傷治療領域傑出的臨床工作者一學者們提供了極為有效的、得到實證支持的整套治療方案,而社區執業者的反饋使之得到完善。這是每一位臨床工作者工具箱中的“必備”工具! Lisa Amaya—Jackson,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杜克兒童創傷應激中心 這正是關注兒童創傷應激問題的臨床工作者和教育者期待已久的書籍!對於創傷兒童和他們的家庭來說,創傷聚焦的認知一行為治療的確是“最佳實踐”療法。本書以每一個臨床工作者都能領會的實務方式介紹了這種以實證為基礎的治療方法。我發現,書中列舉的大量案例和對一般臨床問題的解答尤其有價值。每一個與創傷兒童和他們的家庭一起工作的治療師和學生,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Benjamin E.Saunders,哲學博士(美國)國家犯罪受害人研究與治療中心,南卡羅萊納州醫學院 對於那些為受到創傷影響的兒童提供治療的治療師來說,這是一本“必備”之書。它確實是臨床工作者的指南,描述了具體的治療策略,這些治療策略完美地驗證了創傷聚焦治療中的各要素。它闡明了理論驅動、研究支持的許多干預方法是怎樣被引入實際生活里複雜的案例情景之中的。

書摘

什麼構成了童年創傷?

許多兒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應激事件。他們曾面對痛苦的情境,譬如父母離異或某一摯愛長輩的逝去,這些都可能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境和壓力。然而,這些經歷通常不會被認為是創傷,創傷是性質上完全不同的經歷。創傷事件的特徵包括:突發或非預期的事件;這些事件具備衝擊性;死亡、生命受到威脅或肌體傷殘;或強烈恐懼的主觀感受、驚恐、無助感[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2000,P.463]。諸如兒童身體或性方面的虐待;目擊或直接遭受家庭、社區或學校暴力;嚴重的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患有危害生命的疾病,例如癌症、燒傷或器官移植;自然災難和人為災難;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伴的突然死亡;以及遭受戰爭、恐怖活動或淪為難民。但許多心理彈性非常好的兒童即使經歷過這些創傷性的事件,卻沒有罹患持續性的創傷障礙。兒童是否會出現心理障礙,要考慮很多影響因素,諸如發展水平、先天或習得的心理彈性以及外在的支持資源等等。

兒童對創傷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年齡和發展水平。例如,在短暫的創傷事件中,年齡較小的兒童比年齡較大的孩子更容易受其父母應對創傷的方式的影響(不論他們經歷的事件有多么嚴重)。如果他們的父母應付得很好,大部分低齡兒童不會產生嚴重或長期的創傷症狀(Laor,Wolmer,&Cohen,2001)。然而,相對於直到青春期才開始發作的慢性創傷,生命早期就出現的創傷具有更大的潛在力量,可能會極大地改變低齡兒童的發展軌跡。因此,在某些創傷情境中,年齡小可能是個保護因素;而在其他情境中,年齡小則可能會具有更大的風險性。

同樣地,一個完全相同的應激事件在不同的兒童身上,可能因人而異產生程度迥異的影響,這取決於每個兒童先天的心理彈性、後天習得的應對機制和身體、情緒、社會支持等外在資源。即使是一個普遍被認為是創傷性的應激源(例如,目擊多起兇殺或成為強姦的受害者),對某些兒童來說,所造成的創傷也明顯小於另一些兒童。我們經常觀察到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經歷了相同的可怕事件後,卻對同一個創傷有著明顯不同的反應。例如,一個案例家庭,長期處於家庭暴力之中,最後,父親在孩子們面前射殺了他們的母親,接著殺死了最小的兒子,然後自殺。倖存的兒童都在事發現場目睹了整個過程,然而,三個兒童有明顯不同的反應。最小的是一個七歲的女孩,她有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十四歲的兒子沒有明顯的PTSD或抑鬱症狀,卻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問題,需要住院治療;而那個十二歲大的女兒只有輕微的抑鬱症狀,她反而專心照料和安撫她的小妹妹。由此可知,創傷體驗不僅取決於兒童所遭遇的創傷事件本身,還取決於兒童對這一事件的不同的反應。

造成不同反應的部分原因是,兒童有他們理解創傷的獨特方式。他們去理解這些事件與自己的關係,取得家庭或其他形式的支持,應付因這些事件而帶來的心理和生理的壓力,並將這些事件整合在他們更大的自我意識里。本書所描述的治療取向提供了各種干預技術,治療師可依兒童的個別需要而靈活運用,以使治療過程的每個階段都達到最佳效果,幫助兒童應付創傷事件。

本書描述的治療模式——創傷聚焦的認知行為療法(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F-CBT),是為曾受創傷的兒童而設計的,創傷的症狀下一段將會提到。這個模式對沒有症狀的兒童可能並不適合,特別是那些沒有PTSD、抑鬱或焦慮症狀的兒童,他們或許不需要完全經過這個治療模式涉及的所有治療單元。例如,如果一個兒童幾乎沒有過度喚起或逃避的症狀,很少焦慮,也沒有與創傷經歷相關的抑鬱,那么他幾乎沒有必要在治療中創作一個創傷敘事;這樣的兒童可能在治療的初期,透過些許的鼓勵就很容易談起他的創傷經歷。這樣的兒童可以從簡易版的TF-CBT中獲益,例如心理教育、放鬆訓練、情感調節,或許還有一些認知治療就可以了。對這樣的兒童來說,直接討論所發生的事並非沒有幫助,只是他們可能不需要在治療中就這方面花很長的時間。

本書也為那些在創傷性的情況下失去摯愛者而經歷過創傷性悲傷的兒童,介紹了治療的方法。當創傷症狀發生在喪親之後,兒童和在世的父母不僅要著眼於他們的創傷症狀,還要應對這一事實,即這些創傷症狀經常會干擾、破壞他們成功應對典型的悲傷過程的能力。上述問題處理不好,愈演愈烈,兒童們可能多年以後都無法走出悲傷的困境。本書中描述的創傷性悲傷治療途徑,用連續的方式整合了聚焦於創傷與悲傷的各治療單元;因而,一旦創傷症狀消除,兒童和父母便可進入悲傷治療階段。本書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創傷治療和悲傷治療的各個單元。除了創傷症狀之外,兒童若在多個領域(詳見下文)患有嚴重的、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調,還將需要其他的干預或平衡策略。

最後,雖然有些兒童遭受了高度應激性事件,但因為有照料者和社區其他資源的支持和引導,他們能很好地調整過來;然而,不幸的是,大部分遭受創傷的兒童都會出現情緒和行為上的症狀,並將延續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創傷症狀有哪些?

本書所使用的“創傷症狀”一詞,是指直接與創傷經歷相關的行為、認知、軀體或情緒上的問題。這些通常相當於PTSD,但也包括抑鬱、焦慮或行為的其他症狀,諸如自殘、藥物濫用、人際信任受損和情感不穩定等:有創傷症狀的兒童,遭受過一個或多個創傷性事件之後,其對自我、對世界和對他人的看法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許多兒童遭遇創傷後會發生心理生物學上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會加劇和維持心理上的症狀。我們將這些症狀概括為幾類:情緒性創傷症狀、行為性創傷症狀、認知性創傷症狀、複雜的PTSD的和心理生物學方面的創傷性症狀。很顯然,這樣的分類確實有些武斷,因為這幾個方面相互重疊且又相互作用和影響。

創傷症狀的情緒方面

一般的情緒性創傷症狀有恐懼、抑鬱、憤怒和情緒紊亂(即,頻繁的情緒變化和/或難以忍受負性情感狀態)。恐懼是對可怕環境的本能的和習得性反應,兒童在有生命威脅的情境中往往本能地體驗到恐懼,自主神經系統會對察覺到的危險作出反應,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神經遞質,從而強化焦慮。可怕的記憶在大腦中的編碼方式與非創傷性記憶的編碼方式不同。有些兒童一旦暴露在創傷事件的激活線索下,就會再次產生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的恐懼反應(例如:一個兒童遭受過一場有人死亡的嚴重車禍後,以後只要經過車禍現場,都會驚嚇不已)。這種恐懼反應泛化到原本無害的人、地點、時空、場景,都能誘使兒童想起創傷事件,並造成與最初的創傷程度相同的恐懼反應(例如:這個兒童可能乘任何車都會感受到強烈的恐懼)。這段可怕記憶的侵入正是PTSD的標誌。白天,兒童會有侵入性的恐懼念頭;晚上,則會做噩夢。對年幼的兒童來說,這些令人害怕的夢或許並不明顯地與創傷事件有關,但很可能與其他一些可怕情境有關。產生新的恐懼(除了時間接近以外,與創傷沒有明顯的關聯)可能是低齡兒童的PTSD症狀(Scheeringa,Zeanah,Myers,&Putnam,2003)。

除了具體的恐懼以外,創傷的突然性、不可預期性、恐怖性還可能引發廣泛性焦慮。這會導致兒童產生普遍的不安全感和過分警覺,用以保護自己免於“下次的意外”。厄運臨頭的感覺(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他們的頭上)會侵害兒童完成與自身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任務的能力,並促使他們以超越這個年齡所應有的成熟水平來擔負責任。廣泛性焦慮會導致兒童過早認同父母的角色,或促使兒童努力追求“完美”以防止未來的潛在威脅。不斷警戒著未來可能的威脅惡兆,以及其他受焦慮驅使的行為都可能控制兒童。所有這些行為都妨礙了健康調適,並可能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以及其他併發症。

兒童在創傷後會有抑鬱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出現,是因為突然失去對其他人和對這個世界的信任(例如:失去天真無邪的童心、信任感、信心或對未來的盼望)。許多遭受創傷的兒童體驗到更具體的喪失;例如,一個被槍擊或被車撞傷的兒童,可能暫時或永久地遭受肢體功能的喪失或外表損毀。一個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可能因此而“失貞”,或經歷生殖器方面的其他痛苦的傷害。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