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心理諮詢師與心理治療師釋惑系列平裝: 115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117107167
內容簡介
《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著眼於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在諮詢治療過程中最常遇到的普通關注的問題。一開始就全面介紹了心理健康在當代心理衛生領域的相關問題,如對於心理健康的定義清楚簡明的討論,強調了對心理健康定義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隨著時光的流逝,對精神疾病的理解、管理和治療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而在國家衛生體系下的心理衛生工作和正經歷著意義重大的角色重審。接下去的每一章著眼於從業者日常工作中某一個特定的問題,比如:理解和評估精神疾病;心理健康與軀體症狀之間的關係;社會政策的影響;與其他精神衛生團體協同工作;職業和法律問題。
《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形式獨特,容易查閱使用,內容實用,信息豐富,無論對於已經執業的還是正在訓練當中的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諮詢師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Dawn freshwater 譯者:胡連新 張恆
Dawn Freshwater是就職於Bournemouth大學社區和衛生研究所精神衛生系的現任教授。她是英國皇家精神心理諮詢協會(United Kingdom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UKCP)的註冊心理治療師,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督導師和培訓者。她是《精神病和心理健康護理雜誌》(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的期刊編輯,發表了多篇論文,也是多本著作的作者、共同作者和編輯。
目錄
第一章 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緒論
第二章 理解和評估精神疾病:心理學視角
第三章 精神和軀體:心理健康與軀體症狀之間的聯繫
第四章 社會政治影響:精神疾病的社會組成
第五章 心理健康與靈性困擾
第六章 協力合作改善健康
第七章 專業與法律問題
參考文獻
索引
序言
隨著社會競爭和生存壓力的增大,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問題。國內介紹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書籍雖然多,像本書這樣從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視角來詮釋的還沒有見到。
本書是《心理諮詢師與心理治療師釋惑叢書》中的一本,具有該系列叢書簡明精要的特點,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構成,全書7章共46個問題。簡要地介紹了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一些基本概念,從心理學的視角解讀了對精神疾病的評估和理解,對身心關係和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的聯繫做了解釋,並對精神疾病的社會構成做了闡述,書中對精神疾病和靈性困擾方面的探討國內鮮有著作提及,而多領域互相協作的問題對我國提升精神疾病醫療方面的品質有很好的借鑑價值,最後談到了在執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專業問題和法律問題。
全書的譯者均為丁香園網站會員,通過丁香譯苑在網路上協作翻譯。其中胡連新初譯了第1章,陳定貴初譯了第2章前6問,汪湛初譯了第2章後5問,黃碧宏初譯了第3章,楊坤初譯了第4章,林漢初譯了第5章,張志如初譯了第6章,在第7章前3問的初譯中曹毅天、張志如以及黃碧宏均作出了相當貢獻,最後由張恆整合定稿,位照國初譯了第7章後4問。各位譯者對初譯稿進行了互校互審,經胡連新再校再審後,張恆對後期譯稿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部分章節幾乎完全重譯。最後由胡連新統稿,並編制了索引,在統稿過程中未能一一徵求原譯者意見。
文摘
藥商對研究和開發投放了巨資,這不總是出於慈善考慮,而是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和占領更大的市場(參見第四章)。不幸的是,儘管越來越多的研究確定了心理諮詢聯合藥物治療或單獨套用心理諮詢的療效,但在多數情況下,心理諮詢仍被忽視甚至遭到嘲笑,因為它並不符合機械論者和還原論者的醫學範式。然而,心理諮詢師能夠振作起來,因為最近衛生部出版了《心理治療的組織和宣傳》一書(2004,第1頁),其中陳述了“心理治療是衛生保健必須的一部分,心理治療對於很多種精神衛生問題和精神疾病的療效是不容置疑的。”
簡明和實用的診斷指南比較有用,比如ICD-10將抑鬱症的常見症狀列舉如下:注意力的廣度和深度的降低;自尊和自信心降低;負罪感和無價值感(甚至在輕性抑鬱發作中也會出現);感到前途黯淡和悲觀失望;自傷或自殺的念頭或行為;睡眠障礙和食慾減退。很多咨客都有這些症狀,然而抑鬱症這個診斷標籤對於心理諮詢師有何幫助呢?在使用診斷指南時,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特別是咨客的個人背景。
也可以這樣認為:基於醫學模式的分類無法辨析出心理問題在生物、情感、心理、社會或環境方面的原因。心理諮詢師不僅僅關注病因,更關心的是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就從目的而論,更重要的是如何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執著於診斷的分類可能會將一些對外部環境的普通本能反應當作疾病,導致過分醫藥化,而事實上這些都是稱作“應對機制”的正常反應。
總而言之,心理諮詢的理念逐漸由“治療”模式轉向於“發展”模式,適用的標準應當考慮以下因素:自我的強度、損害的程度、動機以及患者的直接環境(有利的或不利的),當然咨客自身的體驗也是必須考慮進去的。但是與普遍的體驗相比,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更關注個人的感受,並詢問這樣的體驗(比如焦慮或抑鬱)以何種方式影響其生活、人際關係、工作效率或快樂心情。正如Carl Rogers所評論的,“理解行為的最佳著眼點就是個體的內在參照體系。”(1975,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