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學問題]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學問題]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學問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13歲——18歲的時間段,心理出現的一些變化。

基本信息

定義

早戀是指未成年男女過早建立戀愛關係的行為。年齡在18歲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學生談戀愛,屬於早戀行為,是不提倡的。  

青少年早戀行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朦朧性

早戀的青少年對於早戀關係的發展結局並不明確。他們主要是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是對未來組建家庭、如何處理戀愛關係和學業關係、如何區別友誼和愛情都缺乏明確的認識。

2、矛盾性

有早戀關係的青少年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又怕被人發現,早戀的過程中愉快和痛苦並存。

3、變異性

早戀關係是一種充滿變化、極不穩定的感情關係。青少年之間一對一的早戀關係缺乏持久性,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4、差異性

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行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十分隱蔽,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來傳遞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開,在許多場合出雙入對,儼然像一對情侶。在關係程度上,大多數有早戀關係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動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隱秘的感情,從人際關係來看,還沒有超出正常的關係。有的則關係發展的很深,除了談論感情以外,甚至發生性關係。在年齡喜好上,女孩兒喜歡比自己年齡大的、比較成熟的男性。在年齡相當時,多半是女孩兒採取主動。男孩兒喜歡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孩兒,在交往中體現自己的陽剛之氣。

早戀的類型可以歸納為8種

第一種,愛慕型,即青少年之間由於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根據愛慕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就是由於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早戀;專長型,就是因為愛慕對方的能力專長而產生的早戀;品性型,就是由於愛慕對方的優秀品性而產生的早戀。

第二種,好奇型,即由於對異性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性意識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青少年由於生理髮育和性成熟,很容易產生性衝動,對異性變得很敏感,渴望了解異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異性對自己的態度。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想結交異性朋友,建立戀愛關係。

第三種,模仿型,即因為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模仿的對象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

第四種,從眾型,即迫於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周圍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齡群體。

第五種,愉悅型,即為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早戀現象。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密切交往,往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的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密切交往,逐漸轉變為早戀。

第六種,補償型,即為了獲得感情補償和排解受挫的情緒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感情補償是指青少年在學業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時,出於爭強好勝的心理,或者為了擺脫感情創傷,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戀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緒,從異性那裡獲得感情補償。

第七種,逆反型,即由於青少年在兩性的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異性朋友往會迅速向早戀關係發展。

第八種,病理型,即由於病理原因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在當代社會,由於營養過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遺傳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體早熟,身體外觀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變態心理。這些都會誘發青少年的早戀現象。

網癮

網癮(即網路成癮),又稱網路過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於網路,對之外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症。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路出現之後,網路遊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路成癮。所以很多人形象的稱之為“電子海洛因”。

社交恐懼

社交恐怖症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任務。

社交恐怖症主要可以分成兩類: (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你會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在看著你,觀察你的每個小動作。你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你會儘可能迴避去商場和進餐館。你從不敢和老闆、同事或任何人進行爭論,捍衛你的權利。

(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會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你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儘管如此,你在別的社交場合,卻並不感到恐怖。推銷員、演員、教師、音樂演奏家,等等,經常都會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們在與別人的一般交往中,並沒有什麼異常,可是當他們需要上台表演,或者當眾演講時,他們會感到極度的恐懼,常常變得結結巴巴,甚至楞在當場。

社交恐怖症患者總是擔心會在別人面前出醜,在參加任何社會聚會之前,他們都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他們會想像自己如何在別人面前出醜。當他們真的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說不出一句話。當聚會結束以後,他們會一遍一遍地在腦子裡重溫剛才的鏡頭,回顧自己是如何處理每一個細節的,自己應該怎么做才正確。

這兩類社交恐怖症都有類似的軀體症狀:口乾、出汗、心跳劇烈、想上廁所。周圍的人可能會看到的症狀有:紅臉、口吃結巴、輕微戰抖。有時候,患者發現自己呼吸急促,手腳冰涼。最糟糕的結果是,患者會進入驚恐狀態。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狀進一步惡化。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他們不能去逛商場買東西,不能建立正常的兩性關係,不能帶孩子去公園玩,甚至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們不得不放棄很好的工作機會。

正確引導

一、需要記錄每天個人生活的狀態,比如身體的反應和心理的反應,比如擔心些什麼,又渴望些什麼?這對日後進行危機干預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能防止一些心結凝凍在心底里,形成創傷。

二、有些人特別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想說就說出來,想寫就寫出來,甚至想哭就哭出來,這樣能夠緩解心理壓力;而且儘量來接受他人善意的勸解和幫助,還可以通過運動,或者散步、聊天、逛街以及唱歌等等多種方式來緩解心理壓力。

三、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幫助,還沒有從困惑中走出來,抑鬱的化解沒有顯著的效果,不妨主動申請,向有關的學校、醫療機構、精神疾病科、心理諮詢中心等部門,提出心理援助的請求,這樣危機就能緩解,痛苦的過程也越來越短,程度也越來越輕。我們出現心理危機,只要應對及時、正確,就能轉化成人生資源,有利於我們自身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個人成長,也有利於幫助他人,可以理性的面對一切,以科學的態度,以高超的技能,,實施危機干預,儘快從危機向資源進行轉化。

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向全社會各界,尤其向學校團體發出呼籲,我們需要警示安全人生危機,不管遭受任何重大的傷害,每個人都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權利。生命需要保護,身體需要健康,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夠引起我們教育界的極大關注,生命存在、生命危機的自救、救助能夠成為我們教育教學重要的研究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