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學大師和神奇聖人王陽明》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清初著名學者 魏禧
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清初著名學者 王士禎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清未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曾國藩
王陽明的一生是自強不息的奮鬥主義的體現,他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
——現代著名作家、學者 郭沫若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學者 杜維明
名人推薦
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清初著名學者 魏禧
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清初著名學者 王士禎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清未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曾國藩
王陽明的一生是自強不息的奮鬥主義的體現,他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
——現代著名作家、學者 郭沫若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學者 杜維明
圖書目錄
神奇聖人王陽明
第一章 六世書香,神奇少年橫空出世
有子生於彩雲中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少年得志
鋒芒乍現
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另類出走,試馬居庸關
“竹”悟
第二章 潛心向學,屢敗屢戰三探科舉路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學的境界
落第的苦悶
組建龍泉山詩社
為聖路上兩彷徨
第三章 初人仕,運籌帷幄小試牛刀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東鄉試
言事下獄
依賴心理化險為夷
貶為驛丞,北風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遭貶謫,龍場悟道石破天驚
偶得“陽明小洞天
何陋軒與君子亭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
貴州講學,提倡知行合
千古奇文《瘞旅文》
第五章 時來運轉,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西辭龍場東歸去
安民於廬陵
劉瑾伏誅,仕途出現轉機
傳道於京師
打通朱陸
原來這才是《大學》
第六章 破山中賊,一代儒將談笑間屢建奇功
在滁州的歲月
槳聲燈影,布道金陵
任南贛汀漳御史巡撫
漳南戰役
提督南贛軍務
用兵橫水、桶岡
智取三浰
設平和、崇義、和平三縣
舉鄉約,辦社學,衙門成了書院
第七章 平寧王亂,用兵如神力挽內亂狂瀾
寧王挑起了反旗
與寧王交戰
決戰寧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爭奪寧王朱宸濠
讓功給皇帝
不給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滿天下
第八章破心中賊,證道傳道成就千古聖學
京中爭論大禮議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證道
立馬橫刀平亂
襲破斷藤峽、八寨
最後一程
此心光明,何復其言
千古毀譽,聽其自然
傳世絕學——陽明心學
序陽明心學的影響
心學的流傳
心學對中國的影響
心學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第一章寬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欲修身,先養心
看破繁華,不動於氣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身處泥濘,遙看滿山花開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空心,才能容萬物
讓生活回歸簡單
第二章誠心: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樸實的人生態度
泰然自處,真心生活任天然
清水芙蓉,純然初心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至誠勝於至巧
不欺不詐,信守承諾
第三章進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聖人和貴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當存高遠,路從腳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
第四章道德心: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以德為先,德才兼備
君子如玉亦如鐵
頂天立地,剛正不阿
養一身浩然正氣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順在當下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
孝是一種生存品質
能養只是一半的孝
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
第六章素淨心:減一分人慾,得一分輕快
第七章喜樂心:常思一二,不思八九
第八章決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第九章細心: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第十章忍耐心: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第十一章反省心: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第十二章謹慎心:三思而後言
第十三章包容心:能容能恕,厚德載物
第十四章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十五章平常心: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第十六章謙卑心:謙受益,滿招損
第十七章果敢心: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第十八章淡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十九章徹悟心:人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序言
王陽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作為軍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響徹中外,在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期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讀聖賢書,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興趣廣泛,不僅詩文出眾,還熱衷於騎射兵法。但在那個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的時代,他卻命途多舛,青年時科考屢試不中,及至二十七歲時才考中進士,正式步人仕途;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驛丞;後再次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鑽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慾”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才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因而,王陽明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更有甚者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聖人,他們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和致良知的修養學說,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第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論。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第二,知行合一的認識論。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第三,致良知的修養學說。王陽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範自我的行為。因此,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只要維護心為本體,做到心外無物,追求透徹的本心,胸懷灑脫、超然入聖,便沒有什麼困難可言!這個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禁錮,為萎靡消沉的社會灌注了生機與活力,一時間心學占據了當時學術的主導地位。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面對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生活,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是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最佳指導思想;同時,王陽明的心學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由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我們不應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樣漫無目的地漂泊,內心充滿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喚心靈的回歸。王陽明的心學就這樣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對於我們為人處世的引導,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它的深邃與寬廣;而它對我們心靈的蕩滌與關懷,又使我們感覺它離我們很近,溫馨而質樸,毫無艱深晦澀之感。觸摸王陽明的心學,就如同用雙手輕輕撫摸心裡最深層的秘密,或許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禪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與隨意,一個頓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