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調查研究後認為,76.6%的消化性潰瘍病人均實際存在精神元性損害。俄羅斯醫生梅羅雷切夫等人的研究資料表明,54%的潰瘍病病人的病因是精神創傷。許多醫生更注意到病人在發病前有情緒問題:心神不安、敏感多疑、憂愁焦慮等。
工作不順心,與上司或同事關係不好,環境改變,尤其是家庭突變(離婚、親人重病或亡故)所引發的負性情緒和失眠,常導致首發本病,或使已處於緩解期(癒合期)病人很快復發。憂鬱、焦躁、不安、憤怒等常在軀體症狀(上腹痛等)出現前1—3周出現。因此認為“心傷”因素在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和復發中起“啟動”作用或某種“中介”作用。心理應激可選擇性引起胃十二指腸黏膜局部血管痙攣和營養障礙,進一步發展為潰瘍缺損形成(量變到質變過程)。潰瘍形成後,由於疼痛和消化不良症狀,又可加重抑鬱、恐懼等負性情緒,形成“心身”惡性循環。此時,在給予抗消化性潰瘍聯合用藥時,不應忽視心理治療。
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70%—80%,而消化性潰瘍人群患病率不到10%,更有極少數消化性潰瘍病人並無該菌感染。這或許有助於理解“心傷”因素的致胃病作用。
還有資料表明,成人消化性潰瘍27%—30%(在大城市為60%)有兒童期的精神創傷,父母離異和冷酷型教育是主要原因,兒童期“心傷”可能引起兒童消化性潰瘍,也可成為成人期本病的隱患(精神創傷“記憶”致病作用)。
現代心理學試驗和個性調查諮詢方法研究證明,消化性潰瘍病人多有不良心理特徵:疑病、驚慌、膽小、內向、自卑等。
不只是消化性潰瘍,許多軀體疾病均與心理應激有關。為什麼一些人的“心傷”導致消化性潰瘍,而在另一些人卻導致心血管病、癌症或其它疾病?這是個與遺傳因素有關的更複雜問題。
宗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