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豐古寺

"東面是光緒五年,州人徐聯魁倡捐重建的地藏寺。 銅像長179厘米,重200公斤,全是用紅銅澆鑄的。 只要您細心的一看,銅像呈一個姚安的“安”字造型,加上酒葫蘆整體上看

簡介

古姚州這個地名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一提起古姚州,就會使人想到“迤西文獻名邦、花燈之鄉、梅葛故地”的姚安。說姚安是歷史文獻名邦,是因為從1939年滇緬公路通車前一直上溯到東漢時期的二千多年間,這裡是我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一條國際交通線――南方絲綢之路上的要道。當年,四川方向去緬甸、印度做生意的商賈,必須從川滇交界的拉�渡口過金沙江進入雲南,經大姚、姚安,往大理騰越方向才能到達。商人們為了圖吉利,便給此道取名,叫“靈關道”。道路的通暢自然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因此,這條道上曾發生過許多大事件,出現過許多名人軼事,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德豐寺就是其中之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德豐寺,位於棟川鎮的正南街德豐路。德豐寺始建於明初,後曾遭兵焚,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重修。在嘉靖三十八年時又得到姚安知府楊日贊的重修,現為博物館館址。館內保存有青銅器、瓷器、古字畫等文物千餘件,館藏文物種類齊全,數量多,質量高,為彝州之冠,被稱之為“滇中文化的聚寶盆。”特別是館內的歷史文物展覽及高�映睡像等文物,曾使多少遊客、佳賓慕名而來,留戀往返,該寺是一個含文物簡史參觀及娛樂觀賞的旅遊景點。

概況

德豐寺是一座三重堂的古建築群,是目前明朝“斗拱”建築藝術留存較好的藝術典範,由門廳、前廳、過廳、正殿、兩廂、兩耳及地藏寺組成。整座建築取左右對稱的中軸線布局,結構嚴謹、格局均衡,與北京的故宮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東面是光緒五年,州人徐聯魁倡捐重建的地藏寺。西面是《德化銘碑》亭,德化銘碑原來是在官屯的興寶寺,1957年才遷移到這裡的。該碑高1.28米,寬0.8米,上厚0.23米,下厚0.26米,集三刻於一石,半圓形的碑額上雕有佛像,碑座是蓮花圖案。正面是《興寶寺德化銘》,另一側是《嵇肅靈峰明帝記》。碑文記述了興寶寺建寺的經過,大理國高氏家族的功德及嵇肅山祭祀的盛況,文章駢散兼行,文詞優美。書法峻整瘦勁,內含北齊風采,被行家們評論為“非宋以後諸家所能及也”,是一塊難得的宋元時期的碑刻,現已列為雲南“八大名碑”之一。對研究雲南地方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過廳正門,可見六扇“八仙慶壽”雕花格子門。右邊說的是“果老魚鼓簡板橋,仙姑攜來長生草,洞賓身背清風劍,鍾離老祖把扇搖”。左邊的是“采荷來把蟠桃獻,拐李先生道德高,國舅手撫雲杖板,湘子云中奏玉簫”。
大殿門前,是一對大理石雕刻的石獅,每隻高約0.94米,頭尾長0.70米,寬0.43米,一雌一雄,一個開口,一個閉口,雕工細膩,形象生動。獅毛旋螺,肋骨清晰,分別雕刻在兩塊石板上。傳說原在麗江木土司衙門口,姚安土司高�映幼年時到麗江拜見外祖父,臨返姚安,木土司問高�映要什麼東西,高�映爬在石獅子上騎著不下來,也不吭氣。木土司即將二獅贈送給高�映,並派人押運至姚,置放於高土司衙門口,其後代高孚鶴捐贈文廟,一九五五年移至縣文化館,現置德豐寺大殿門口。
正殿。可看到正殿的主體建築沿襲了宋代宮廷式“斗拱”建築的結構特點,以抬梁式樑柱,單檐歇山頂疊木而成,全無釘楔的痕跡,相傳為神匠所造,整座大殿宏偉壯觀,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充分體現了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是目前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建築,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一九八九年,省、州、縣三級投資提升1.4米,使大殿更顯古樸、雄偉壯觀。16扇木雕門上雕刻的山水風景、花鳥魚蟲、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等,千姿百態、生動逼真、呼之欲出。那些山水風景、花鳥魚蟲,形象栩栩如生,工藝精湛細膩,充分體現了精美的雕刻技藝與實用效果的和諧統一,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正上方這塊匾額的“真如境界”4個大字,是明朝雲南總兵木�所題。
殿內這尊金身釋迦牟尼銅像是明代鑄造的。您看,塑像儀態穩重,神情大方,鑄工之精細,在省內少見。兩邊是迦葉、阿難、達摩、緊那羅及百丈禪師。再看這高約1米的宋代十尊彩繪菩薩。民間把它們稱作“十姐妹”或“十獻菩薩”,由燈、香、花、水果、茶、食、寶、珠、衣組成,表現的是古代宗教活動中侍從階層的形象,木雕菩薩頭帶雲卷飾花冠,正中雕小佛一尊,冠上的束帶垂至肩下,高髮髻,面部乾瘦、圓闊,作含笑表情,耳上並飾花耳環。體態豐滿,神情自如,全身比例勻稱,寬衣博袖,披巾左側繞腹下,巾角搭於左肩上,裙上緣垂伸及地。尖雲頭鞋露於裙外,踏在捲雲座上,披巾垂袖,衣紋雕刻流暢,身或正立、或倚曲、或拈蓮花一朵,為國之瑰寶。
西廂房就可看到有名的“姚安睡佛”銅像。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面向右側,兩眼齊閉,兩手搭於肩際,兩足相交,身穿古代儒家衣履,頭髮髻冉,紋路清析,腰間系帶,正怡然自得地倚靠在一個碩大的酒葫蘆上酣睡,一看便知道是個酒仙。傳說銅像能消病免痛,如果您身體的哪個部位不適,只要誠心誠意地用手摸一摸銅像上相同的部位,不多時就能病痛全無。您看,銅像上的一些部位已經被無數雙虔誠的手摸得光亮了。其實,這“睡佛”是清初文人高�映(字雪君)的晚年自鑄銅像。它鑄於清朝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六年,與高�映的真人一般大小。銅像長179厘米,重200公斤,全是用紅銅澆鑄的。只要您細心的一看,銅像呈一個姚安的“安”字造型,加上酒葫蘆整體上看,又是“平”字造型。
東廂是李贄紀念館。李贄農曆1527年10月25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祖藉福建省南安縣榕橋村,是我國明代傑出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是列入《中華英傑錄》中的84位英傑人物之一。明萬曆五年以南京刑部員外郎身份調任姚安知府。在任期內,在府衙門上懸掛自警聯“從故鄉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當兵事之後,萬家疾苦總關心”,時刻警示自己。他體察民情,治政有方,政績顯著,創辦德豐書院,興建李贄大橋,建蓋光明宮,在姚期間著有詩文《光明宮記》、《龍山說》、《論政篇》等。他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他秉性廉潔,不謀私利。三年後自劾免歸,離姚時,“囊中僅圖書數卷,士民攀臥道間,哭聲震天,車不得發”。姚安人稱之為“千古特立之人物”。辭官後,寓居麻城,專事著書,針砭時弊,其著作有《李氏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晚年被奸臣誣告下獄,含冤卒於牢內。
2001年10月26日,是李贄誕辰474周年,雲南省召開李贄全國研究學術討論會,姚安作為李贄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邊遠方隅,欲宣傳其學術思想及政績,因時過境遷,滄桑巨變,求其在姚遺蹟甚少,只能靠收集到的資料陳列於後,供廣大遊客參觀,以慰有志研究李贄思想的學者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