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生於聖彼得堡,父親是數學家,在國營生命保險公司工作。6歲時學鋼琴,8歲正式學音樂。1918年全家遷居莫斯科。1919年考入莫斯科第三音樂學校,1922年畢業,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米亞斯科夫斯基學習作曲,從斯克里亞賓學習鋼琴 。
1929和1930年,先後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尼古拉·雅科夫列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的作曲班及А.Б.戈利堅韋澤爾的鋼琴班。194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40~1946年任《蘇聯音樂》雜誌主編。1948年,日丹諾夫對作曲家進行“形式主義”批判時,卡巴列夫斯基一開始曾被列入黑名單,但後來據說由於卡氏與官方的聯繫,他的名字被撤掉。1949~1952年任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音樂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蘇聯作曲家協會書記。1962年起領導少年兒童音樂美育委員會。1969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主席團所屬美育委員會主席。1987年逝世於莫斯科。
作品
卡巴列夫斯基總體來說是一位不那么激進的作曲家,音樂語彙偏向傳統。創作大多以蘇聯現實生活為題材,音樂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較為突出。音樂語言與民歌、革命歌曲、民眾歌曲的音調、節奏有密切聯繫。蘇聯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創作的主題之一,如歌劇《塔拉斯一家》(1950)、“青年三部曲”(《小提琴協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協奏曲》,1949;《第三鋼琴協奏曲》,1952)等。他也擅於創作戲劇性、悲劇性的作品,如第三交響曲《紀念列寧的追思曲》(1933)、《第四交響曲》(1956)、獻給衛國戰爭犧牲者的清唱劇《追思曲》(1962)等 。他根據羅曼·羅蘭小說為題材寫作的歌劇《科拉斯·布勒尼翁》(1938)也很有名,1968年重新修改,1972年獲列寧獎金。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羅斯憂鬱曲調和狂野的節奏,常常被單獨拿出來演出和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