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尼古拉·雅科夫列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Nikolai Yakovlevich Myaskovsky 1881年4月20日——1950年8月8日)蘇聯作曲家。他最為人所認識的是一生創作了27首交響曲,占其87首已編號的作品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產量。因此後人亦稱他為“蘇聯交響曲之父”。
生於華沙附近的新格奧爾吉耶夫斯克要塞(Novogeorgiyevsk今波蘭的莫德林),父親是一位軍事工程師。他8歲起學習鋼琴。但由於家中希望他有一個正式的職業,1893-1902年,先後在下諾夫哥羅德(高爾基市)陸軍學校、聖彼得堡軍官學校和聖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學習。1896年,米亞斯科夫斯基欣賞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啟發他立志成為作曲家。1902年從軍校畢業後,一方面在莫斯科軍營中擔任工程師,同時間利用私人時間跟作曲家格里埃爾學習和聲。1903-1907年在聖彼得堡擔任軍官。1906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隨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阿納托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利亞多夫學習作曲。在這裡結識了作曲家阿薩菲耶夫和普羅科菲耶夫,成為畢生好友。在音樂學院中,米亞斯科夫斯基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這從他的畢業作品《c小調第一交響曲》中可見一斑;另一位則是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他的《d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和極具狂暴而陰鬱的《a小調第三交響曲》都能找到史加爾亞賓式的寫作技巧。1911年畢業後任音樂評論員。一次大戰(1914-1918)期間任工兵軍官。他被派往奧地利前線,這段時期,他創作了《e小調第四交響曲》和《D大調第五交響曲》-兩首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在這段期間,他的父親、姑姐和妹夫均先後過世,令他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十月革命期間,他參加紅軍。1917年起在蘇軍彼得格勒海軍參謀部供職。1918年定居莫斯科,1921年退役,被任命為人民教育委員會音樂部副部長,同年起擔任莫斯科音樂院作曲教授(1948年間斷了1年),直至去世,在此他培養培養的80多個學生中,有不少成為蘇聯傑出的音樂家,包括德米特里·鮑里索維奇·卡巴列夫斯基、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維沙翁·雅科夫列維奇·舍巴林、В.И.穆拉傑利、П.И.佩科等。1950年8月8日逝世於莫斯科。
作品
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創作活動始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時期。這時的作品受文學上象徵主義思潮的影響,囿於表現個人捉摸不定的內心世界,樂思隱晦,色彩若明若暗。他在戰爭中的見聞使他向現實接近了一步;十月革命更使他的思想受到了強烈的震動,促使他逐步完成了思想-美學觀的轉變。他的創作領域主要在交響曲和室內樂方面。他一生寫了27部交響曲,大多構思嚴謹,技巧嫻熟,平易而深刻地反映了現實。堪稱優秀之作的有:表現人民生活畫面的《第五交響曲》(1918);表現十月革命、具有壯烈氣質而撼人心魄的《第六交響曲》(1923);表現集體農莊的《第十二交響曲》(1932);表現蘇聯航空英雄業績的《第十六交響曲》(1936);格調明朗樂觀,熔抒情性與戲劇性於一爐的《第二十一交響曲》(1940);表現戰勝艱難險阻、追求光輝未來的《第二十七交響曲》(1949)等。他的《小提琴協奏曲》(1938)、《大提琴協奏曲》(1945)、《第九弦樂四重奏》(1943)、《第十三弦樂四重奏》(1949)、《第二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等作品,都受到蘇聯音樂界的一致好評。
米亞斯科夫斯基獲得過不少榮譽:1927年獲蘇聯政府授予的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藝術家稱號,1940年獲蘇聯藝術學博士學位,1947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他的作品還先後五次獲得史達林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