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1897-1994)生於比利時的昂台特。
保羅·德爾沃的作品他曾長期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直到1935年前後,他一直徘徊於新印象派和表現派之間。在該時期中,受喬治·德·基里柯和和內·馬格利特的雙重影響在使他明白自己處境的同時,還促使他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派。
從那以後,他的目的不再是重現外部世界,為它錄下真實的形象,而是發掘自身生活深處的親切、秘密方面。客觀現實只有在作為他夢幻的環境時,才會引起他的興趣。就是在夢幻之中,產生了地點和人物的奇特相遇。無論是它們之間的關係,還是它們的相互對比,都成為往往鬱鬱不樂的詩歌,廟宇,月亮城,馬路或公共廣場,無家具的房間,在這些環境中,我們看到同一類型的婦女。她們年青漂亮,時而裸體,時而穿著鑲有花邊和樹葉的衣服,或者大褶長裙,這種人物形象時時縈繞在畫家的心頭。
生平經歷
德爾沃生於比利時列日省,父親是律師。自幼受過良好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教育,並愛好古典樂、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與荷馬史詩;這些少時的興趣後來都影響了他日後的畫作。
1916年進入布魯塞爾的王立美術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s Beaux-arts),此時他已立志當畫家,但父母反對,故主修建築;數年後成功說服父母,轉而主修美術。
1925年首次舉行個展。早期作品多為印象主義式的風景畫,1920年代晚期又轉向表現主義風格,創作了一批以自然風景為背景的裸體畫。
1930年代,他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開始確立自己後半生的畫風:包括兩位超現實主義畫家德·基里訶和馬格利特的畫作,喪母的衝擊,以及1932年他參觀布魯塞爾博覽會中“斯皮茲納博物館”(Spitzner Museum,一座以醫療與疾病為主題的博物館)所設攤位時的經歷──他看見以紅色天鵝絨帷幕裝飾的房間中展示著許多骷髏和表現疾病症狀的蠟像。德爾沃十分著迷於此景象,之後他便不斷描繪類似的場面。
1930年代中期以後的德爾沃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的一員,但其本人並不喜歡這種稱呼,他也從未正式參加法國超現實主義團體的活動,只與其中個別人物有過來往;這種稱呼主要來自其定型後的畫風:主題以裸女為大宗,常描繪許多身材修長、眼神呆滯迷茫、皮膚白皙,宛如蠟像的裸女(有時只半裸或著衣)擺出生硬的姿勢,不調和地出現於空曠的希臘羅馬古典建築或近代都市街道、火車站中,有時夾雜了骷髏或衣冠楚楚的男子,表現出神秘、夢幻、脫離現實的風格。
除了這類畫作,在1950年代他也使用過火車、骷髏為主題畫過一批作品,風格同樣奇特:背對觀者的洋裝少女望著月夜下的火車;將耶穌受難場景的人物全部以骷髏代換,等等。
德爾沃於1950年-1962年任教於布魯塞爾國立高等藝術與建築學院,1965年-1966年任王立美術學院院長。晚年常受聘為布魯塞爾各處公共場所繪製壁畫。
1982年創辦德爾沃美術館,收藏自己的作品。
1994年以九十七歲高齡逝世。
他自幼喜歡沉思和幻想,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德爾沃與安瑪麗32歲時相戀,遭到父母的反對,35歲時母親去世,40歲與他母親滿意的蘇珊那結婚,50歲與安瑪麗再次相遇,與蘇珊那離婚後與安瑪麗結婚。
作品鑑賞
The Great Sirens, P.Delvaux 1947畫中女郎袒露或半裸著鮮嫩的身體,下體和乳房芳香馥郁,她卻似毫不所知,月光下她來來去去,一次次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那是她的過去,現在或未來。她看見的自己,一如倒影,也漸漸消逝,宛若回聲。她眼神呆滯,手勢僵硬,面無表情,沉默中她自由自在,偶爾有些專注,馬上又心不在焉。她肯定有些顧影自憐, 本是夢中人,夢中還有夢。注視著人的人,也被人所注視。是夜遊,還是儀式?
畫裡有深深的欲望,卻無比潔淨。如亞當和夏娃,日光之下,或者無論滿月新月,肉體與光的袒然接觸,身體是純潔的。德爾沃偏愛藍色的長裙,紫色的領結,植物的花冠,金色的捲髮,畫中女子面孔體態相似,無疑那是他的女神。常有黑衣道貌岸然的男子,似乎在偷窺。德爾沃的畫最接近於詩,那是詩與夢的結合。並且那不是一張靜止的畫,從中可以看到畫中人走動的軌跡,於是鏡頭也似乎跟隨著運動,觀者觀畫的過程,也接近於夢遊的過程。
作品風格
他的全部作品除去幾幅草圖都在滿足他接近一個理想人物的要求。由於形勢的反常和顛倒,這一理想人物似乎在追趕著他,而未能與他會合。
超現實主義,這一動員本能和下意識去進行的人的解放運動,在表現方法和繪畫技巧上,因自稱為該派成員的畫家情況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德爾沃的風格比馬克斯·恩斯特或若安·米羅要現實很多,與基里柯相似。不過,基里柯的技巧是生硬的,樸實無華的,故意畫得可憐巴巴的;德爾沃則是位抒情詩人,嚴守弗拉芒祖先對和諧之形的愛好,他畫得很仔細,不過,過多的細枝末節,小故事,過分加工的背景,有時分散了他對鮮艷色彩的熱愛。一些非常漂亮的水彩畫使他的藝術可以說在方法上是古典主義,思想上是超現實主義變得更加完整。這就是保羅·德爾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