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濟橋

德濟橋

鄭州市北環快速路鐵路跨線大橋始建於1994年,由4座大的拱橋構成,跨度320多米,最高處15米,連同引橋長約2.1公里,在鋼體拱形橋中全國位居第一,成為鄭州一道風景。該橋3年前曾經進行過局部的防腐處理,如今到了大的防腐整修時期。這次防腐連同引橋一併處理,總工程量28170平方米,防腐部分總投資約300萬元,伸縮縫總投資約70萬元。鄭州舊事滿城只見磚木橋許多鄭州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今二七紀念塔所處的位置,原來就是一座老橋,金水河沒有改道以前,正是從這裡流過。

該橋3年前曾經進行過局部的防腐處理,如今到了大的防腐整修時期。這次防腐連同引橋一併處理,總工程量28170平方米,防腐部分總投資約300萬元,伸縮縫總投資約70萬元。
鄭州舊事滿城只見磚木橋許多鄭州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今二七紀念塔所處的位置,原來就是一座老橋,金水河沒有改道以前,正是從這裡流過。

1923年,當時的鄭州還是鄭縣,因為被闢為商埠,金水河北沿一帶成了熱鬧的商業區,原來的一座木橋,就顯得十分狹窄。為了方便交通,鄭縣政府籌款覓工將木橋改建成了兩孔磚石拱橋。該橋寬6米,長約30米,橋兩端燈桿上裝燃油路燈4盞。因為該橋的主監工是長春人,所以取名長春橋。在上世紀50年代填平金水河故道時,這座橋被拆除。同期修建的還有一座銘功橋。銘功橋位於銘功路南端,南北向橫架在金水河上,原來也是木質結構的小橋。

1922年,銘功路修好以後,老式木橋也被改建成了二孔磚拱橋,取名銘功橋。可別小看這座橋,當時,它可是舊市區通往廣武黃河沿一帶的交通咽喉。銘功橋也是在上世紀50年代被拆除的。20世紀初期,鄭州金水河和熊耳河屢屢泛濫,堤壩經常決口,橋樑多次被毀。許多商賈廠主為了自身利益,就集資興建維修橋樑。1915年,一商場經理王延如捐款400元補修鄭州西門外金水河上的一座石橋,起名繼善橋。

1917年,志大旦廠經理孔卓卿修建鄰近該廠的一座熊耳河上的木橋,起名志大旦廠橋。熊耳河改道後,該橋廢棄。1927年,馮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期間,十分重視鄭州的商埠建設,在修建馬路的同時,對銘功橋、長春橋、北下街橋、北關外橋進行了加固。

1938年,金水河改道市外,當局沿河修建磚拱橋3座,木橋5座。解放前建造的橋樑中,如今保存比較好的是位於南關街西、東三馬路之間的熊耳德濟橋。德濟橋始建於1933年。當年鄭州商會會長田鏡波、張波臣同商界巨子陳小軒、宋少臣等辦起了鄭州藥材、騾馬大會,會場設在南關眼光廟周圍。為了便於交通,張波臣發動商界捐資建起了這座橋。張波臣原名張德海,取“德海周濟”之意,將橋命名為德濟橋。

1957年該橋進行了重修。1947年,國民黨政府脅迫外縣數十萬民工來鄭修建戰壕工事,道路、橋樑、排水設施在修建戰壕的過程中均遭嚴重破壞。直到解放之時,鄭州的橋都還是磚木結構,沒有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樑。-鄭州近事鋼筋大橋遍地起解放以後,鄭州橋樑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飛速的提高。上世紀50年代初,銘功路、人民路上的兩座鋼筋混凝土橋樑橫跨在了金水河上,拉開了鄭州建設鋼筋混凝土橋樑的序幕。這兩座橋皆為單孔,雖然規模比較小,但在當時鄭州的橋樑中也算是非常先進的了。同期,熊耳河上也建起了多座橋樑。第一個5年計畫期間,鄭州橋樑建設發展迅猛,5年建橋29座;第二個5年計畫中,立交橋和高架橋相繼出現,大大提高了鄭州東西區間的通車能力,解決了城市道路與鐵路交叉帶來的矛盾。

1975年,中原路立交橋建成,使西區車輛可直接進入鄭州市中心。1979年又建成了金水路立交橋,使鄭州的東西向的交通更加順暢。鄭州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鐵路對這個城市的影響太大了。鄭州人習慣上把京廣鐵路以西稱作西郊,中原路立交橋和金水路立交橋的建設使用,更加強化了人們東西區的觀念。往西只要過了中原路立交橋的地下道,就算到西郊了;金水路立交橋和隴海鐵路跨線橋相連,被鄭州人稱作“大上坡、大下坡”,這也是鄭州人心目中的東西交界處。中原路立交橋的建設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1952年以前,省、市政府曾計畫打通解放路,把鄭州東西區連線起來。但當時鄭州鐵路車輛南段的大型車間先建在了規劃的幹道上,將道路截斷了。後來又構想由正興街通往中原路,但計畫遲遲沒有落實。

1960年,中原路立交橋工程才列入建設日程。可剛在西端修建了一座橋墩,該工程就由於“3年自然災害”的影響被迫下馬。直到1972年,中原路地下道工程才竣工。1975年年底,整箇中原路立交橋工程完成,中原路全線貫通。-鄭州新事雄偉立交滿綠城在鄭州橋樑建設史上,說真正濃墨重彩的大手筆,那還應該是“四橋一路”和環城快速路的建設了。

1994年年底,以“貸款建橋,收費還貸”的方式,鄭州市籌資4億元建設包括紫荊山立交橋、新通橋立交橋、大石橋立交橋、河醫廣場立交橋以及新通橋至大石橋之間的高架路在內的“四橋一路”。“四橋一路”工程開創了不用政府一分錢建設大型市政工程的先河。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了四座立交橋和一條高架路,“鄭州速度”名揚全國。其中大石橋立交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最高獎――魯班獎。同年,鄭州北環跨線大橋也創造了“亞洲第一跨”的奇蹟。詩人王國欽當年曾專門賦詩一首,詠頌“四橋一路”:“大筆憑誰信手描?鄭州一夜畫中瞧!金水河邊仰立交。玉帶龍盤,高路馬蹄驕……”2001年12月26日,全長43.7公里,總投資15.83億元,包括7座大型立交橋、26座人行天橋在內的環城快速路正式通車。

這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快速環路,是繼“四橋一路”之後,鄭州城建史上又一個規模宏大的市政工程。它的通車,瞬間完成了鄭州市城市輪廓的拉大,並為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奠定了基礎。最近幾年,隨著鄭州經濟的發展,鄭州突然凌空飛起一座又一座的立交橋。這些立交橋有的簡約洗鍊,有的氣勢磅礴,有的靚麗風流,有的端莊大氣……它們組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顯示出這個城市奮發向上、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鄭州的橋,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孕育著燦爛的未來.色變為更加時尚好看的橘紅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