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鈍綏蟎

德氏鈍綏蟎

德氏鈍綏蟎雌蟎背板長360微米,寬250微米。雄蟎背板長270微米,寬210微米。地理分布於湖北、上海、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德氏鈍綏蟎
拉丁學名:AmblyseiusdeleoniMumaetDenmark
德氏鈍綏蟎德氏鈍綏蟎

綱:蛛形綱
目:蜱蟎目
科:植綏蟎科
屬:0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葉蟎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蟎:背板長360微米;寬250微米。背板光滑,至少有7對小扎。背毛17對,背中毛6對,中側毛2對,側列毛9對。M4、M5毛有小齒,M4>19>11>D1,其餘毛微小光滑。亞側毛2對光滑,位於盾間膜上。氣門板前端與背板癒合,氣門溝向前延伸達D1毛之間。腹面12塊板光滑,胸板有胸毛3對及小孔2對,Ⅳ胸毛位於胸後扳上。生殖板寬83.80微米,有生殖毛1對,孔位於Ⅲ肛前毛後,孔距22.30微米。腹肛板兩側盾間膜上有剛毛4對,Ⅳs最長而光滑,足後板2對。受精囊頸長,基部大於端部。螯肢動趾4齒,齒趾11齒具鉗齒毛。IV足巨毛3根,著生在膝、脛和基跗節上。
雄蟎:背板長270微米;寬210微米。亞側毛2對位於背板上,腹肛板前側角與氣門板連線,具肛前毛3對,排成2列。肛前孔1對。Ⅳ足膝、脛和基跗節上各有巨毛1根。

生物學特性

(1)繁殖與壽命:根據陳守堅等觀察(1982),該蟎的雌蟎多於雄蟎,其雌雄性比在1.82:1。羽化後的成蟎,當天就可交配。產卵前期1-4天。開始產卵後2-3天即進入產卵高峰期。每雌最高日產卵量達6粒,一般1-2粒。平均單雌產卵量38.08±8.14粒。產卵期平均20天左右。卵散產,在田間卵產在棉葉背面棉葉蟎群體中。雌蟎最適溫度為23-28℃;相對濕度75-90%,在18℃以下,產卵明顯減少,11℃以下產卵停止。當溫度在30℃時,成蟲大量逃亡,33℃時,1天后就全部死亡。在25-28℃溫區內,成蟎壽命平均22.50±5.99天。
(2)取食:初孵幼蟎即能取食,嗜食葉蟎幼蟎;也取食葉蟎的卵。成蟎和若蟎每天取食葉蟎幼、若蟎5-7頭。成蟎每天捕食葉蟎雌成蟎平均1.30頭,幼、若蟎7-33頭,葉蟎卵7-28粒,雄成蟎每天捕食葉蟎卵6-16粒。
(3)水分對德氏鈍綏蟎生長發育的影響:水分在德氏鈍綏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即使在有適宜溫度和食物(花粉)的條件下,若不供應清水,對德氏鈍綏蟎生長、發育和繁殖均有不良影響,在飢餓的條件下,這種影響尤其顯著,表現在幼蟎的存活期短,發育不正常,成蟎壽命短,繁殖力下降。如在23℃,只供花粉不供水的條件下,幼蟎發育到成蟎歷時最長達10天,而正常的只需3-4天。當溫度高時,不供水的幼蟎幾乎全部不能發育到成蟎。
在德氏鈍綏蟎生活的環境中,如果缺乏充足的水分(如降雨、露水等),除不能滿足其飲食的水分外,空氣濕度也往往很低,這對其也有明顯的影響。因此在大量飼養時,對幼、若蟎期注意保濕是大量飼養德氏鈍綏蟎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

發生消長規律

在棉田內發生規律
德氏鈍綏蚜在湖北省以成蟎越冬。翌年當日平均溫度在13.50℃以上開始在野菊花、竹林、蠶豆、麥類等作物和雜草上活動、取食和繁衍後代。6月初進入棉田。此時棉田內捕食蟎的多少與前茬作物的類型有很大關係,其中前茬作物為蠶豆或靠近蠶豆田的棉田內種群數量較多。根據天門縣農業局植保站調查(1981),在距蠶豆田20米遠的棉田百株有1,452頭;50米,645頭;100米,443頭;1,500米,109頭。因為蠶豆和大豆均為棉葉蟎的主要寄生植物,在這些田內棉葉蟎發生期早,發生量大,這就為德氏鈍綏蟎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利於繁殖。據7月下旬調查,德氏鈍綏蟎與棉葉蟎發生的比數,在長勢好的一類棉田為17:100,二類棉田為14.20:100,三類棉田為6.52;100。
根據天門縣農業局1981年6-9月在棉田系統調查,德氏鈍綏蟎在棉田內共出現,1個高峰:第一次高峰在6月10日,第二次在7月10日,第三次在8月30日,第四次在9月20日。第1、2、4次高峰均與棉葉蟎發生高峰相吻合,有力地抑制了棉葉蟎的危害,只是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棉葉蟎出現第三次高峰時,德氏鈍綏蟎因受高溫低濕的影響,特別是低濕的影響,不利於其繁殖,暫時與棉葉滿數比例失調,導致害蟎猖獗。8月20日以後,德氏鈍綏蟎又急劇上升,達到全年最高峰,使棉葉蟎的發生受到抑制。

地理分布

湖北、上海、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商業利用

防治效果
湖北省天門縣農業局植保站等單位(1981)在大田小區定株進行投放德氏鈍綏蟎防治硃砂葉蟎的試驗,德氏鈍綏蟎與硃砂葉蟎的比例按1:10、1:20、1;40、1:60共3個處理,7天之後檢查防治效果,其結果分別是:德氏鈍綏蟎增加3.10倍、2倍和3倍;硃砂葉蟎分別下降91.30%、58%和33%,以1:10的效果為好。

相關文獻

[1]葉輝.德氏鈍綏蟎對桔全爪蟎捕食作用研究(Ⅱ)[J].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1).
[2]葉輝.德氏鈍綏蟎對桔全爪蟎捕食作用研究(Ⅰ)[J].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