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恩·多·波蒙

德恩·多·波蒙,生涯的前49年以男性身份活著,而後33年則以女性身份活著,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性別爭議人士,同時也是神一般的間諜和劍術大師。

由於翻譯的原因,名字有很多種音譯。詞條為德恩·多·波蒙。資料為迪昂·德·博蒙。請諒解。
作者這么寫是有歷史根據的。
Le chevalier D'Eon通稱騎士迪昂(1728-1810),生涯的前49年以男性身份活著,而後33年則以女性身份活著,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性別爭議人士,同時也是神一般的間諜和劍術大師
洗禮名Charles-Geneviève-Louis-Auguste-André-Timothée Éon de Beaumont。為了便於記憶,一般採用簡寫的Charles d'Eon de Beaumont,譯作查爾斯·迪昂·德·博蒙。1728年10月5日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特納,這座城市距離盛產葡萄酒的勃艮地首府第戎不遠。
迪昂的父親路易(Louis d'Eon de Beaumont)是一位駐巴黎督察團的代表律師,而他的母親則是來自古老且富甲一方的貴族家庭千金小姐弗蘭索瓦茲(Françoise de Chavanson)。這位母親擁有世界上一切初為人母的女性的惡趣味,即喜歡將自己的正太兒子打扮成蘿莉,於是先天就生得面白身矮的迪昂直到8歲為止都過著女裝的生活。由於母親大人的調教深入人心,同時也因為迪昂本人實在太適合女裝,周遭的人們已習慣將他看成女孩,他自己也顯然沉浸在“少女情懷總似詩”的個人世界觀之中無法自拔……
日後迪昂本人曾用一種陰謀論說法否定自己的男性身份,稱生來即為女性,只因父親欠下大筆債務急需得到女方家族的遺產填補,才謊稱他是家中唯一擁有繼承權的兒子。
不要簡單的將迪昂看成只會騷首弄姿的低層次女性,人家很早就博覽群書滿腹經綸,在語言學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同學們還在學寫拉丁文的時候他就能直接研讀拉丁文版法學著作,還和巴黎各大作家、詩人交好,熱衷寫作。據迪昂留下的回憶錄所言,他曾與羅什福爾(Rochefort) 伯爵夫人關係親密並從她那裡獲得了大量豪華禮服的友情贊助,愉快的參加了多場宮廷舞會。所以年少的他一度完全將自己視作女性,身著華美盛裝頻繁出入巴黎社交界,且以此為樂。
迪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從巴黎馬薩琳學院(College Mazarin) 畢業後的1749年,開始在巴黎財長身邊擔任秘書,負責處理政府金融報告,工作性質類似皇家審查員。24歲時發表了一篇關於法國金融財政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很大震動,從而受到國王路易十五的關注,起初是打算重用他為財政大臣。
迪昂算得上難得一見的盡忠職守的模範青年,在那個講究“情聖主義”的法蘭西,迪昂有著異常的潔癖。當他的同齡人圍繞於高級娼婦和宮廷交際花身邊招蜂引蝶時,他反倒致力於文學和劍術的研究——當然,此類事實後來無一不成為了他女性說的有力證據。總之看到這樣一位擁有女性般秀麗風貌又文武雙全的貌美青年,路易十五深感如果只讓他統籌國庫,未免太大材小用。
1755年,路易十五設立了完全效忠於他個人的秘密外交機關「王の機密局」(The King's Psalms),網羅了一批秘使、間諜、心腹。迪昂當即被拉入了伙。當時的法國國內債台高築,在外交上也倍受英國壓制,英王已在策劃同俄羅斯結成聯盟。路易十五決定先發制人,遏制英俄同盟,便命令迪昂攜帶一封秘函到聖彼得堡,交給當時的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以重建法蘭西帝國同沙皇俄國間的外交關係。與迪昂同行的是假扮英格蘭皮草商的騎士道格拉斯(Chevalier Douglas),迪昂放棄了偽裝成道格拉斯僕人的計畫而化妝成他的侄女,化名莉亞·德·博蒙(Lia de Beaumont),借遵從醫囑外出旅行為幌子向聖彼得堡進發。出發前,路易十五交給迪昂一本特別裝訂版的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其中就有夾層藏著給女皇的親筆秘函。
1755年7月從巴黎出發的皮草商叔侄二人組(偽),在同年10月到達了間諜密布的聖彼得堡。道格拉斯當即造訪了英國大使威廉士(Williams) 希望獲得宮廷覲見,卻久未回音,求助於瑞典和奧地利大使也依然沒有答覆。與此同時,熱衷英俄結盟的俄羅斯宰相別斯圖熱夫(Бестужев) 發現了道格拉斯假扮英格蘭皮草商的真相,驚惶的道格拉斯只得火速逃往邊境。而女版迪昂的莉亞·德·博蒙則神一般的拉攏到與別斯圖熱夫不共戴天的政敵,副宰相沃龍佐夫伯爵(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Воронцо·в)。在沃龍佐夫的協助下,後門洞開,別說是宮廷覲見,連女皇的私人房間都能進出。再加上巧舌如簧談吐不凡,莉亞以女皇的侍讀、法語教師和密友的身份往來穿梭於寢室之間,隱藏在書中的法俄同盟策劃案也成功避開別斯圖熱夫的注意,送達到女皇手中。女皇被這位奇妙的美貌女特使迷得七葷八素,想都沒想就塞過去一封給路易十五的親筆回信。年末,迪昂手持夾帶著女皇秘函的《論法的精神》,意氣風發地回到凡爾賽宮。
此後為鞏固盟約,迪昂又兩次作為大使館書記官來到俄國,並未女裝的他稱自己為莉亞·德·博蒙的弟弟,總計三次的對俄出訪都大獲成功。
1757年,法俄正式重建了外交關係。
回國後,「剣の達人」的迪昂被任命為龍騎兵連隊(The elite Dragoons) 隊長,還得到3000法郎的年俸。
※龍騎兵在歐洲歷史上泛指裝備火槍的騎兵,因短身管燧發槍被稱作火龍而得名。法國龍騎兵則是一支獨特的多用途精銳兵種,集步兵與騎兵的優勢於一身,擁有壓倒性的機動能力。
1756年,歐洲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 爆發,為爭奪殖民領地,法國同俄國、奧地利結盟對抗英國和普魯士。迪昂也參加了戰爭,主管軍事情報,他劍術超群戰功卓著,只有頭部和腿部受過輕傷。
1762年,戰爭後期,俄國宮廷政變,新女皇葉卡捷琳娜登基後宣布先前的法俄同盟無效,失去後援的法軍在戰場上一敗塗地,路易十五慌忙派出迪昂為全權公使出訪英國調停戰事。迪昂用駐英大使尼維奈爾(Nivernais) 公爵秘書的身份做掩護,暗地裡竊取了英王喬治三世的軍事機密,當作簽署停戰協定的籌碼。
1763年,戰爭結束,因作戰勇猛加上對法俄、法英間外交的貢獻,雖然最後《巴黎和約》造成法國殖民領地大減,路易十五人望大跌,但時年35歲的迪昂還是獲得了聖路易十字勳章的嘉獎,這枚勳章是他成為聖路易皇家騎士團騎士的委任狀,也是被正式稱作“騎士迪昂” 的開始。
迪昂的功績引起了路易十五的情人,素有「影の女帝」之稱的革新派貴族代表蓬帕杜爾侯爵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的強烈嫉妒。在路易十五賜予迪昂內閣大臣官位的同時,這種嫉妒幾乎達到了憎惡的頂點,她不惜安排迪昂的死敵格瑞希(Gersii) 伯爵出任他的上司,打壓之下再極盡中傷誹謗之能事。1763年2月迪昂以駐英大使代理的身份退出法國宮廷,接受了刺探英倫海峽防衛以便日後發動戰爭的隱秘任務。
英國之行是迪昂人生的顛峰,遠離烏煙瘴氣的法國朝政他身心愉悅,化身莉亞·德·博蒙多次出席名流聚會,轟動整個倫敦社交界。他在倫敦生活的奢華淫靡至今有證可考,他曾揮金如土,直接從自己的家鄉勃艮地進口名貴的葡萄酒廣為贈送,在品酒家中口碑極高;還購入豪宅日日歌舞昇平,規模堪比宮廷國宴,無論政府還是皇家都不得不將其視作麻煩人物。然而迪昂多年外交乃至間諜生涯,擁有常人無法想像的大量國王署名的機密檔案,縱然誰都拿他沒有辦法,他甚至還將機密檔案抵押來得到高額的現金借貸……
1763年10月,迪昂受令必須返回法國,深知自己處境的他拒絕回國,迫不得已只能用國家機密要挾路易十五,為此也不得不處處提防路易十五派來暗殺他的各路間諜。1764年迪昂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Lettres, mémoires, et négociations particuliéres》。英國各界普遍對他非常欣賞。由於這本書中並未涉及對英進攻計畫一事,姑且讓內憂外患的法王鬆了口氣。1766年,路易十五撐不下去決定暫時妥協,授予迪昂一筆每年12000法郎的退休金,作為對其外交、軍事事業的肯定,並允許他留在英國。迪昂得以安心地在倫敦生活,除繼續蒐集任務情報外,還花費了大量時間滿足自己對書的喜好,他在倫敦的私人圖書館共有6000本藏書和500份罕見的原稿。
這種對迪昂政治上的放逐維持了14年,其中在1770年,勃艮地謠言四起,說迪昂本是女人,一時間英法民間如炸開鍋一般爭論不休,還開了賭局……眾人紛紛議論迪昂舉止柔弱形同女性,迪昂只得穿上龍騎兵隊長的男裝制服以求平息事態。而自1765年起擔當駐英大使的格瑞希伯爵又與他素來不合,故意釋放流言彼此衝突不斷,性別問題儼然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對迪昂的工作越來越不利,讓他非常苦惱。
1774年,路易十五得天花去世,機密局隨之不復存在。新王路易十六對外交興趣寡然,取消了進攻計畫之餘派遣劇作家博馬舍(Pierre Beaumarchais) 前來倫敦斡鏇,最後許諾只要迪昂不公開國家機密,就既往不咎歡迎他回到法國——急切盼望回國的迪昂被社會傳言糾纏得疲憊不堪,索性在那時做出了“我是女人”的回應,還找了一系列家庭原因為論據,初現其女性人格確立的雛形。只是這下更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引得博馬舍堅信迪昂女性說,向他求婚……
事隔14年終於回到祖國的迪昂被路易十六算計,1777年8月29日,無聊又無恥的路易十六命令迪昂必須脫去龍騎兵制服終身女裝,還在11月21日為他舉辦了永久女性的儀式……時年22歲的年輕王妃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主動要求提供女裝,因為她聽到好友勃利涅庫伯爵夫人(Yolande Martine Gabrielle de Polastron) 談論迪昂時稱“哀傷的女騎士”,而將他當成女性起了同情心。
迪昂雖然受到王妃的禮遇,但仍對自己的境遇很不甘心。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打響,法國抗英援美,迪昂主動要求去美國前線服役,卻被大肆嘲笑一番並丟回家鄉關了19天大獄。此後的他顯然對自己的祖國失去了信心,在法國以女性身份居住了8年後,1785年11月17日回到了更歡迎他的英國。可那裡政治環境雖寬鬆,性別八卦卻有增無減。倫敦的賭局依然繼續,對他男女比率的下注從1771年的3:2一直到1776年的4:7,賭金的總額逐年遞增更是達到28W英鎊。
因為機密局已成過去式,迪昂只有不斷出入沙龍參加劍術比賽賺取外快。1787年4月,他與倫敦最強劍士聖·喬治(Saint Georges) 的公開決鬥在世間傳為佳話。聖·喬治當時是身心皆處於顛峰期的現役近衛騎兵,59歲的迪昂挑戰年輕天才劍士這一舉動普遍不為人們所看好。結果,堅持穿著女裝的迪昂即便費力的提著裙子,也在最後以七連突刺大敗聖·喬治……英國人民震驚了,一度稱他為歐羅巴劍聖。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迪昂得到英國的政治庇護,在倫敦長期留守,時而男裝時而女裝的生活著。他煩悶於民眾發瘋一樣的獵奇心理,一直躲在自己的小公寓裡。1792年5月,64歲的迪昂曾致信立法議會請求復歸軍職,無人理睬。革命造成整個法國時局大變動,翌年路易十六被處死後,地方小貴族把同樣貴族出身的迪昂在法國的所有財產沒收了。失去了退休金保障又無法回到祖國的迪昂生活日益貧困,更因欠債被關了拘留所,潦倒的他不得不賣掉聖路易十字勳章和路易十五的鼻炎壺,還有自己鍾愛的藏書,這對愛書的迪昂來說無疑比死還要難受。到了最後,一切皆被變賣,唯有古羅馬詩人荷拉斯(Quintus Horatius Elaccus) 的《頌歌集》(Odes) 實在捨不得才被留下。這一期間,大眾輿論依舊針對他的性別冷嘲熱諷……
1810年5月21日夜,因劍傷復發,82歲的迪昂在倫敦后街去世。他死後,對賭局仍心存疑慮的人們委託外科醫生進行了遺體解剖,結論——真正的男性。
1810年5月28日,迪昂被葬在英格蘭東南部密德塞克斯的聖潘克拉斯(St.Pancras)公墓。
他的墓碑上刻用著拉丁文寫的四行詩:
不著寸縷 自天空降生
如今又身無一物 長眠墓碑之下……
總而言之 活在人世
我這一生既未曾得到 也未曾失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