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讀者朋友,你一定看過法國影片“虎口脫險”吧!影片中納粹德軍的士兵騎著軍用機車風馳電掣般追擊英軍飛行員的場景,讓人緊張而又刺激,著實為英勇頑強的英軍飛行員的安全捏了把汗。軍用機車在當時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相關數據
二戰期間,納粹德軍裝備了數以萬計的軍用機車。德軍習慣上將軍用機車分為三個等級:0.35升以下的為輕型機車;0.35~0.5升之間的為中型機車;0.5升以上的為重型機車。
在二戰期間,為德軍研製和生產機車的廠家主要有:寶馬(BMW)公司、聰達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們研製和生產的機車代表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機車技術。
東部戰線的“寶馬”R75機車
德國國防軍使用過的“寶馬”R12機車
“寶馬” R75機車
民用型寶馬R35,軍用型系由此演變而來
寶馬
有寶馬R12、R35、R71和R75,除了寶馬R35為中型機車外,其餘均為重型機車。寶馬R35配備14馬力單缸風冷發動機,而其它幾種動力都在22~26馬力之間,配置雙缸風冷發動機,排量0.75升,四速帶倒檔變速箱。寶馬系列機車中,以寶馬R75最為著名,該車從1940年一直生產到1944年,排量0.746升,採用26馬力雙缸風冷發動機,四速(帶倒檔)變速箱,最大速度可達95千米/小時。前輪為機械剎車,後輪為液壓助力剎車,懸掛為伸縮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時是1挺MG 34機槍(安裝在挎斗前方),有時則乾脆是在挎斗上搭載1門野戰迫擊炮。該車在德軍中裝備有16 000輛之多,它在條件惡劣的北非戰場和蘇德戰場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愛。
1942年10月,德國《德意志車輛》雜誌中刊載的聰達普軍用摩托的宣傳畫,圖中一輛KS600正在為前線運送彈藥
BMW R-35
寶馬的中期機車生產。它被用來帶或不帶邊三輪。這是由1個汽缸的空氣冷卻發動機與4速手動變速箱。
規格(不含三輪)
重量:180KG
乘員:3名男子
引擎:340cc BMW R-35/1缸/14HP
高速路:100公里/小時(W / O型三輪)/85公里每小時(含三輪)
越野:公里/小時
範圍:公路:230公里
越野公里
燃料容量 - 升
長度:2.10米
寬度:0.90米
身高:0.94米
武器裝備:沒有或7.92毫米MG34
BMW R-12
寶馬重型機車生產,1938年至1941年。約38,000部。它被用來帶或不帶邊三輪。這是由2缸風冷發動機,四速手動變速箱。
規格(不含三輪)
重量:180KG
乘員:3名男子
引擎:746cc寶馬R-12/2缸/18HP
高速路:100公里/小時(W / O型三輪)/85公里每小時(含三輪)
越野:公里/小時
範圍:公路:230公里
越野公里
燃料容量 - 升
長度:2.10米
寬度:0.90米
身高:0.94米
武器裝備:沒有或7.92毫米MG34
BMW R-75
R-75是最知名的軍用機車由BMW.From生產1941年到1944年,16,545。 R-75的變種產生作為獨奏或與三輪。
產品規格
重量:6 70千克
乘員:3名男子
發動機:寶馬R-75746cc OHV拳擊手/2缸/26hp
速度:道:92公里每小時
越野:公里/小時
範圍:公路:340公里
越野:270公里
燃油箱容量:24升
長度:2.40米
寬度:1.73米
身高:1.00M
武器裝備:沒有或7.92毫米MG34
重型
聰達普公司生產的主要型號為KS600(W)和KS750兩種重型摩托(多數帶挎斗),KS600從1937年一直生產到1941年,總產量約為18 000輛。該車裝備0.597升28馬力發動機,四速手動/腳動變速箱,腳踏車重205千克。KS750重型機車,是戰爭中德軍使用最廣泛的一款機車,該車裝備26馬力頂置氣門0.751升雙缸風冷發動機,動力經由4速變速箱(帶倒檔)傳遞到後輪和挎斗車輪。該車從1941年開始生產,直到1945年紐倫堡的製造廠被盟軍摧毀時,總共大約生產了18 500輛。
聰達普KS750和寶馬R75雖然都是由民用機車改進而成,但都經過了重新設計,考慮到了它的嚴酷使用環境和維修保養問題,在發動機底部加裝了防撞護板以保護引擎。KS750的輸出扭矩大得驚人,能夠拖曳相當大的重物,在軍隊中素有“綠色大象”之稱。和寶馬R75一樣,KS750也採用軸傳動方式,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車輪有傳動裝置,並且設計有倒檔、公路檔、越野檔和可鎖定的差速器,可以將動力的70%分配給後輪,30%供給挎斗車輪。後輪和挎斗車輪安裝了強有力的液壓剎車裝置。KS750還採用了舉世聞名的聰達普平行四邊形前叉,雖然結構複雜給保養帶來了困難,但操控性非常出眾。根據使用過它們的士兵們反映,聰達普平行四邊形前叉比寶馬R75使用的伸縮套筒式前叉略勝一籌。
KS750和R75兩種機車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換性,這便於戰時零部件的後勤保障。兩車堅固耐用,從結構上說是得益於車架良好的剛強度,從轉向柱到後軸全部是鋼管組成的三角形結構,特別是KS750,外露的粗大簡潔的車架成了它最顯著的外部特徵,這種車架結構堅固耐用,便於維護。
“聰達普”KS750
德軍北非軍團配備的KS750摩托部隊,車手配發非洲軍團特有的遮陽帽
德國國防軍1939年使用的NSU機車,二戰爆發後則逐漸為“寶馬”和“聰達普”取代
隸屬黨衛軍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師的DKW NZ350機車,一位憲兵正在給摩托手指示地圖
美軍戰俘營里,德國戰俘正在擺弄同樣成為俘虜的DKW350機車,一旁的美國大兵則很有修養的靜靜看著
與寶馬和聰達普公司相比, DKW公司的機車產量較少,但DKW生產的NZ350中型機車也是二戰德軍的重要裝備。其動力為1台11馬力0.346升二衝程風冷發動機,最大速度90千米/小時。引擎通過一個四速手動變速箱和鏈條驅動後輪。該車為鋼製衝壓車架,採用有減震簧的梁式前叉,車重171千克,加掛挎斗後重量為310千克。
NSU公司的機車主要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裝備德軍,從1940年開始,NSU公司就開始專門為德軍生產一種外形古怪的半履帶式摩托牽引車(NSU HK-101)。這種車輛前半部分和機車別無二致,而後半部分卻採用了交錯負重輪和履帶式行走裝置,雖然它的外形不討人喜歡,但卻特別適合越野地形的行軍,而且具有比一般機車更大的牽引力,德國人甚至在前線用它們來拖曳戰鬥機!該車一投入使用,立即在蘇德前線和北非戰場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極受歡迎,到戰爭結束時總計生產了18000輛,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設計特色
用今天的話來說,德國重型軍用機車體現了頗為不錯的人性化設計:為了照顧寒區駕乘的需要,部分發動機廢氣可以通過一個選裝的錐形排放口噴向駕駛員腳踏板位置,就像專為駕駛員腳部設定的小暖氣;另外一根廢氣導管能為車把提供加熱;還有一根特設的加熱管從車體右側將廢氣引入到挎斗內前部,環繞一周后排出車外,這樣,挎斗內的乘員就不會忍受凍腳之苦;油箱的側面安裝了兩塊塑膠護膝,避免了駕駛員膝蓋和金屬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軍摩托兵還配備了專用風鏡和風衣,這種風衣十分適用,除了採用防水面料,風衣下擺還可以用紐扣扣在腿上,儼然是一件封閉的“連褲服”,在泥濘環境和陰雨天氣時,能保證摩托兵的舒適性。
“寶馬”R12細部,傳動軸清晰可見
寶馬R75配備的手部加熱管特寫,該加熱管利用廢氣加熱
德國陸軍裝備的軍用摩托大多採用德國灰塗裝,空軍則為黑灰色,非洲軍團為沙黃色,在前線使用時會根據需要由官兵自行塗裝迷彩,部隊番號標誌則習慣性的塗在挎斗的正前方。
二戰中,納粹德軍的軍用機車一直衝鋒陷陣在最前方,它們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極大地刺激了蘇聯軍用機車的發展。和希特勒一樣,史達林從來沒騎過機車,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前他已經看到了德軍大量裝備的機車帶來的種種優勢,他迫切希望為蘇軍裝備這樣一種用途廣泛的軍用摩托,他看中了當時德軍的寶馬R71,並授意有關部門同德國商談引進事宜,但當時正忙於入侵波蘭的希特勒無暇顧及此事,於是蘇聯人偷偷地弄到了5輛寶馬R71機車進行仿製,仿製成功的機車叫作M72,這可能是二戰中蘇德雙方唯一使用的非繳獲的相同裝備。戰後,M72的技術被轉讓給蘇聯的盟友,中國也獲得了此項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長江750軍用機車,M72以及長江750等機車作為寶馬R71的繼承者持續生產了半個世紀以上,它們忠實地保留了寶馬R71的主要特徵,今天已經成了兵器收藏者中十分珍貴的收藏品,售價高得驚人。
寶馬R75重型機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國民黨軍隊也曾經裝備少量從德國進口的軍用機車。1937年前,國民黨在南京方山組建了“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1937年4月,該教導營改編為陸軍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裝甲兵團下轄3個連,當時每個連都配有1個由12輛德國“春達浦”(就是聰達普的譯音,可能為KS600或是更早的型號)兩輪或三輪機車組成的偵察班,這些擔負偵察、搜尋和聯絡任務的摩托部隊,配合裝甲兵團的德式戰車,在抗戰中起過不小的積極作用。
客觀評價
戰爭的非正義性不會抹煞人類的創造力,儘管作為侵略工具,但德國軍用機車還是不曾被歷史忘記,它們出色的設計,不凡的性能,在歷史上重重地寫下了一筆,也許它們的經歷並不光彩,但不要忘記,掌握它們的終究是人,對它們的客觀評價和歷史的總結,才是我們人類社會正確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