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世德哇倉·羅桑東珠,幼年在嘉木樣·俄昂宗哲尊前受具足戒後,發願跟隨嘉木樣學法。十六歲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莽學院潛習佛法。因他天資聰穎,成績優異,大師對他寄予很大希望。1709年隨嘉木樣·俄昂宗哲大師返回今夏河縣所在地,協助嘉木樣大師創建卜楞寺,並負責處理寺院的一切事務,使拉卡楞寺政教日益昌興。1738年擔任拉卜楞寺第三任總法台。1743年將嘉木樣大師轉世靈童迎進拉卜楞寺坐床,使寺主嘉木樣活佛系統得以形成和延續。第二世嘉木樣·久美昂吾在位時,鑒於他對拉卜楞寺的創建有功,特許德哇倉活佛系統享受“賽赤”待遇。第二世德哇倉·久美隆柔嘉措於1772年榮登拉卜楞寺第十六任總法台法座,嚴明戒律,注重精修,使政教日益興旺。三世德哇倉·嘉央圖丹尼瑪於1814年創建了拉卜楞寺德哇倉文殊佛殿。1817年三世嘉木樣·久美堅措、三世貢唐倉·嘉央圖丹尼瑪三位大師進行了開光儀式。從此,德哇倉文殊佛殿成為廣大僧俗教民朝聖拜的聖殿。後來,嘉慶皇帝頒賜漢、藏、滿、蒙四種文字的匾額。
德哇倉文殊佛殿巍然聳立於拉卜楞寺正南,面臨大夏河,背倚拉卜楞寺大經堂。“文化大革命”中,德哇倉文殊佛殿遭到徹底毀壞。
修復工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宗教界人士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曙光。因此,八世德哇倉·嘉樣圖丹嘉措,在嘉木樣大師和貢唐倉活佛的深切關懷以及廣大僧俗的積極幫助下,經過充分準備,於1995年拉開修復工程的帷幕,歷經五年精心施工,使其重顯風采,至2000年夏季圓滿落成。佛殿高四層,占地面積780平方米,其外觀為石牆,檉柳牆建築結構,以藏式石木為主,外石內木,外不見木,內不見石,整潔大方,堅固耐久。殿內設有三米寬的走廊,兩面牆壁繪有佛本生故事,主殿在內,可謂殿中有殿。其規模大小及內供佛像的種類,數量等均與原殿所供完全相同,方正勻稱、莊嚴肅穆,殿頂正脊裝置質鎏金的寶瓶(金頂)、勝幢、法輪、雙鹿聽經及桃形鎏金梵文銅鏡,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光彩奪目。內外牆面書寫著鎏金梵文和滿繪佛教壁畫。殿內主供銅質流金普照文殊菩薩像,其高度為12米,主供像兩側是高度3米有餘的銅質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和彌勒佛像。殿內東西北三面供奉著身高均為1尺7寸的千尊銅質鎏金釋迦牟尼佛像。每尊佛像栩栩如生,慈祥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