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簡介
廣西大學微生物及植物遺傳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0年9月批准進行重點建設,2001年12月通過驗
學術隊伍
實驗室有博士生導師 7人,其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863高技術計畫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973項目專家組成員2人。研究方向
實驗室總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和植物遺傳工程的重大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借鑑和採用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手段,強調多學科協作和學科交叉,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原始創新研究。病原菌功能基因組學
通過全面分析鑑定單個和多個基因的功能,發現新的與致病有關的基因及其調節方式、發現重要的代謝途徑及其調節方式以及發現潛在的新的藥物靶標,為建立綜合性的防治細菌性病害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嶄新的方法和途徑為害找到新的有效的途徑。同時,為生命科學的重大基本問題如生長發育、行為的分子機制提供新的知識。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植物病原細菌野油菜黃單胞菌、青枯假單胞菌和水稻白葉枯病菌的分子遺傳作業系統,完成了野油菜黃單胞菌全基因組測序,構建了野油菜黃單胞菌的全基因組隨機插入突變體庫,插入位點覆蓋了全基因組的 88.39%(是迄今為止國際上覆蓋率最高的病原菌突變體庫),鑑定了一批與致病性相關、胞外多糖產生、胞外酶產生等方面的基因。目前進行的研究包括鑑定與培養特性、趨化性、運動性、營養代謝、胞外酶、胞外多糖產生等方面有關的突變體及其基因、鑑定在致病代謝途徑中起關鍵作用的基因及其調控等。病毒的宿主因子
通過功能互補方法系統性地克隆和鑑定與 RNA病毒複製和維持有關的 宿主因子、與症狀表達有關的宿主靶標,研究 病毒複製的詳細過程和引起病害的分子機制, 為建立抗病毒新策略、篩選和合成抗病毒新藥物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和方法手段。已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簡單、方便、快速和可靠的克隆與病毒的複製和維持有關的宿主因子基因的分子遺傳學實驗系統,是國內目前唯一有能力進行系統性的病毒宿主因子基因克隆的實驗室。微生物分子酶學
以特殊微生物(古細菌或超極端微生物)和未培養微生物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目標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基因表達和分子改性,為研製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酶催化劑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方法。已建立起從分子克隆、基因表達、工業發酵到後提取等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掌握了分子定向進化技術,建立起極端微生物的培養、特性研究及基因克隆的技術平台。植物抗病蟲及抗逆分子機理
從水稻、玉米和番茄中克隆和鑑定與抗病蟲、抗旱有關的功能基因並研究其抗性機理,結合轉基因技術,獲得具有優良抗逆性狀和農藝性狀的作物新種質。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基因分離、克隆技術體系和植物基因轉化系統 。其中,水稻高抗褐飛虱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標記、水稻廣譜抗性基因和水稻病毒宿主因子基因的克隆已取得明顯進展。用表達異源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轉基因玉米研究抗旱分子機制的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用 DNA晶片技術研究玉米抗旱分子機制的工作正在順利進行。科研成果
1992年以來,共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類研究課題50餘項,獲得研究經費2800萬元。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近20篇,出版專著2部;通過省部級鑑定的科學成果6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高效固氮工程菌”、“生態有機肥”和“基因工程酶法轉化木薯澱粉生產海藻糖”3項科研成果已產業化,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人才培養
該實驗室是廣西培養生物技術高級人才的主要基地,有微生物學博士點、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點。累計已培養畢業博士 10名、碩士153名,培訓區內外進修人員16人。目前在讀博士生48人,碩士生157名。機構組成
領導班子
主任:陳保善(博士,教授,長江學者)副主任:梁智群(博士,教授)、馮家勛(博士,研究員)
學術委員會
主任:唐紀良(教授)副主任:薛勇彪(研究員,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王憶平(教授,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