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前身為復旦大學新聞系,創辦於1929年9月,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名仰海內外的新聞教育機構。70年間已為國家培養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00多名專科生和進修生,其中不少畢業生擔任了黨政部門和重要的新聞、教育、科研機構的領導職務,為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特別是新聞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新聞學院設有新聞學系、廣播電視新聞學系、廣告學系、傳播學系,建立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等多層次的新聞傳播人才教育體系。學院共開設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媒介經營管理4個博士點,以及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媒介管理學、新聞與傳播6個碩士點(包括“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
新聞學院在讀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港澳台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學生總數近1500人,其中有在復旦學院接受通識教育的新生260多名,本科生720多名,碩士生250多名,博士生80多名,外國留學生170多名。新聞學院畢業生以理論功底紮實、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著稱,眾多畢業生已經成為當今我國新聞界的骨幹力量。
專業設定
新聞學專業
設在新聞學系的新聞學專業是新聞學院的立院之本,其培養目標是為報社、通訊社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培養宣傳、文化傳播以及新聞教學和研究的專門人才,要求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基本原理和新聞宣傳的政策法令,熟悉中外新聞事業的歷史和現狀,懂得並掌握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各方面基本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文字表達水平,會使用計算機等現代信息處理設備。該專業與國內許多新聞單位和新聞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係,並同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以及港台地區的報社、大學或新聞傳播研究機構建立了直接聯繫。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
設在廣播電視學系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旨在培養有較高政治思想覺悟、較強廣播電視新聞業務能力的專門人才,要求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基本原理和新聞宣傳政策,熟悉中外廣播電視的歷史和現狀,具備廣播電視新聞採訪、寫作、編輯、攝影、錄音、口播等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運用影像語言,對影視產業具有較深入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廣電藝術修養,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並能嫻熟地駕馭一門外語。廣播電視實驗室有完備的攝影、錄像、圖像編輯、錄音、配音、演播等設備、器械和場所,來還牽頭建成了藏有數百部紀錄片的音像資料庫。教學內容注重廣播電視新聞、廣播電視藝術以及廣播電視文化的融合。學生的影像作品屢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廣告學專業
設在廣告學系的廣告學專業主要培養行銷傳播策劃與管理的專門人才,要求學生熟悉國內外廣告事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學會並掌握行銷傳播全程策劃和管理的相關知識和基本能力;具有複合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懂得電腦操作與廣告設計製作,使學生成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行銷傳播的高級策劃者、套用者和管理者。該專業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如法國歐萊雅(中國公司)、日本電通廣告公司、國際宏盟集團下屬TBWA廣告公司、IPG國際集團下屬Draft FCB廣告公司等。
傳播學專業
設在傳播學系的傳播學專業自2002年9月開始招生,是學院最年輕的本科專業,也是國內獲準設立的首批傳播學專業之一。傳播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夠從事現代傳播媒體與社會組織機構的業務操作及組織管理、網路媒體新聞采編與運行管理、媒介市場與商務信息分析與管理、數據管理與分析等工作的專門人才。傳播學專業學生具備從事與新聞傳播業務(含傳媒新科技)有關的實踐能力,還具備豐富的社會協調和人際溝通能力、寬泛的知識結構和國際跨文化視野以及高超信息分析和媒介管理能力。自2005年9月開始,傳播學系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及國際教養學部開設了本科生雙學位的培養項目。
歷史沿革
早在建系之初,第一任系主任謝六逸教授即提出了“期與國外大學新聞學科媲美”的辦學目標。1935年,新聞系舉辦“世界報紙展覽會”,展出33個國家的2000多種報紙,被譽為“中國新聞史上的創舉”。
復旦大學老校長、著名教育家陳望道教授於1941年出任新聞系主任,確立了“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的指導思想,並把“好學力行”作為系銘。1945年,由他發起籌建的“新聞館”舉行開館典禮,同時舉辦第二 次“世界報紙展覽會”。“復旦新聞館,天下記者家”的著名對聯,使集教學、科研、實驗於一體的“新聞館”名聞遐邇。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由王中教授任系主任,並進行教學改革,將“有鞏固基礎、有發展前途的新聞文字工作者”作為培養目標。
院系調整:1949年8月,上海暨南大學奉令停辦,該校新聞系58人轉入復旦大學新聞學系;9月,中國新聞專科學校解散,該校31人經甄別考試後被復旦大學新聞學系錄取。1950年9月,已停辦的華東新聞學院教師余家宏、杜月村等調入新聞學系任教。1951年9月11日,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停止招生,12位學生併入新聞學系。1952年9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新聞系停辦,教師汪英賓、伍必熙和學生44人轉入復旦大學新聞學系。
1956年,新聞系創辦了《新聞學譯叢》雜誌,介紹國外新聞學研究的成果與動向;王中教授提出《新聞學原理大綱》,就新聞學的一些基本觀點發表了獨到的見解。活躍的新聞學研究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聞系經過撥亂反正,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81年和1984年先後建立了碩士點和博士點,形成了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完備的教學體系。本科生學制為4年,碩士生和博士生學制均為3年。
為了適應學科發展和對外交流的迫切需要, 在新聞系不斷壯大的基礎上,1988年6月成立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這是新中國高等學校建立的第一所新聞學院。1994年,建立廣告學專業,並招收首批本科生。
2002年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等六家新聞單位成為新聞學院首批定點教學實習單位。新聞學院還是國務院新聞辦唯一的“省部級新聞發言人”評估機構。
院區概貌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簽署共建新聞學院的協定後,得益於共建的機制,學院的硬體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5年1月,新聞學院整體搬遷至邯鄲路440號新院區。新院區占地面積58800平方米,隔國定路與復旦主校區相連,並緊鄰五角場商業圈,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硬體設施最先進的新聞傳播教育院區。
新聞學院新院區擁有教學樓、圖書樓和辦公樓三棟主樓,總建築面積為9300平方米,教室里視頻、幻燈設備一應俱全,教師人均辦公面積十多平方米。新院區還新建成21層樓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培訓中心和5層樓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SMG演播中心,兩者已先後於2007年7月和8月順利投入試運營。上海文廣集團(SMG)東方CJ購物節目於2007年8月正式進駐演播中心辦公,為新聞學院學生提供了近水樓台的實踐機會。
SMG演播中心總面積約為20000平方米,擁有設備總價值約為6500萬元,整個系統具備國內領先水平。演播中心一樓共有三個演播室,大演播室A為650平方米,中演播室B為400平方米,小演播室C為250平方米。大演播室擁有14.5米高的工作層,六訊道現場切換系統,以及最大50倍鏡頭攝像機,可以完成直播功能。小演播室可用作虛擬演播室,可以實現摳像效果。所有的演播室都配有完善的燈光系統和音響設備,可以滿足各種類型的節目錄製和直播,讓學生能有大量機會參與節目的錄製過程。
演播中心的導控區域共分三個室,分別與A、B、C三個演播室相配套,用於演播室的設備控制和節目錄製或直播,以及視、音頻信號的調整和調度。A、B導控室面積為90—100平方米,C導控室面積為65—75平方米,其中C導控室可用作虛擬演播室的控制。導控室配有國內先進的全數字設備,包括高標準的數字切換台和數字調音台,還配有比較完備的大洋媒資管理系統和非編系統,對整個節目製作、管理、播出可以做到無帶化操作,另有先進的後期特效設備和信號監視系統、導播通話系統、調光台等,可以讓學生掌握了解最新最實用的導控設備。
演播中心還擁有面積為220平方米的後期製作機房,用於字幕設計製作、3D製作、後期編輯製作(包括線編和非編)和後期包裝、節目刻盤等。完備的後期製作網,網路非編系統,後台轉碼系統全部與國內先進水平接軌,還可以滿足IPTV、手機電視等各種新媒體的節目製作,有利於增加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和掌握。
演播中心二樓的廣電教學實驗室面積為500平方米,主要分為編輯製作機房、錄音室、實習演播室和音像資料室。編輯製作機房200平米,擁有15台高端的蘋果電腦和8套索貝非編系統,可以進行標清和高清的視頻非線性,另有兩套線性編輯設備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影像資料室擁有大量的音視頻資料,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方便。錄音室可以訓練學生廣播電視的配音解說技能。實習演播室配有簡易的燈光和設備,可以讓學生掌握電視節目製作的基本技術,以便進入一樓的演播實習基地。
以上這些演播室主要用於電視節目現場製作,並配合廣播電視新聞學系的教學,使之成為電視節目製作、電視節目主持、電視技術等課程的實習基地,可以培養學生電視節目的製作能力,讓學生了解掌握最新最實用的電視技術設備,為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實習環境。並為相關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現任領導
院長 | 米博華 | ||
執行院長 | 張濤甫 | 黨委常務副書記 | 周曄 |
副院長 | 孫瑋 | 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 | 楊鵬 |
副院長 | 李雙龍 | 黨委副書記 | 朱佳 |
副院長 | 周葆華 |
(以上信息來源於學院官網介紹。 )
師資力量
學院現聘有教職工78人,其中正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21人,講師13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新聞界和實業界還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和兼職研究員,並聘請外藉專家擔任顧問教授。本校中文、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專家教授也常為該院學生授課。
科研成果
學院科研成果豐碩。承擔國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類社會科學基金科研項目50多項,多人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的主要編撰和審定工作。出版教材、專著60多部,其中《新聞學基礎教材叢書》、《廣播電視業務系列叢書》和《宣傳學叢書》,都在國內居領先地位。《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中國編輯史》、《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等專著都獲得了國家或部委級獎勵。1981年創辦的《新聞大學》季刊,是國內知名的新聞學術刊物,在全國歷屆新聞學核心期刊評選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前的報刊1800多種,其中不少是罕見的珍貴報刊。攝影實驗室、廣播電視實驗室、電子采編實驗室等擁有數百萬元的先進設備,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電子采編實驗室為國內首創,適應了當今網路傳播迅速發展的需要。
交流合作
學院繼承面向世界、開放為學的優良傳統,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長期以來,已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近20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學術聯繫,接待了數十個外國新聞訪問團, 接受了數十名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學院還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經常派遣教師出國和赴台、港、澳地區講學訪問、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同時定期選派優秀學生赴美國和香港地區的有關新聞機構實習,以利於開闊視野、增進了解。
學院積極依靠社會力量辦學,1995年4月,在上海及海內外新同界、實業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董事會,並創設了“中國復旦新聞教育發展基金”。海內外各界還先後在學院設立了多種獎教獎(助)學金,為學院發展新聞教育事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人才引進
2016年3月1日上午,《南風窗》社長竇豐昌介紹,他將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南風窗》雜誌的上級單位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領導已經批准自己的離職申請,但手續還沒完全辦完。他是作為人才引進全職調入復旦大學任職,職稱是青年研究員,但享受正高級研究員的職稱待遇。入職復旦大學之後,他將遷居上海。
竇豐昌表示,調入復旦大學之後,自己將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實務和全媒體新聞生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他預計全媒體新聞生產也將會成為一門基礎課程。“入職之後,我會按照新聞學院的規範,把我的既有經驗理論化系統化。”竇豐昌說。
2015年6月,竇豐昌出任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南風窗》雜誌社社長,並躋身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編委之列。此前,他曾擔任廣州日報政文新聞中心主任、機動記者部主任、夜班編輯中心副主任等職。